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借鉴国外经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教育的论文

实用文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借鉴国外经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教育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国外经验 中国特色 学习型社区

  论文摘要:20世纪以来社区教育在世界各国都得到了发展,取得了许多宝贵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学习国外经验,从我国实际出发,发展我国社区教育,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习型社区,对于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学习国外社区教育方面的有益经验

  社区教育是一个国际概念,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并达到一定水平的产物。19世纪中叶丹麦教育家格兰德维格与其合作者柯尔德正式成立了第一所“民众学校”,开启了现代社区教育的先河。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推进,社区教育在美洲、欧洲、澳洲以及亚洲、非洲部分国家和地区普遍开展起来。截.d:20世纪末,全球已有70多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通过社区教育促进人的发展,当今社区教育是国际社会城市战略发展的重要走向。发达国家的社区教育起步早,取得了许多宝贵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1.美国的“社区教育”

  在西方“社区教育”一词最早源于20世纪初美国学者德威,他指出:“学校是社会的基础”的思想。接着,这一思想由曼雷和莫托在美国的密执安州进行了实验。他们实验的内容包括:成立天才儿童教学班;对残疾儿童实施特殊教育;为青年、成年人提供各种各样的教育机会;实行职业合作教育;推进社区辅导计划;开展社区保健活动;推行社区福利活动等等。这项实验把学校和社区联系起来,学校成为社区的一种资源为社区服务。社区教育的推行,把教育部门和社区内其他各部门和各方力量和资源加以统筹协调。社区教育的内容从社区居民的需要出发,体现当地民众的需要和利益。随后,社区教育的内涵被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越来越多地被世界各国所认识和接受,成为现代国际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

  根据居民不同需要组织安排“社区教育”。对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群进行多种非全天性课程的教育,包括帮助新移民提高语言能力,开设音乐、绘画、保健、家政、家教知识等多种培训课程,以及训练某种职业技能和应聘能力。教学形式灵活多样,有的通过电视、广播等媒介进行教育,有的在校外进行活动。居民选读社区教育的各种课程并不是为了获得某种学历,而是为了学会某项活动技能,如提高阅读能力、提高家政能力、促进个人文化素质和人际交往的能力以及增加就业机会等。从20世纪80年代后美国社区教育的重心,一是转向成年人的继续教育职业教育以及发展教育;二是学校加强与社区有关团体的合作,尤其是与企业的合作;三是学校更加积极主动地拓展为社区服务的各种项目,开设为社区服务的课程,如老年人休闲的生活课程等。可以看出,美国的社区教育实际上可界定为向社区提供教育服务的非正规教育。

  2.德国的“邻里之家”

  德国的社区教育主要由“邻里之家”实施。“邻里之家”是为社区居民解决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和困难,丰富业余文化生活以及进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服务的社区服务中心。它的活动内容有文化娱乐,包括儿童文艺、各类讲座、报告会。如各种报告会、出国访问、家庭伦理讲座以及各种体育文化、生活等讲座和交流会。工作人员精心组织各种活动,欢迎居民参加各类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将自己的技能、经验、知识、才能、兴趣充分展现出来,以提高生活质量,增强睦邻友好关系。有些社区的'“邻里之家”还编印《学习活动项目表》分类发给居民,使他们了解“邻里之家”的学习活动计划,以便随时参加或选择所需项目。由此可见,德国把社区教育界定为“民众教育”。

  3.日本的“公民馆”

  日本依托各种专门设施,开展社区教育。专门设施有公民馆、青年之家、少年自然之家、妇女会馆、市民会馆、文化馆等。公民馆则是最具代表性的社区教育综合设施。公民馆是社区学习活动场所,由政府从地区教育经费中拨款建造。它是中小学生课余活动在职成人业余学习和休闲活动、家庭妇女、退休人员等学习、交往之地。

  建立公民馆的目的:一是构建行政地域内的终身学习支持体系,发现和组织志愿工作者,鼓励和推进学习化社会,扩大和发展社区教育推进委员会。二是构建社区终身学习支持体系,为学习者提供信息咨询,创造学习机会,交流、发表学习成果,为市民提供继续教育机会。三是加强、完善、确保各层次居民的学习条件和机会。四是完善学习信息体系,如音乐、舞蹈等休闲学习和医疗保健、防震、防火等知识性学习等。五是培养和充分发挥终身学习指导者的作用。包括配制专人、提高队伍素质、创设指导者人才库等。六是改变学历社会的价值观,促进学习的多样化和多元化。公民馆是公民业余学习、文化活动的场所,政府禁止利用公民馆开展以营利为目的的活动,禁止与党派联合和选择有关的活动,禁止宗教和教派活动。

  对于现代意义上的社区教育,不同国家和地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其内涵有着不同的理解,从而使不同国家的社区教育呈现出不同的模式。比如北欧各国的“民众教育”;日本的“公民馆”教育;德国的“邻里之家”教育以及美国的“社区学院”等,尽管各国社区教育的类型不同,模式不同,但其共同点都是把社区教育置于非常重要的位置。学校在当代已经不是进行教育的惟一场所,教育范围已经延伸到全社会,延伸到各社区。国外社区教育的发展经历启示我们,社区教育无需过多的额外投入,它可以对现有教育资源进行重组、改造与再分配,以实现社区教育的低成本扩张与发展,从而实现社区教育“自然阶段”的历史跨越,并最终实现教育个人发展、社区发展、国家发展的良性循环。因此,我们借鉴国外社区教育有益经验,对于发展我国社区教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的。

  二、发展社区教育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习型社区

  在创建中国特色的学习型社区时,我们既要体现一般社区教育服务功能、社区文化建设服务功能以及社区开发咨询服务等功能外,又要体现出中国学习型社区的特色。

  1.充分发挥社区教育的资源优势,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社区蕴藏着巨大的教育资源优势,需切实加以开发和利用。一是要发挥学校教育资源优势,优化社区教育布局结构,构建各类人才成长的“立交桥”。二是要发挥高等院校的教育资源优势,通过政府协调,打开资源共享通道,向社区开放,共建社区教育基地,并参与社区管理,促进教育资源发挥最大社会效益。三是要发挥社区退休老教师、老干部和专业技术骨干的优势,积极参与社区的教学和管理工作。四是要发挥企业、行业的物质及信息资源优势,使部分闲置资产和信息资源参与社区教育。五是要发挥小区的设施优势,抓住房地产开发的机遇,引导开发商在小区建设的布局结构设计、绿化地带和物业管理等环节上渗透人性化的教育内容,提高小区的文化品位。六是要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城市人口呈现增长势头,在给城市带来压力的同时,又积蓄了发展优势,通过社区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双向互动,使人力资源得到扩张,转化为先进生产力,并给城市教育注入新的发展活力。各社区之间要建立横向联系,形成合力,不断拓展优质教育资源,整体提升教育质量,实现社区教育的均衡化,使社区教育向以教育部门和社区为主体的双向互动的教育模式转变。

  2.充分发挥社区教育的教育优势,提升市民的人文素养

  社区教育的内涵十分丰富,其本质功能就是给社区内不同年龄、不同层次和不同职业的居民群体提供尽可能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多样化的教育服务,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随着社区教育的发展,居民的身份将会发生转换,由过去的单位人、职业人转变为社区人、社会人。人际关系将会出现新的组合,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纽带呈现超越行政和经济关系的趋势。社区教育是国民教育的补充和延伸,教育的体制和结构方式将会发生变化,举办教育的主体将由独家经营型转向社会广泛参与型;教育内容将由文化基础知识型转变为技术实践型;受教育的对象将由学生转向社会全体成员;接受教育的时间将由阶段教育型转向终身学习型。这些转变将极大地改善社区居民的人际关系,建立新的学习秩序,提高整体素质,实现人的相互协调和发展。

  3.充分发挥社区教育的培训优势,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

  社区教育必须开展以“短平快”为主的培训。一是要开展职业技术培训,充分利用职校师资和设备的优势,注重发挥好城区职校与社区的互动作用,大力举办在职培训、转岗和转业培训,组织接受行业委托的职业资格教育和再就业教育,为各项建设事业培养实用型人才。二是要利用远程教育和电大、党校、老年大学、农广校、卫校和计算机专修学院等机构的资源,为社区居民开展学电脑、学外语、学科技知识等新“三学”活动搭建学习平台,特别要鼓励社会力量举办社区教育培训,建立社区教育体制。三是要开展好党政领导干部、国家公务员、企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企业职工、下岗失业人员和残疾人及老年人的继续教育。四是要积极开展职业资格教育和“绿色证书”教育。通过这些培训,不断增强市民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4.充分发挥社区教育的服务优势,提高城市的现代化水平

  社区教育要与社区服务、社区建设、社区管理和社区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发挥社区优势促进教育发展。中国的社区服务只有具备中国特色,才能被广大社区群众所接受。中国社区服务的突出特色是:投资少,覆盖面大,方便群众,有亲切感和归属感,密切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在新时期,社区服务正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一座新的桥梁和纽带。

【借鉴国外经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教育的论文】相关文章:

1.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技术发展思路论文

2.LED论文借鉴

3.学习和借鉴日本发展生态工业园的经验论文

4.学习和借鉴日本发展生态工业园经验论文

5.浅析我国针对开放美国职业教育的反思与借鉴论文

6.香港高等教育发展经验及其借鉴意义论文

7.浅谈义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论文

8.民办小学教育的发展论文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617286.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