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第一学段的朗读目标是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且朗读要在“正确”的基础上,逐步达到:“流利”、“有感情”,要有轻重起伏,力戒唱读和一字一顿地读。然而,良好的朗读能力不是一朝一夕或是通过某节课练就的,而是靠老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一点一点地培养出来的。尤其是对刚入学的低年级学生,如果不重视朗读能力的培养,会直接影响孩子今后所学知识内容的表达和理解。
1.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朗读对低年级学生极为重要,教师必须明确朗读是低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之一,并使之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一年级的学生刚刚入学不久,不懂得任何朗读技巧,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培养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朗读指导。要求学生每篇课文都要读准字音,讯出语气,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第二册《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把每个字音读准,然后组内合作,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读给组内小伙伴后,接着指名展示自己的朗读水平,教师重点指导:当小壁虎没有借到尾巴很失望时,引导学生读出小壁虎难过的语气,读出节奏来。当小壁虎发现自己长出新尾巴时,指导学生读时,声音洪亮,语速稍快,读出为自己尾巴有再生能力而兴奋的语气。
2.培养学生说普通话,提高朗读能力
普通话是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由于受地方方言的影响,要求低年级的学生说普通话极为困难,特别是地处偏远山区的孩子,他们平翘舌音区别不开。
常常把翘舌音的字读成平舌音,学习拼音后,学生对平翘舌有了初步的认识,对于掌握生字的读音,学说普通话打下了基础,课堂上,我要求学生用普通话回答问题,读课文,做到:语音要标准,吐字要清晰,圆润,字正腔圆。从读字、词语、到读句子、读段、篇,都教给学生正确的发音方法。坚持天天练,时时练。平时朗读时,发现学生读音中的错误,及时纠正。
同时,课间教师用普通话同与学生交流。要求学生用普通话与家长谈话,久而久之,学生用普通话朗读课文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3.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感受朗读乐趣
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要让学生在学习在感受朗读的乐趣。
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创设情境,用多种朗读形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使学生在朗读中感受乐趣,进而达到了乐趣,会读,读好的目的。 学习《荷叶圆圆》一课时,首先让学生感受荷叶的美,圆圆的,绿绿的荷叶上,滚动着晶莹的`露珠,蜻蜓立在上面,青蛙在荷叶上呱呱叫着,让学生边读边感悟语句的美感,升华情感。然后采用多种形式的读,指名读,挑战读,小组比赛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渐渐进入课文所创造的境界,从而受到了审美教育,陶冶了学生的精神情操,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4.鼓励争辩,创设情境
争辩(学习上的)就是交换知识。教学中提倡与鼓励争辩,可以使学生探索的欲望更强烈,学习兴趣更浓厚。尤其是小学生,他们对矛盾性的问题特别感兴趣。别看他们有时为了一个问题争得脸红耳赤,其实这正是他们对知识努力探究的表现。因此,教师的提问有时可以设置对立的设想,使之产生选择的困难,从而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如教《在仙台》一课时提出:“藤野先生给人的初步印象是什么?”一个学生说:“给人的印象很认真、很有学问。”教师又问:“你根据什么这样说?”学生说:“藤野先生戴着眼镜,抱着一叠书。”教师接着说:“按你的说法,凡是戴眼镜的人都认真,夹着书的人都有学问?”这一反问引起了全班同学的热烈争论,从而否定了前一个学生的问答,得出了正确的结论:藤野先生给人的初步印象是朴素,不拘小节。在这种情绪激昂的智力争辩活动中,学生会感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不仅能使课堂气氛活跃,而且能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注重课文的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小学生均有很大的可塑性,只要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尊重他们、鼓励他们,努力帮助他们开拓视野、拓宽题材,增强表达能力,不断诱发他们的创新情感,开发他们的创作能力,那么,学生的朗读水平将会得到一个质的飞跃。
【培养语感提高低年级学生的朗读能力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6.培养语感的论文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1492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