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新理念提出要“以人为本、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而学习的最基本要素是思维,现代心理学认为,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激发思维最典型的情境是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实际上是通过问题情境这个思维载体,让数学问题隐含在问题情境之中,或者是将数学问题迁移引伸到具体的社会实际问题中去,促使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点燃思维的火花,让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进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以问题为主线,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调动学生思维的参与,使学生听其言,入其境,激发他们饱满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以积极愉快的心态和旺盛的精力主动探索,主动思考,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创设怎样的问题情境? 怎样的问题情境才有价值? 这是值得每一个教师深思的问题. 本文以此为主题谈点个人的看法.
一、创设生活式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体验动机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能唤起学生学习的亲切感,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并引起他们的注意,集中精力,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发现知识.“问题情境”生活化,就是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验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有利于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并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
例如,在讲“线段大小的比较”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 汽车站入口处常常会在墙上 1.1m、1.4m 处各标上一条红线,这些红线有什么作用呢? 通过引导同学们的讨论,得知是小朋友进站时,只要走到这里脚跟靠墙站立,看看身高有没有超过免票线,或者半票线,就可以决定这个孩子是否需要购买全票. 由此引入线段大小比较的学习,学生会倍感兴趣,积极地投入到本课的学习中去,会使教学效果得到较大的提高.
二、创设质疑式问题情境,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
“疑虑,思之始,学之始”. 新旧知识的矛盾,学生的直观表象与客观事实之间的矛盾,生活经验与科学知识之间的矛盾,都可以引起学生对新事物的疑问. 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是让学生先处在一种矛盾状态,以矛盾深深扣动学生的心弦,再通过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对比、讨论、归纳,不仅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新的知识,而且对学生情感、态度、意志等方面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例如,在讲“有理数乘法”时,先复习小学学过的正有理数的乘法:3 +3 +3 +3 =3 ×4,3 ×4 就是4 个3 相加,接着提出问题:3 ×( -4) 是什么意思呢? 总不能说是负 4 个 3 相加吧? 那又该如何理解呢? 于是产生疑问,教师利用矛盾冲突,激发学生思考,逐步诱导. 前面已学过可用正负数表示两个相反意义的量,在学有理数加法时是在数轴上进行的,如向东走7m,再向西走 4m,两次一共向东走 3m,即 7 +( -4) =3,那么,有理数的乘法是否也能在数轴上进行呢?这样一来,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动机与欲望,接下来的过程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创设阶梯性问题情境,注重问题情境的层次性
问题情境的设计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 创设阶梯式问题情境,就是把一个复杂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相互联系的简单问题或步骤,也就是说,教师应当依次提出一些适合学生已有知识结构和心理发展水平的小问题,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认识能力去发现和探求有关解决问题的依据,在解决所提出的一个个小问题的过程中一步步克服困难,直至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创设开放式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思维的空间
数学开放性问题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流和合作的机会,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了条件. 数学开放性问题的教学过程使学生主动构建,积极参与的过程,这一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意识,发展学生的数学感觉,真正学会“数学思维”.总之,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培养创新思维的有效手段,是新理念下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并最终将这些知识应用于不同的情境. 学生学习的数学应该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 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数学,加强知识与实际联系. 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活动获取知识,掌握学习方法,训练学生的思维.
问题化课堂教学,是以问题为导线,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到数学知识,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情境的创设“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在使用开发新教材的过程中,教师应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他们主动地参与对知识的发生、发展的探究中,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培养学生能力的课改精神.
【简析中学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方式论文】相关文章: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2787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