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美国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时期,激烈的社会变革所带来的儿童的适应、情绪、行为问题日益严重。随着儿童劳动法、义务教育法、移民法等法律的陆续颁布,美国的教育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校越来越意识到儿童心理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这一状况导致了儿童心理研究运动的兴起。1886年,LighterWitmer在美国的宾西尼亚州立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儿童心理咨询诊所,开创了心理学为教育实践服务的先河。许多学校纷纷效仿,学校心理学应运而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也随之逐步形成。
同美国一样,中国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顺应现实需要而产生的。20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以及社会大众开始关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1982年,北京师范大学率先成立心理测量与咨询中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1984年,北京大学建立心理健康咨询室。1986年,华东师范大学成立了学生问题咨询所。随后,各个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如雨后春笋相继成立。
(一)机构人员比较
美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一般为学校的正式机构,独立运作。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人员,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取得咨询心理学、临床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学科的博士学位,同时需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取得教育学硕士的从业人员,需继续完成2年半左右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证书计划课程,并完成1000小时以上的实习和综合性证书考试后方可开展心理咨询工作(硕士后学历)1。心理健康教育的咨询员必须持有咨询员职业考核通过的资格证书。目前,全美学校符合条件且从事此项工作的心理学家的人数在22000到25000人之间,与学生的比例约为1:1500。
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大部分挂靠于学工处,真正专司其职独立运作的机构较少。人员配备上大多为兼职,专职人员所占比例极少,学历层次参差不齐,学科背景不尽相同,出现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医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各种学科背景交织的复杂局面,而且从业人员严重不足。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生比例远低于1:5000。
(二)内容比较
美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心理健康咨询、生活指导、生涯辅导、磋商性服务等。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认知方式。着眼于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导大学生健康、快乐地生活,追求幸福与美好,提升大学生的.生活质量。
中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有:智力发展教育,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挫折应对教育,健康人格教育,青春期教育,交往技能教育,心理疾病的防治教育等。内容设计主要集中在如何预防和治疗心理障碍,解决各种心理问题上。目的是引导大学生学会学习,着重发展大学生学习能力和习惯,帮助解决大学生的学习心理问题,完善大学生专业学习心理素养。
(三)实施途径比较
美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主要有:学生自我心理保健教育;校园生活的渗透作用;进行社会服务;设立健康图书馆。
在心理健康教育实施上,中国高校亦有独到之处:普及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具有较完善的心理咨询值班制度;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咨询活动形式多样;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
二、启示与借鉴
(一)建设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型队伍
1.坚持专业化发展。一要丰富专业理论。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和研修基地,定期组织心理咨询师培训班,对从业人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管理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理论培训,增强其专业理论水平。二要提升业务技能。通过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论坛,鼓励从业人员积极开展调研,围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经验交流,从而全面提升实务操作技能。三要更多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研究,不断完善学科建设,从根本上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进程。
2.推进职业化进程。一要推行并完善资格准入制度。实行职业资格认证制度,规范心理咨询师持证上岗、定期培训和资格审查制度。二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职业发展规划。从业人员要认清职业定位与相应任务,按时完成预期的职业目标。三要建立独立的职务评定体系。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要结合心理咨询师资格认证条件,制定心理咨询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标准和实施细则,实行独立的评审指标、序列和程序。四要健全职业评价机制。依据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设计制定较为科学的职业绩效评价体系,实行领导、同事、学生与自我评价相结合,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统一。
3.建设专家型队伍。一要培养专家造就意识。政府要把心理咨询师当成人才来定位,明确心理健康教育专家的培养方向和步骤。适时建立健全‘‘高校心理咨询师人才库”并纳入国家和地方人才建设范畴去规划。二要创设专家造就环境。组织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开展学术交流。鼓励引导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协会或研究会,利用协会开展资格评估、业务培训和咨询服务。三要固化专家造就路径。要通过设立研究课题,划拨研究基金,鼓励从业人员开展相应的学术研究。
4.循序渐进稳步发展。目前,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和现有条件,在坚持走专业化、职业化道路的前提下,应当积极整合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辅导员资源,从中抽调一些热爱心理健康教育事业且具有一定专业素质的人员,加大对他们再学习的投入,不断提高他们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在推
行资格准入制度时,可考虑先降低门槛,允许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可以暂时获得心理健康教育从业人员任职资格。以后逐步过渡到硕士、博士研究生。
(二)科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1.基础课程的开设。可以在大学生中开设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基础课程,目的是增加大学生对各种心理现象的理解。
2.实用性课程的开设。在大学不同阶段,开设入学适应性教育、专业认知、学习策略、人际交往、情绪调节、择业与求职等课程,侧重解决具有共性的心理问题。
3.设计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活动。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需要,安排不同的教学计划,解析有代表性的案例,把重点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以提高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
(三)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路径
1.在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行有效实施途径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实施路径。以宿舍、班级为单位,挑选各方面优秀、心理素质好的学生进行培训。发挥“朋辈”心理辅导员的作用,尽量做到8—12个人中有一个‘‘朋辈辅导员”定期带领自己小组的成员,针对共同感兴趣的主题进行讨论,彼此支持、帮助。及时发现同学中存在的问题,便于学生和心理咨询师、辅导员之间的沟通,更有利于在学生中广泛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2.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普及方面,我们应借鉴美国哈佛等一流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形式,不断拓展服务渠道,组织培训活动、开展团体研讨、建立心理健康图书馆等。使学生在面临心理困惑时,自己能够找到问题的依据和解决的办法,从而有效进行自我保健,促进自身的健康发展。
【中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比较论文】相关文章:
3.中美交通对比论文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2739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