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考古调查、发掘和研究成果的重要载体——考古报告,是考古学研究的资料信息库。 考古学界对什么是理想的考古报告、考古报告的分类、考古报告生产中的问题等,尚有 不同的见解,因此被学术界所关注。本文拟对这些方面的问题进行讨论。
【关 键 词】理想的考古报告 考古报告的分类 报告生产中的问题
自20世纪20年代中国考古学诞生以来,考古学界已出版了不少的考古报告。作为考古 调查、发掘和研究成果的重要载体——考古报告,是考古学研究的资料信息库。可以说 考古学界对考古报告这种考古学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是熟悉的,对其所具有的资料性和 学术性是充分肯定的。然而,对什么是理想的考古报告、考古报告的分类、考古报告生 产中的问题等,考古学界尚有不同的意见,因此被学术界所关注。本文拟就这几个方面 的问题作一讨论,不妥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一、关于理想的考古报告
不同的时代,对考古报告有着不同的要求。如《考古工作手册》(注:中国社会科学院 考古研究所编:《考古工作手册》,文物出版社,1980年。)认为发掘报告的具体内容 ,一般分为4部分:1.序论,包括遗址的地点,发掘的历史和前人的工作,发掘经过, 负责发掘的单位与工作人员,所采取的发掘方法
等;2.正文,包括工作地的地理环境, 所发掘的遗迹、遗物的叙述;3.结论,撮要指出发掘区域中所代表的时代,遗留的建筑 遗存的性质,最常见或特别珍贵的遗物,最后指出这次工作对于考古学上的贡献;4.附 录,包括专家审查各种遗物资料的鉴定书和参考书目等。该手册虽出版于1982年,但据 石兴邦先生说,此段关于考古报告的内容,是根据1958年《考古学基础》中夏鼐先生的 原作写出的。可以说自20世纪50年代末起,考古报告的主要内容便是如此。 国家文物局1984年颁布的《田野考古工作规程(试行)》(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田野考古工作规程(试行)》,1984年。)中有关发掘报告编写的要求有4条:1.考古报 告必须实事求是地、全面系统地发表资料;2.考古报告内容一般包括:遗址(墓地)的自 然地理环境、历史沿革、既往工作历史、发掘工作经过情况、文化堆积(墓葬布局)与分 期、遗迹与遗物、作者认识、有关专业技术报告等;3.考古报告中文字、插图、表格、 图版必须吻合,确保全部资料准确无误;4.考古报告如短期内不能发表,应先发表简报 。多年发掘的大规模遗址、墓地,应按阶段分期发表简报。其中第一条是编写考古报告 的原则,
第二条是考古报告的具体内容,第三、第四条是对考古报告的一些具体要求。 上述有关考古报告的论述,前者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后者出自文化部国 家文物局,可以说代表着20世纪后半叶考古学界对考古报告的认识水平。依此编写出的 考古报告代表着其时考古学研究的水平,应该是合格的考古报告。
尽管如此,学术界对考古报告的不满意却是显而易见的。这大概与学者们眼界的开阔 、研究领域的扩展、研究的深入、特别是学科的快速发展有关。可见合格的考古报告已 经无法满足现在考古学研究的需要,赶不上考古学发展的步伐。考古报告的不足之处可 大体归纳为如下两方面:
1.考古报告的资料性减弱。以举例式的介绍资料代替了全面的报道资料。就表述资料 而言,内容的繁简介绍较随意。同时,对所谓典型遗存的选择标准不
同,遗失了不少有 价值的信息,由此信息就已经是残缺不全的了,如因考古报告的不当,信息的损失就更 大了。另外,一些考古报告偏重于考古收获的介绍,对考古成果的获得过程往往语焉不 详,如此也使读者对资料的理解产生一定困难。
2.考古报告的学术性不够。考古学研究的目的已不仅仅是复原历史或证经补史,还要 对古代的气候、地貌、动物、植物、土壤、矿产等有更多的了解,也就是不仅要了解人 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还要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考古的多学科研究,长期以来一直 未能得以很好的开展,一些研究成果仅作为附录,依存于考古报告的后面,而不是作为 考古报告的一个有机整体出现在考古报告之中。已有的一些考古报告侧重的是对社会历 史的解释,却无法或极少有助于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重建。
凡此种种问题表明,合格的考古报告并非理想的考古报告。什么是理想的考古报告我 们以为是否应具备以下3条:
1.实事求是地、全面系统地发表资料仍然是考古报告的重要原则。考古报告的形式是 由其内容而决定,形式的多样化以满足考古报告的资料性和学术性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当然必须客观的介绍资料,而摒弃主观的对资料的任意取舍。
2.扩展考古学研究的领域,强化研究的深度。考古报告在研究文化遗存的同时,重视 对自然遗存的研究。通过研究古代人类社会和其所处的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来认识古 代人类行为及其社会发展规律。
3.考古报告不应仅仅为考古学研究提供资料,同时要为考古学以外的其他学科提供有 价值的资料。所谓全息考古(注:俞伟超、张爱冰:《考古学新理解论纲》,《中国社 会科学》1992年第6期;李科伟:《全息考古论》,《文物》1994年第9期。)或可成为 理想的考古报告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考古报告的分类
考古报告集资料性和学术性为一体,这种性质使得考古报告的.资料离不开研究,而研 究又是以资料为基础的,如此截然将考古报告分为“资料式”或“研究式”是困难的。 然而,考古报告因种种原因而有所侧重,或以资料为主,或以研究见长,或资料研究兼 而有之,却也是实际情况。我们以为上述现象的存在,或是受遗存的特性所制约,或是 因工作主持者的素质所决定,或被时间、经费等因素所左右。为了讨论的方便,依考古 报告的侧重,试将考古报告分为资料式、资料研究式、研究式等3类。
1.资料式报告
《鹿邑太清宫长子口墓》(注: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编:《鹿邑太清宫长子口墓》 ,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主要由绪言、(第一章)发掘经过与墓葬概况、(第二章) 出土遗物、(第三章)结语、附表一、附录一(为青铜器铸造技术试析)等内容组成。报告 的侧重点是对文化遗存的研究,而多学科研究如体质人类学、动物、玉器质料、铜器成 分分析等方面的工作成果,均未收入该报告,并拟另行结集出版。《永城西汉梁国王陵 与寝园》(注: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永城西汉梁国王陵与寝园》,中州古籍出 版社,1996年。)主要内容有前言,(第一章)西汉梁国王陵,(第二章)保安山陵园,(第 三章)梁孝王寝园,(第四章)保安山二号墓,(第五章)保安山陵园小型汉墓,附表一~ 六、附录一、二(为金属器物鉴定和铁器、铜器的制造技术)等部分。《北宋皇陵》(注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北宋皇陵》,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主要有前言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陵墓分布,(第二章)北宋皇陵的勘察,(第三章)永定陵上宫的试 掘,(第四章)元德李后陵地宫的清理,(第五章)北宋皇陵碑志与生肖石像,(第六章)北 宋皇陵寺院,(第七章)北宋皇陵陵邑与相关遗迹、结语,附表一~五、附录一~三(为 北宋皇陵碑刻录文、明清时期的御制祭文、北宋皇陵出土墓志和墓记录文)等组成。
这几部考古报告是以资料为主的,从报告的附表和一些附录的内容可以很好地体会其 所具有的资料性,因此将其称之为资料式报告。
2.资料研究式报告
这类考古报告在报道资料的同时,开展对资料的较为广泛的研究。如《兖州西吴寺》( 注:国家文物局考古领队培训班:《兖州西吴寺》,文物出版社,1990年。)主要由(壹 )前言,(贰)地层堆积,(叁)龙山文化遗存,(肆)岳石文化遗存,(伍)周代文化遗存,( 陆)结语,附表一~一三,附录一~五(为人骨鉴定报告、兽骨鉴定报告、植物孢粉分析 报告、石器石料鉴定报告、陶器制法鉴定报告)等部分构成。《兖州六里井》(注:国家 文物局考古领队培训班:《兖州六里井》,科学出版社,1999年。)主要内容有:(壹) 前言,(贰)地层堆积与遗址分期,(叁)大汶口文化遗存,(肆)东周时期遗存,(伍)汉代 遗存,(陆)结语,参考文献,附表一~九,附录一~五(为人骨鉴定报告、动物遗骸鉴 定报告、植物硅酸体及孢粉分析鉴定报告、石器质料鉴定报告、出土陶器残片分析)等 。
前述两部报告均是国家文物局考古领队培训班的成果,是依据《田野考古工作规程》 所作的典型实践,可以作为资料研究式报告的代表。
《大甸子》(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大甸子——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 与墓地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96年。)主要由大甸子地点的发现及发掘工作概述 ,(壹)居住遗址,(贰)墓地,(叁)结语,表一~一八(是插入正文中的),附录一~五( 为人骨研究、环境研究、金属检测、红矿颜料检测、墓葬登记总表)等部分组成。这部 报告可以作为依据《考古工作手册》完成的资料研究式考古报告的代表作。
3.研究式报告
此类报告的特点在于对考古资料的多学科研究,同时这些成果不是以附录的形式出现 在考古报告的后面,而是与报告融为一体,成为考古报告有机整体的重要部分。
篇二:考古调查报告
关键词:永安石桥 碑刻 清代交通 赵氏家族
摘要:建修“永安桥碑记”石碑位于定西市渭源县会川镇毕家庵,永安桥建于漫坝河上。2012年11月我们对建修永安桥碑记石碑碑文进行了抄录。并对碑文反映出的赵氏家族与永安桥修建,永安桥的交通地位和作用,清代洮河流域自然灾害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现将此次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KEY WORDS: KEY WORDS:Huichuan Town;Bijiaan Village; Archaeological Investigation; Stone Bridge; Yongan Bridge Stele; The Late Qing Dynasty.
ABSTRACT: Yongan Bridge Construction and Maintenance Inscription monumen is located in dingxi city WeiYuanXian BiGuAn sichuan town, yongan bridge built in the circumstances on the river. In November 2012, we built for repairing inscriptional record yongan bridge stele inscriptions transcribed. And the inscription reflects Scott family with yongan bridge built, the yong an bridge traffic status and role, and China's qing dynasty river basin issues such as natural disasters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Will now be under examination and searched for a status report on this time.
【关于考古报告的论文】相关文章:
3.考古学相关论文
4.考古实习报告
5.考古实习总结报告
6.考古实习报告五篇
7.关于考古家的作文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2971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