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主要来源于地理学的景观和生物学的生态的交叉学科。[1]它把地理学对地理现象的空间相关作用的横向研究和生态学对生态系统机能相关作用的纵向研究结合为一体。[2] [3]
近些年来,伴随着“3S”技术与景观生态学学科的迅速发展,其基本理论和原理在资源开发、土地利用、区域规划、城乡规划、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旅游开发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发展前景,成为解决全球、区域众多资源、环境与社会问题的有效途径。[4] [5]
景观生态学这门专业或课程在国外很多高校中均广泛设置,是国内众多高等院校农学、环境生态类、地理学、林学、园林及城市规划设计、环境科学等相关专业的必修或选修课程。[6] [7] [8] [9] [10] [11] [12]如何使学生在课程的学习中能全面理解和掌握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能运用有关原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是教学工作中值得深思和探讨的问题。
一、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模式的国内外对比。
景观生态学源于东欧兴盛于西欧北美,国外很多高校中均广泛设置了景观生态学这门专业或课程,其教学模式也不尽相同。德国比较强调学生的自学能力,除讲授基础理论和方法外,还以练习与分组辅导课、课题作业、研讨、实习等形式来培养学生对景观生态问题的认识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英国的大学通常在教学上先修建筑、园艺学、土壤学、生态学等相关课程,最后一年通过大型项目的实习和论文写作将景观生态学原理加以应用。美国大学的授课方式主要是教师讲授与讨论课相结合,辅以大量的实践作业和练习,并以讨论成绩、实践成绩和考试成绩等进行课程考核。
国内高校该门课程以“教材、课堂、教师”的传统教学模式为主,成绩考核多是以期末闭卷考试结课。由于专业背景不同和教学资源的限制,很多院校在景观生态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只是按照选定教材进行课堂理论教学,没有设置实践教学环节,重理论轻实践,这制约了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同时也制约了教学的动态连贯性和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导致学生无法在实践中掌握该课程常用的野外调查、3S 应用和模型模拟等方法,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不理想。本研究针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根据景观生态学交叉性、实践性强的特点,构建“理论+案例+研究性实践”的景观生态学教学模式,从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自主研究和探索、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等方面重组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理论+案例+研究性实践”景观生态学教学模式的目的、特点。
传统的以单项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显然已经跟不上现代教育的发展形势,而采用“理论+案例+研究性实践”的教学模式则能够将学习的主体与客体、课堂与课外、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所谓的“理论+案例+研究性实践”教学模式就是教师以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学识积累为基础,讲授概念、原理,用贴近专业、贴近实际的案例将景观生态学中的理论直观具体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再由教师引入研究性任务,引导学生在课外通过自主学习和相互合作,完成研究性小任务。其中的任务包含了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该教学模式具有以下主要特征:1. 明确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但并不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衔接学生课堂学和课外学两个环节;2.重视案例教学对已知理论和现实问题的.对接,使学生获得相关知识,在研究性小任务的驱动下,为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和创造性学习提供条件,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3.提倡教学目标的多元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样性、教学过程的民主化,在平等的教学关系中实现师生互动和教学相长。
三“、理论+案例+研究性实践”景观生态学教学模式的实施。
对于课堂教学,“理论+案例+研究性实践”教学模式将教学过程细分为引入实例、导出原理、精讲互动、研究性小任务布置四个阶段。比如在“景观元素”之斑块教学开始时,首先引入一个火烧迹地实例,采用景观照片让学生从中去找到干扰斑块、残存斑块,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导出引发斑块类型及形成原因的知识点,让学生认识实例背后的基本原理。最后进入精讲互动环节,先以教师系统讲授基本知识点及前沿成果,引发学生提问思考,再以分组讨论探究和解决问题等方式完成知识点的传授和学生对知识点的消化,最后给学生布置研究性小任务。学生带着小任务自学各知识点,立足自身解决问题,教师协助指导,学生和教师之间通过邮件、电话和 QQ 等方式交流学习心得,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其将知识点融会贯通。
本着实用及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原则,根据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教学大纲和本科学生的认知规律,笔者根据景观生态学知识内容模块将设计的研究性小任务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绪论课后,查景观生态学研究进展类综述文献,总结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新热点、新问题、新思想和新方法,谈谈个人的见解;景观结构和景观格局章节后,去文献库或者历届毕业论文库中查找相关相关案例,识别景观要素并在图上加以勾勒,分组用斑块-廊道-基质模型、网络-节点模型或者生态安全格局模型等去认识、描述景观;景观发育与生态过程内容后,以泥石流、滑坡等案例外加课外文献查阅和分组讨论方式让学生辨识自然、人为因素对景观格局的影响,景观格局的形成原因、基质随空间尺度而变化的规律;景观分类、动态变化章节后,把几期遥感影像图分发给学生,通过综合实习和上机实验让学生初步掌握景观软件的使用方法,任务为先进行景观生态分类,接着计算斑块水平、景观水平的主要景观格局指数、最后根据兴趣方向选作一题完成小论文。在实施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已经学会探究、合作与质疑,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课外进行师生互动,实现教学进程的良好发展。成绩考核时,学生的每一个学习环节都根据学习投入和进步程度来评定。笔试试卷客观题和主观题各占一半,综合题贴近学习环节实际,能考查学生逻辑思维与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四“、理论+案例+研究性实践”教学模式实施效果。
笔者最后通过课程论文和笔试综合题进行了教学效果的调查,20%的学生能选好感兴趣的主题并完成逻辑性很强、结构完整且具有创新的小论文;50%以上的学生能针对所选主题进行分析和评述,其余学生能积极参与完成整个教学环节,熟悉思路和方法但自我实现能力稍欠。课程结课后,持续效果表现为全班 90%以上的学生通过主动查阅资料的形式,自愿选择科研课题,主持或者参与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P)项目;80%以上学生的选题为景观生态学的热点研究领域,30%以上学生自己组队并充满申报国家创新型试验计划的热情。这说明“理论+案例+研究性实践”教学模式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从而拓宽了学生某方面的知识,加深了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深度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种教学模式中,在教师的引导和学生个人兴趣双重的诱导下,学生通过参与教师课题或者学生科研活动,增加了自身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性学习行为,培养了自身查阅和使用文献资料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科研合作能力和写作能力。
“理论+案例+研究性实践”的教学模式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通过此教学模式不断督促自己进行科学研究前沿的掌握,对研究方法、技术和实践路径不断进行探索,在引导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同时,加深自己的科研意识、思维和能力,以此不断提高教学和科研的专业素质。在此教学模式中,学生能从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习的理论知识通过研究性小任务循序渐进地用于实践,这促使学生形成了积极的学习态度,掌握了进行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成为真正的自我知识构建者。
[ 参 考 文 献 ]
[1] 杨德伟,赵文武,吕一河。景观生态学研究:传统领域的坚守与新兴领域的探索---2013 厦门景观生态学论坛述评[J].生态学报,2013(24):7908-7909.
[2] 陈娟,何云晓。 风景园林专业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探讨[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5):119-121,128.
[3] 陈利顶,李秀珍,傅伯杰,等。中国景观生态学发展历程与未来研究重点[J].生态学报,2014(12):3129-3141.
[4] 游巍斌,何东进,洪伟,等。农林院校生态学专业景观生态学课程的改革与实践---以福建农林大学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14(6):53-56.
[5] 郑景明,康峰峰,周志勇。农林院校景观生态学本科课程的教学设计[J].中国林业教育,2014(6):57-60.
[6] 郭晋平。 景观生态学的学科整合与中国景观生态学展望[J].地理科学,2003(3):277-281.
[7] 李秀珍,胡远满,贺红士,等。从第七届国际景观生态学大会看当前景观生态学研究的特点[J].应用生态学报,2007(12):2915-2916.
[8] 张忠华,胡刚。高校生态学专业野外实习教学改革与探索[J].科教文汇,2014(9):59-60.
[9] 何东进,洪伟,胡海清。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及中国景观生态学的研究进展[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3(2):276-282.
[10] 陈昌笃。十年来的我国景观生态学和全球生态学[J].生态学杂志,1992(1):10,17-18.
[11] 傅伯杰。地理学的新领域---景观生态学[J].生态学杂志,1983(4):7-60.
【高校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论文】相关文章:
2.课程改革论文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1598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