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梗病患心理状况与调护论文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2009年7月~2010年9月共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8例,全部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年龄在38~82岁,平均年龄在49.8岁。其中男性62例,女性16例,住院最长28,最短7d。
1.2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特点
1.2.1恐惧、焦虑心理
由于急性心肌梗死时胸痛程度异常剧烈,心理准备不足,再加上呼吸困难,胸口憋闷而有濒死感,由此产生恐惧心理。加上抢救时的种种劣性刺激和护士忙碌的身影、固定在身上的各种管道和要求绝对卧床等的改变,更是让病人的心理承受能力降到低谷,处于高度紧张恐惧心理。再加上对预后的担心、对工作与生活的顾虑等病人易产生焦虑。家庭也可能面临对疾病知识的缺乏、紧急压力等而应对无效。
1.2.2不信任、绝望的心理
患者症状严重,发展迅速,当体验到强烈疼痛,呼吸困难,病情在短时间内得不到好转,病人往往就会产生不信任的心理。对治疗效果不信任,对医护人员不信任。由于面临生命危险,患者的心理应激失控,感到无助、无望。甚至表现为辱骂医护人员或哭闹,喊叫或不配合治疗等反应。
1.2.3无安全感和归属感
病人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又需要绝对卧床休息,生活不能自理会产生不适应感,如果家人探视少,就会觉得被遗弃,医护人员在不能及时的给予心里上的安慰和支持,患者会失去信心,无安全感和归属感。
2心理评估
首先做到在短时间里通过病人的心理信息,确定患者的主要心理反应的性质,是以焦虑为主,恐惧为主,还是以不信任为主等。针对不同的患者然后确定引起患者主要心理反应的突出因素,解决存在的心理问题。
3加强心理护理应采取的措施
3.1急性期的心理护理
对急性病人的心理活动是复杂的,多样的。对瞬间袭来的剧痛超常的紧张刺激,可以摧毁一个人的自我应对机制,出现心理异常,病人渴望得到最佳和最及时的抢救,以便转危为安。
①疼痛发作时应有专人陪伴,允许病人表达内心感受,给予心理支持,鼓励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向病人讲明住进CCU后病情的任何变化都在医护人员的严密监护下,并能得到及时的'治疗,最终转危为安,以缓解病人的恐惧心理。
②医护人员的医德和技术是病人获得安全感的基础。因此要求护理人员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技术操作水平以及良好的沟通能力,护士要做到工作紧张有序,避免忙乱,医护人员的医疗操作技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不仅是赢得时间使病人转危为安的保证,同时对病人来说又是心照不宣的支持、鼓舞和依靠力量。
③要保证患者有一个安静、温暖、舒适的治疗护理环境,病房空气新鲜,室内设置和谐,物品摆放整齐、协调,使患者心情舒畅,避免情绪刺激。护理人员要时刻保持对患者认真负责,说话时尽量保持语气平和态度和蔼,投入更多的关心和体贴,使病人感到在为难之时遇到了救命亲人。这种医患关系对抢救过程是否顺利进行有极大地影响,直接影响抢救和治疗效果。
④妥善安慰家属,向病人家属交代病情,使他们取得合作与理解,建立他们的自信心与安全感。
3.2恢复期的心理护理
发生过心肌梗死的病人要防止过于激动和兴奋。以免再次诱发心梗。因此,心肌梗死急性期过后,心理护理更为重要。要避免一切有害刺激,保持情绪稳定,归纳以下几点。
①指导病人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情,正确对待自己的病情,告知患者遵医嘱按时服药,不要擅自增减药量,外出时随身携带急救药物以备急需。注意休息,根据自己的感受适当活动,促进早日康复。
②加强自我心理护理,要学会自我减压,学会自我控制,凡事要想得开,不要和别人争强好胜,更不要斤斤计较,放慢生活节奏,多以我现在是一位病人需要修养的心态来对待自己,告诉家人对病人要积极配合支持,并创造一个良好的身心休养环境,生活中避免对其施加压力,当病人出现不良情绪时应予以理解并设法进行疏导。
③要懂得尊重他人及家人,当遇事与他人的意见不一致时要先学会倾听,不要急于反驳,多换位思考,以平和的心态,商量的口气处事。不要老以个人为中心,过于欣赏自己的能力,低调做人同样也会受到别人的尊重。
④要与周围的人搞好团结,和睦相处。要懂得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集体的力量才是无穷的,要靠大家的互相协助,才能更好的发挥潜能把事情做得更好,这样也可以使自己的心情保持舒畅,对稳定病情十分有利。
4小结
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心理进行临床干预和观察,使病人在治疗过程中消除了紧张、恐惧、绝望等不良心理反应,建立了良好的护患关系,使病人积极主动配合治疗调理,不仅大大提高了抢救成功率,而且使疾病的康复也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急性心梗病患心理状况与调护论文】相关文章: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7815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