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可见语文实践的重要性。同时强调“语文教学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为语文实践指明了方向。如何开发利用乡土资源,服务于语文实践,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是摆在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开发利用乡土资源,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做法。
一、品读自然,储备读写素材
“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这是苏轼对自然造物的赞叹。我们学校地处洪泽湖岸,这里景色优美,物产丰富,享有“人间仙境,水乡泽国”的'美誉。这为开展语文实践提供了有利条件。我引领学生走出校园,品读自然。春天带着学生到湖边欣赏垂柳,体会贺知章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生命之美;夏天和学生荡舟荷塘,感受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艳丽之美;秋天领着学生到塘口品尝“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味道之美;冬天组织学生到湖边领略“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雄壮之美。学生在与自然界一草一木,一鸟一虫亲密接触中,体会四季轮回变化,感受自然的美丽与神奇,培养了学生审美情趣,储备了读写素材。学生在读写时轻松提取,加深了读的理解,更容易感受课文中写景之美。让学生的写变得顺畅,让学生有物可写,有形可绘,有感可发。
二、探寻人文,积淀文化底蕴
独特的民俗风情,深邃的民间文化,无不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是学生积淀文化底蕴的磁力场。洪泽湖周边是泗州戏、淮海戏、渔鼓舞、马灯舞等民间文艺的发源地,流传着许多民间传说、神话故事、谚语童谣,这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城市学校无法企及的。我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开展寻根溯源活动,组织学生欣赏地方戏曲,说体会,作评价,引领学生选素材,编剧本,古戏新唱。带领学生收集和整理流传于洪泽湖湖区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谚语童谣,并进行宣讲和传唱。引领学生对家乡的风俗民情、名人故事、家乡变化进行寻访调查,组织讨论,撰写调查报告,写寻访日记。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领略家乡文化的魅力,感受家乡的巨变,生活的美好。同时,拓宽了学生的学习领域,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积淀了文化底蕴,提高了学生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三、感受生活,丰富情感体验
生活是语文的外延,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语文。没有生活,就没有体验,生活多丰富,体验就多深刻。让语文回归生活,丰富学生的感悟和体验,已成为语文教师不懈的追求。我紧贴学生现实生活,开展了水乡特色的语文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走出校门,漫步湖边,捡贝壳,抓泥鳅;到湖里游游泳,钓钓鱼,采菱角,打莲蓬,尽享童年的乐趣。鼓励学生跟着父母到湖中下网捕鱼,到塘口饲养鱼蟹,体验劳动的辛苦与收获的喜悦,在学生中开展“我的水乡生活”征文活动。以校园内的“两园一湖”(小菜园、百果园、微型洪泽湖)为基地,让学生种植饲养,观察研究,记观察日记,写研究报告。丰富有趣的生活,开放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丰富了学生情感体验。厚积方能薄发,学生作文时信手拈来,点石成金,情真意切。那一篇篇富有水乡特色而不失真实的《我的船头生活》、《水乡新变化》妙趣横生、活灵活现,让人回味无穷。同时,在浓浓的渔村生活中,学生有生活体验,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便不难理解“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惊喜。鲜活的乡土生活巧加利用,汇成了学生语文实践的一汪活水。
四、参与活动,增强实践能力
“活动”一词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出现20多次,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活动是语文实践的重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的核心。活动要贴近学生实际,突出学生自主参与,活动设计应开放、多元。围绕听、说、写、诵四字做文章,组织开展了“洪泽湖在我心中演讲”、“洪泽湖故事擂台赛”、“洪泽湖调查”、“洪泽湖诗歌朗诵会”、“爱心鱼放养”等系列活动。将语文实践引入丰富的活动中,引导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让学生“知湖、爱湖、护湖、用湖、梦湖”。这些活动的开展,激发了学生潜能,展示了学生个性特长,为语文实践增添了乐趣,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依托乡土资源,开展语文实践,沟通课堂内外,联系现实生活,拉近了语文实践与学生心灵距离,增加了语文实践的亲和力,让语文实践接上了地气。
作者:李付成 单位:江苏省泗洪县临淮中心小学
【语文实践之依托乡土资源论文】相关文章:
4.乡土地理小论文
5.乡土地理的小论文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4517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