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新契机论文
关键词:网络社会;中小学生;主体性发展
摘要:作为网络主体之一,中小学生在网络社会中处于优势地位,他们的网络交往也呈现出平等性、开放性、交互性、虚拟性、超时空性、多极主体性等新特征,这些新特征促进了他们的主体性的发展。网络社会对中小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作用具体体现在对其选择性、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的促进上。
人的主体性发展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人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激发人的主体意识,弘扬和培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应当成为现代教育追求的目标。弘扬中小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性也是时代的要求。随着网络逐渐渗透到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网络社会宣告到来。网络社会以其平等性、开放性、交互性、虚拟性等特征唤醒了人们的主体意识。中小学生作为网络社会中的一份子,积极地加入到网络中来,迎来了其主体性发展的新契机。
一、网络社会下中小学生的新角色——网络主体
网络主体又称网络人,由一系列行为主体构成,包括网络的开发者,网络信息的制作、发布、传播者,网站的建设者、维护者、管理者,利用网络进行商务、学习、娱乐、休闲、聊天、游戏等活动的行为主体[1]。“网络主体基于网络而联为一体,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和互动,他们按照网络生活的样式生存,并且逐步形成了与网络相适应的网络人格。”[2]中小学生积极参与到网络中来,是网络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作为网络主体之一的中小学生在网络社会中处于优势地位
与以往被动接受信息截然不同的是:青少年在数字世界中担任主角。中小学生接受新科技的速度比成人快。他们与网络科技一起诞生,一起同化,他们已经视网络为他们生活环境的一部分。而成人必须经历截然不同的较为困难的学习过程,才能够适应电脑。由于成人的生活已有既定模式,他们必须改变早已建立的思考模式,然后才能学习与适应新科技。在网络世界中,成人失去主控权,孩子进入权力中心,优势地位不断突显。中小学生在网络社会中的优势地位为自己赢得了主体性发展的筹码。
(二)网络主体交往的新特征及其对中小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作用
在网络社会下,网络主体之间的交往也呈现出与传统社会不同的新特征,这些特征唤醒了中小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中小学生的主体性不断发展。
1.平等性
在网络上,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有着充分的言论自由。只要你会敲击键盘,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社会地位、收入、专业、出身、种族等差异都可以忽略不计,每个人都有机会向公众展示自己的精神世界和理想。每一个中小学生都可以在网络上获取自己需要的东西以及充分展示自己。
2.开放性
“网络主体不必听从于任何权威的命令,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言论在全球范围内传播。网络社会给人们以前所未有的自由感和轻松感,畅所欲言、无所顾忌成了网络交往中最突出的表现。”[3]由于没有现实世界的种种限制,中小学生只要通过互联网,就可以发表白己的意见和观点。在这里,没有权威的限制,没有等级的悬殊,可以将信息渗透到世界的各个角落,真正体现了网络的开放性。网络还为中小学生提供了开放的学习空间,打破了传统学习空间的封闭性,实现了一种全方位的直接信息交流,从而成为一种真正的个性自由空间。
3.交互性
网络具有强大的人机交互、人人交互功能。电子邮件、qq聊天等的出现,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双向交流变得十分方便和普遍。在网络空间中,网络主体之间存在着广泛、普遍的互动性。网络文化的核心就是互动。网络媒介打破了传统媒介单向传播的方式。人们不仅能接受信息,还能传送信息、交互信息。互联网作为一种对大多数人有效的交流方式,真正实现了双向、全方位的交流。中小学生在网络上,不仅可以搜集到各种各样的信息,还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发表自己的作品,可以与老师、同学就某一问题进行交流、讨论。中小学生的主体性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得到不断提升。
4.虚拟性
网络社会的主体是以虚拟身份出现的。网络主体作为一种符号化的存在,隐藏在屏幕的背后,人们无法确定其性别、年龄、肤色、国籍、身份、地位等。网络主体之间的`交往是一种符号交往。网络交往只有一个网名标志某人的存在,只有对方打出来的文字让你去想像。在网络社会,人们结成了一种虚拟的共同体,在一个虚拟的社区中共同交往。中小学生在网络上的身份是自我建构的,行为完全受自己控制。他们在网络中的表现可能与其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大相径庭甚至完全相反。这也使得其个性获得自由发展的空间。
5.超时空性
网络极大地延伸和扩展了人际交流的空间和时间,任何有共同兴趣的人都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网络结合在一起。在网络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所发生的相互关系主要以信息为中介,信息是公开的、共享的,信息交流与交往没有时空的限制。中小学生可以与老师、同学甚至是素不相识的人随时随地地交流,其社会活动空间和交往领域都变得前所未有的宽广。
6.多极主体性
“网络社会的交往还具有多极主体性,个体实现了对其交往关系的自由的占有,在这种自由交往中表现出互为主体的状态,网络交往是主体与主体的交往,交往的方式也由单向度向交互性、非中心化转变。”[4]每一个中小学生都是网络交往的主体,与其他主体平等交流。这更是对中小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直接促进。
二、网络社会对中小学生主体性促进的具体表现
张天宝认为,主体性是指人作为活动主体的根本属性和本质特征。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所谓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在教育活动中,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时所表现出的功能特征,具体表现为选择性、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这些特征是学生主体性最本质、最主要的特征。中小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选择性,突出地表现在对学习对象的选择上。自主性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个人对于自己的活动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利和能力。能动性,是指主体自觉、积极、主动地认识客体和改造客体,而不是被动地、消极地进行认识和实践。创造性是以探索和求新为特征的,它是个人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和最高层次。创造性包含对外在事物的超越和对自身的超越[5]。在网络社会中,作为网络主体的中小学生的主体性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4726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