对于《望月》这种充满诗意的情景交融的课文,我一直都有很多疑惑:那些优美的景色学生能感受得到吗?一个小学生怎么可能如此入情入境地体会文本所传达的内容?如果这样我们在教学此类文章我们应教什么?怎么教呢?听了王xx老师的《望月》让我豁然开朗。
一、 降低难度,引领学生入情入境
这节课王老师从开始就降低难度,首先出示课文的三个内容:江中月,诗中月,心中月。让学生找找文中相关的内容。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答案,接着教师指导批注,并说明这种读书的方法教整体读。教师用一段渲染性的语言述说“江中月”这段文字,让学生谈谈此时感受。这点是很有必要的,我们的.小学生毕竟生活阅历少,情感不够深刻,教师的渲染气氛起到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当然少不了配乐朗诵。另外一个降低难度的地方就是让学生找找带有江字的词语,然后教师读带有江字的词,学生读其余部分,再反过来师生接读,让学生再次深入体会江月已然融为一体,再也不能分割的美景,那是一种静谧,悠远之美。
二、 妙解文本,抓住学生探究心里
这节课最妙的地方便是对“诗中月”的解读。教师抛出这样一个问题:诗人借着月亮在诉说着一种怎样的心情呢?你能不能从诗中找出一个合适的动词来表达诗人望月时那种心情呢?对于学生来说小小的诗句,从中找到动词,学生很有信心找到,果然学生找的很顺利,
只是在最后一句上出现了难点,当然对于难点,教师一定会伸出援助之手的。随着师生的逐个剖析,教师随机出示:呼月,问月,疑月,近月,对月,思月。这样的解读文本方法让学生体会到了语言之妙。这也让我眼前一亮,王老师对文本的解读太深刻,太精妙了,太令人佩服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就应该这样地融入文本啊!
三、 回归语用,给予学生运用的空间
就像王老师所提出的观点: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性,实践性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在教学中,王老师找准时机对学生进行了文化熏陶,如在最后一个教学环节,出示了写作大家朱自清,贾平凹等人对望月的语段。还有就是出示有关望月的好词好段,让学生写写自己的望月,又从不同的角度上阐释了千江有水千江月。让学生得到了运用语言的锻炼。
好一个千江有水千江月,我想我会秉承王老师的方法,更加积极地去探索文学,探索教学。
【望月听课心得和反思】相关文章:
2.望月教学反思
4.望月怀远教学反思
5.听课心得
7.听课学习的心得
8.教师听课的心得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xindetihui/19272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