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教学计划

实用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实用】教学计划范文锦集十篇

  时间过得飞快,我们又将学习新的知识,有新的感受,是时候写一份详细的教学计划了。那么教学计划怎么写才能体现你的真正价值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计划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计划 篇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和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2.学会换位思考,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友善相处。

  3.懂得友善不只在于认识更在于行动。学习表达友善态度、感恩心情的合适方式。

  4.懂得爱是有原则的,学会分辨是非,诚实友善。

[过程与方法]

  1.同学问相处,要努力做到“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帮助、关心别人,在具体行动中奉献自己的爱心,实现人生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和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学习“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换位思考方式,养成善解人意的良好品德和习惯。

  2.帮助学生懂得爱不仅是一种内心的感动,更是一种行动,一种在现实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真情付出。教育学生从关心帮助周围的人做起,培养良好的公德意识。

  3.帮助学生理解爱心是博大的,但爱心是建立在分清是非基础上的,不是不问是非,更不是不要分清是非,只有分清是非后的爱心才更加可贵和真实可靠。

  4.帮助学生理解人与人相处需要友善,世界需要爱,只有人与人之间友善相处,才能建设和谐社会,才能为社会的每一个成员生活质量的提高创造有利条件,才能真正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本课的重点之一;

  “心动不如行动”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

三、知识体系

  第一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至理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包含的深刻道理是什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基本意思是说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没有权利强加给别人。这是一种推己及人的过程,它告诉我们每个人都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人考虑,怎样对待自己,就应该怎样对待别人。

  2.努力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何意义?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关键是什么?为什么?

  努力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世间的纠纷就会大大减少,人与人的关系就会多一份和谐与温馨。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关键在于我们在对待他人时要做到“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因为在生活中,谁都不愿意干自己不爱干的事情,更不喜欢让他人来强迫自己做不爱做的事情。自己是这样,别人也是这样。如此,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后,自然就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了。

  第二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1.爱心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爱心有时是惊天动地的,但更多的时候则在于点点滴滴的真情实意之中。一次得力的救助,一次善意的批评,一句关切的问候,一次适时的看望,一个及时的电话,一个亲切的微笑,一次碰撞后的谦让,一次跌倒后的搀扶,这些都是爱心的体现。

  2.爱心的内涵是什么?要怎样才能形成?

  爱心是一份情感,一种责任。它需要启迪、激活、熏陶和培养。

  3.你怎样理解“授人玫瑰,手留余香”这句话?

  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实际上人生的意义不仅表现在解决自己所遇到的问题上,而且也表现在帮助他人解决所遇到的问题上。如果别人因为我们的帮助而使生活更加快乐和幸福,那么,我们就会得到心灵的净化、精神的满足和道德的升华,我们的人生就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搬开别人脚下的绊脚石,有时恰恰是为自己铺路。所以我们说“授人玫瑰,手留余香。”

四、教法:阅读讨论法、活动体验法、案例教学法。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导入新课:生活在线(教材P53)

  讨论1:读了“生活在线”中的有关材料,大家有何体会呢?

  提示:这里主要让学生能够了解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反映出一个人的素质,甚至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的素质。雨天公共汽车座位潮湿的问题是一个很平常的问题,但我们可以通过故事中中年妇女的行为发现,公共汽车座位的潮湿大多是可以避免的。但大家常常不太注意,中年妇女的行为表明人们的素质有待于提高。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不要留给别人。其实,方便别人也就是方便自己。

  讨论2:这是我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看到的极不和谐的事情。象这样不和谐的事情你有没有遇到或听说过?

  提示:给别人起不文明、侮辱性的绰号;乱扔垃圾;因自己不满,向别人乱发泄;用自己的喜好衡量别人(特别是父母)……

  讨论3:综合上述例子,你认为出现上述不和谐事情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社会上一些人不懂得尊重、关心、帮助他人,是社会缺乏“爱”引起的。

  新课讲授:

  过渡:爱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古今中外许多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都把“让世界充满爱”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和理想。20xx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把建设和谐社会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围绕建设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作为公民个人应该怎么做?这就是我们要探讨的问题。

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板书)

  活动内容:名言赏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讨论:至理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包含的深刻道理是什么?请谈谈你的理解。

  提示: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不同时代的人对此理解也可能有所不同。但从词面上来说,也就是“不要把自己不希望、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他人”。其实,这样的理解过于简单。应将它放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来理解,它是“仁者爱人”的一个方面,是做人的起码要求之一。现代社会对它的理解就是要尊重他人的人格,尊重他人的意愿,尊重个性自由,这也是当代民主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

  教师小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基本意思是说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没有权利强加给别人。这是一种推己及人的过程,它告诉我们每个人都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人考虑,怎样对待自己,就应该怎样对待别人。它的核心就是“爱人”,实质就是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板书)

  过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看似容易,但要做到还有一定的难度。

  活动内容:生活实例

  每个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但因为爱,所以往往把自己的喜好强加给子女,造成父母与子女的冲突。

  大人都喜欢逛商店,特别是妈妈。但我们都注意到:一个三四岁的小孩子总是不喜欢呆在商场里.这常常让大人们感到不能理解。为什么商场里琳琅满目的商品和丰富的食品都不能吸引小孩子呢?很多专家都无法解释。有一位儿童心理学家却轻而易举地解答了这个问题。

  讨论1:你能回答这个问题吗?

  提示:其实很简单,大人蹲下来,处在和小孩子同样的高度环视四周的景象,结果看到的都是大人们的腿。

  讨论2:你在生活中父母有没有因为他们的喜欢或不喜欢强加于你?当时你的心境怎么样?

  讨论3:你有没有因为自己的喜欢或不喜欢强加于你的父母?你父母当时作出了怎么样的反映?

  设计意图:设计这一环节,一是为了说明生活中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一定的难度;二是讨论2和讨论3分别让学生体验“当别人把‘己所不欲’强加于你时的心理感受”和“当自己把‘己所不欲’强加于别人时别人的心理感受”,来体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再者,实例和讨论中选用把喜欢或不喜欢的事强加于人,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己所不欲”“己所欲”都不能强加于人。把“己所不欲”“己所欲”强加于人都是不尊重人的表现。最后,选择亲缘关系最近的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来说明,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父母与子女之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况且与他人。

  活动内容:辨析明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要我们“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请你发表你的观点。

  提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从别人的感受出发,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理解他人、尊重他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是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集体、社会和自然漠不关心的利己思想,这种思想对建立和谐社会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设计意图:针对学生很容易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理解成为不要去管别人的事,形成“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错误思想,而设置的。这一思想实际上在学生中有一定的市场。特别是社会价值观比较混乱的今天,社会上人与人之间关系较冷漠,这种思想在社会上较流行;二是现在一些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也时常对子女灌输“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错误思想,影响到了学生的价值取向。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澄清两者的区别,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另一方面,通过辨析,使学生明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虽是一种古老的道德规范,但今天仍有它的现实意义。

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现实意义(板书)

  结合活动内容“辨析明理”,讨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一种古老的道德规范,今天有怎么样的现实意义?

  教师小结:努力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世间的纠纷就会大大减少,人与人的关系就会多一份和谐与温馨。(板书)

  活动内容:感悟爱的意义

  依据“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这一句式,描述

  你不想被人欺骗,就不要欺骗别人。世界就会;

  你不想受人冷落,就不要冷落别人。世界就会;

  你不想受人轻视,就不要轻视别人。世界就会;

  你不想被人伤害,就不要伤害别人。世界就会;

  你不想遭到战乱,就不要侵略别人。世界就会。……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悟到爱的意义,从而也为如何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情感铺垫。

三、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关键是什么?为什么?(板书)

  活动内容:阅读感悟

  在我国,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大禹接受治水任务时,刚刚和涂山氏的一个姑娘结婚。当他想到有人被水淹死时,心里就像自己家里亲人被淹死一样痛苦不安,于是他告别妻子,率领27万治水群众,夜以继日地进行疏导洪水的劳动。经过13年奋战,三过家门而不入,疏通了9条大河,使洪水流入了大海,消除了水患。

  到了战国时期,有个叫白圭的人,跟孟子谈起大禹治水这件事,他夸口说:“如果让我来治水,一定能比禹做到更好。只要我把河道疏通,让河水流到邻国去就行了,那不是省事得多了吗?”

  讨论:比较大禹治水和白圭谈治水两则故事,说说你的感想。

  提示:从白圭谈治水来看,白圭只为自己着想,不为别人着想,没有做到“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违背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难免要害人害己,而大禹把洪水引入大海,虽然费工费力,但这样做既消除了本国人民的灾难,又消除了邻国人民的灾害,做到了“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体现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精神。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教师小结: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关键在于我们在对待他人时要做到“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因为在生活中,谁都不愿意干自己不爱干的事情,更不喜欢让他人来强迫自己做不爱做的事情。自己是这样,别人也是这样。如此,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后,自然就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了。(板书)

  活动内容:身体力行

  同学之间如何才能做到“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你有没有这方面的经验,让我们共同分享。

  提示:应该从两个方面去考虑。首先,应该提高个人的素养,学会同情人,让自己能够具有宽容心,能够容纳他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其次,学会换位思维,让学生能够设身处地地思考问题,如:“假如是你会不会这样?”“如果不这样会怎样?”等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使学生能够宽容他人,谅解他人。

  第二课时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导入新课

  活动内容:阅读感悟“天堂与地狱的差别”(教材P59-60)

  讨论:这个故事让我们明白了什么道理?

  提示:虽然在现实世界中不存在天堂或地狱,但这则故事通过天堂与地狱之间的比较,得出两者的差别其实就在于人与人之间能否相互帮助,或者说是否存在着“爱”。没有“爱”的世界犹如地狱一样,只有充满了“爱”的世界才是真正的人间天堂。

新课讲授

  活动内容:阅读感悟“爱的传递”(教材P55-56)

  讨论1:陈红得救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提示:有社会的关怀、他人的爱心、医生的技术和责任、技术的发展等。

  讨论2:“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在陈红身上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一、爱心的表现形式(板书)

  讨论3:台北青年自愿捐献骨髓是爱心的表现。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爱河里,请你谈谈现实生活中你感受到别人的爱心有哪些形式?

  时间地点事件爱心形式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3,一方面让学生感悟体验被别人帮助、关心的心境,使学生认识到爱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另一方面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别人关心、帮助,体验“人人为我”的喜悦,让学生说出来,就是要让学生学会表达感恩。

  教师小结:爱心有时是惊天动地的,但更多的时候则在于点点滴滴的真情实意之中。一次得力的救助,一次善意的批评,一句关切的问候,一次适时的看望,一个及时的电话,一个亲切的微笑,一次碰撞后的谦让,一次跌倒后的搀扶……这些都是爱心的体现。

  讨论4:你在日常生活中帮助过哪些人?当时你的心情怎样?

  (1)骑车与别人发生碰撞时,我,我的心情。

  (2)看到同学学习上有了困难时,我,我的心情。

  (3)过马路时,遇到几位小学生,我,我的心情。

  (4)一向开朗的小明今天心事重重,我,我的心情。……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4,一方面让学生明白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别人方便、帮助,就是付出爱,每个人都可以做到。同样“我为人人”我们自己也可以做到。另一方面让学生回味关心、帮助人得到的心理体验,使学生认识到帮助人可以给自己带来快乐(助人为乐)。正如“授人玫瑰,手留余香。”

二、爱心的内涵及形成(板书)

  活动内容:阅读感悟“爱的涵义”

  爱情使者丘比特问爱神阿佛洛狄忒:“LOVE的意义在哪里?”

  爱神阿佛洛狄忒说:“L”代表着LISTEN(倾听),爱就是无条件无偏见地倾听对方的需求,并且予以协助;

  “O”代表OBLIGATE(感恩),爱需要不断地感恩与慰问,需要付出更多的爱,灌输爱苗;

  “V”代表VALUED(尊重),爱就要展现你的尊重,表达体贴、真诚的鼓励,悦耳的赞美;

  “E”代表EXCUSE(宽恕),爱就是仁慈地对待、宽恕对方的缺点与错误,雏持优点与长处。

  讨论:你所理解的爱是怎样的?

  教师小结:爱心是一份情感,一种责任。它需要启迪、激活、熏陶和培养。(板书)

  活动内容:表达我们的爱

  教材P57“请对他们说一句贴切的话”填写好,并交流。

  提示:这里的话不是惟一的,可以多种多样,可提示学生灵活回答。

  为沮丧的人说一句鼓励的话:一切都会过去,明天会好的/天生我才必有用。

  为疑惑的人说一句提醒的话:科学始于问题/千虑必有一得。

  为骄傲的人说一句警示的话: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为痛苦的人说一句安慰的话:痛苦本是欢乐的姐妹/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为提供帮助的人说一句感激的话: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为成功的人说一句祝贺的话:努力是成功之母。

  设计意图:学会表达爱心,学会“爱人”,才能体验快乐,并在体验中学会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学会在得到关心和帮助时,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

三、让世界充满爱

  活动内容:爱的回报

  阅读教材P58故事,谈谈这则故事对你的启示?结合故事的启示,谈谈你对“授人玫瑰,手留余香”的理解?

  提示:这个故事中的主人公连长在一场战斗中,奋勇救小战士,用自己的身体来掩护小战士,显示他具有英勇献身精神,为了战友而不顾一切。但在这个过程中,也救了他自己,这说明了救人也是救己,帮助他人也就是在帮助自己。

  “授人玫瑰,手留余香”的意思是说帮助了别人,自己也会得到快乐和幸福,我们的人生也会变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教师小结: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实际上人生的意义不仅表现在解决自己所遇到的问题上,而且也表现在帮助他人解决所遇到的问题上。如果别人因为我们的帮助而使生活更加快乐和幸福,那么,我们就会得到心灵的净化、精神的满足和道德的升华,我们的人生就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搬开别人脚下的绊脚石,有时恰恰是为自己铺路。所以我们说“授人玫瑰,手留余香。”(板书)

  活动内容:爱的方式(对陌生人帮助时)

  “好心没好报”的困惑

  情境:李君下班后骑车回家,看见一个老太太坐在路边呻吟。他停下车,发现老太太跌伤了。于是,他毫不犹豫打车送她去医院。在医院,李君忙前忙后,直到打电话找来老太太家属。当他准备回家时万万没料到,老太太的儿女一下拦住他:“你把人撞倒这就想溜了?”他赶紧向老太太求证,老太太皱着眉头想了半天说:“我只知道一个骑自行车的人撞倒我,当时也顾不过来看人了。”李君傻眼了……

  讨论1: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对别人的帮助是没有回报的,有的甚至被人误解,那么,这样的帮助还有意义吗?

  讨论2:你认为李君在帮助老太太时,应怎样避免“好心没有好报”的结局?

  提示:在现实生活中,的确存在着这样的情况。但这并不意味着帮助别人就没有意义了。

  对他人来说,当他处于困境时,如果得到你的帮助,他可能重新获得生活的勇气、事业的成功,甚至生命。因此,对他人来说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对自己来说,虽说一时没有得到回报,甚至被人误解,但这并不意味着对自己没有意义。事实上越是没有被人理解,越是需要证明自己。证明不是用语言,而是用行动。俗话说,“日久见人心”,经过自己的努力,一定会得到他人的认可,而且这种认可会更加深入持久。因此,我们不能因为暂时被人误解而放弃帮助别人。再者,从社会的角度来说,社会需要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帮助,缺乏帮助的社会是不稳定和不安全的,更不是和谐的,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需要人们奉献出自己的爱。

  与目击者一起救护、请出租汽车驾驭员证明、在出事地点拨打110、120……

  设计意图:“好心没有好报”,也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特别是与陌生人交往,给予陌生人帮助时。这种现象的存在成为许多人见难不帮、见死不救的理由,使社会人际关系冷漠,社会道德水平滑坡。在施爱的过程中,要注意方式,避免引起别人的误会;同时在帮助人的过程中提高警惕,以免受骗上当。因为,现在社会上有一些专门利用人们的爱心来实施欺诈的骗子。

  活动内容:爱的原则(对朋友帮助时)

  阅读教材P59“小刚该怎么办”

  提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帮助小刚:(1)懂得友善的是非观念。真正的友善是建立在分清是非基础上的,友善不是不问是非,更不是不要是非,只有分清是非后的友谊才更加可贵和真实可靠。(2)对做错事的同学和伙伴应该友好地伸出我们的双手,真心地帮助同学改正错误。(3)从关心帮助同学做起,以合适的方式表达对学习较差同学的友善和关切,帮助同学克服学习困难。

  设计意图:从爱心的涵义上很容易使学生造成误解,很容易在给予别人帮助,尤其是好朋友之间,把爱和友谊变成“哥们义气”,无原则给予帮助,从而使自己受到损害。如为好朋友而欺骗家长老师、为好朋友窝藏、因好朋友被欺负而两肋插刀等等,从而因“哥们义气”而违反学校规章制度、社会公共道德、甚至国家法律。这些都是学生中常见的.现象。通过讨论使学生区分友谊与“哥们义气”有着本质区别,知道爱人是有原则的,就是不能违反学校规章制度、社会公德和国家的法律。

  课堂小结:阅读资料包“大眼睛苏明娟”,总结“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4279753.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