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必须做到与学生的通畅交流。与学生交流的工具有语言、影像及其他载体,但主要的还是语言,尤其是课堂教学语言。它是我们教师授课的主要手段。事实表明,教师风趣的语言艺术,能赢得学生的喜爱、信赖和敬佩,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科学教学语言更应该做到:准确、完整、易懂和简短,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之中学到知识,又不破坏学生的主体能动性。那怎样设计和组织科学课的课堂教学语言呢?
一、课前准备部分
(一)心理准备
语言交流,就是心灵之间的交流。教师在上课前,必须调整心态,舒缓情绪。尽量保持心情舒畅,充满激情,语言也会从心而发。一个教态自然和内心丰富的教师,走进课堂满脸笑容,心中会有千言万语。每字每句都对学生有一种热情的期望。大多数学生的进步都是从任课教师的期望中产生的。富有情感色彩的课堂教学,能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能使他们更好地感受和理解教材。
(二)课堂语言提前构思
课堂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场所,而语言是承载思维碰撞的载体,所以对课堂教学语言的锤炼,是每个老师的必修课。要把备课的过程当作锤炼教学语言的过程。只有深入理解新理念,吃透教材,了解学生,才能进行教学语言的再设计和再创作,写成自成一家的口语化教案。但是,口语化教案绝不是教材书面语言,要把教材中提出的大问题化解成学生自主提出的一个个小问题,以期引领着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地前行。一堂课中一些关键性的问题一定要在备课时精心设计,提出的问题要诱发学生思维的.碰撞。
二、实施部分
(一)导入语——要具有磁力效应,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朱熹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在于“启其蒙而引其趣”。诱导启发,挑起兴趣。我们科学课前2-3分钟,设计好情景,准备好素材,要从第一秒开始就抓住学生的魂。
(二)提问语、过渡语、激励语和实验语科学课的核心在于探究,这就决定了科学课堂上必须给足孩子们探究活动的时间。一堂课只有40分钟,每一堂课的每一分钟都是极其宝贵的,因此,教师的语言应当简洁明了,忌夸夸其谈,要惜字如金,句句切中要害,做到在课堂上说的每一句话都能引发学生的思维。我将这些语言分为提问语、过渡语、激励语和实验语。
1.提问语: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常规手段。提问有两种:一是教师对学生提问,二是学生对教师的提问。科学课的核心在于探究。就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引领人吗?不,我认为,教师应该是个局外人。我们的提问语应该尽可能的少。否则学生还会在我们的引领下,完成所有的过程。我们的创新就无从谈起。我们可以看看,科学发展史上所有的重大发明和发现,都是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因此我们的语言尽可能的少,不要怕学生发现不了什么。思考的过程最重要。放手,再放手。我们只要将提问语准备好就可以了。
2.实验语:
就是我们在实验过程中用到的与科学道理有关的语言。那这些词语必须准确、全面、易懂。例如在《抵抗弯曲》中的结论:增加横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强横梁的抗弯曲能力,其中的大大,可能大部分学生知道意思,但说不出准确科学用语,教师必须总结。
3.激励语:
科学课中有些地方是很麻烦的,有些地方是有难度的。这需要教师的鼓励,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做实验成功的地方,要及时鼓励,当学生的思维遇到障碍时,教师要适当点拨,还要大胆激励。不要过分注重探究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尊重学生探究的过程。教师应采用激励性的评价语言,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
4.过渡语:
科学课的思维转化比起其他课要多,而且难度大。这要求我们科学教师在进入下一个环节时,过渡语一定要合情合理。在引导时注意分寸。不能很深了,也不能一点意义也没有。科学的教学语言是将理念落到实处的最直接的保证,但我们教师本身的素质和习惯,决定它们之间的融会贯通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花一定的功夫的。作为科学教师,一定要扎扎实实地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进行锤炼,以提高科学教学的实效性,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科学教学语言优化设计和组织论文】相关文章:
6.科学教学获奖论文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2737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