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存在很多问题:教学时间不足, 教学质量不高;专业教师素养有待提升;教学方法陈旧, 教学效果不佳。因此, 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对此更加重视, 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课程实施的监督和管理;加强培训和教学研讨, 提升教师专业素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 教学问题; 对策;
小学阶段开设的“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课程, 其课程目标是促进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以及促进小学生的社会发展。“品德与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社会、学习做人。“品德与社会”的总目标是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让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 培养他们的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 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笔者调查了几所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教学状况, 发现一些问题。
一、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问题
(一) 教学时间不足, 教学质量不高
学校对“品德与社会”不够重视, 安排的教学时间不合理。一是课时安排较少。虽然每所学校都安排了“品德与社会”, 但是一般一周安排2个课时, 在具体的操作中, 这些时间还常常被语文、数学占用。有的学校一周只有一节“品德与社会”课, 教学时间太少, 导致教师无法完成教学任务。二是部分学校在安排课时时, 将“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时间放在下午, 由于下午学生很容易疲乏, 学习的积极性会受到影响, 因此, 这样安排是不科学的。另外, “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质量不高, 很多教师在讲课时根据课本上的内容讲授知识, 缺乏对教学的拓展, 课堂氛围沉闷。由此可知, “品德与社会”实际教学课时数与计划安排的课时数不一致, 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这是因为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多数学校依然重视考试, 将分数作为衡量教师和学生的唯一标准, 因此, 不属于传统考试范围的“品德与社会”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二) 教师素养有待提升
首先, “品德与社会”内涵丰富, 涉及的`知识面广, 如社会、经济、生活、历史、地理、生物等。这要求教师有广泛的知识面, 而这需要经过有目的有计划的专业培训。据调查, 农村小学大多数“品德与社会”教师并没有受到过相关的专业知识培训, 他们很难满足“品德与社会”教学的要求。其次,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目的是促进学生的道德认知, 学习的过程是认同、接纳和吸收情感与行为的过程, 这要求教师有较高的教学技能。然而, 据笔者了解, 农村小学中很多教“品德与社会”的教师不是专业教师, 他们是兼职教师, 其学科专业技能较低, 水平有待提高。
(三) 教学方法陈旧, 教学效果不佳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 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变化。但是, 很多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方式依然没有改变, 教学方法比较落后。有教师认为课本是教学的工具, 学生是学习的对象, 教师只要按照教材上的知识教学就可以完成教学任务, 他们基本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尤其在农村地区, 科技相对落后, 多媒体没有得到全面普及, 即便有的学校有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师也不会用, 他们不会利用网络获取信息, 进而改进教学方法。
二、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提升路径
(一) 加强课程实施的监督和管理
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管理者要从根本上高度重视思想品德课, 制定“品德与社会”课程考核办法, 对课程实施进行监督和管理, 要不定期检查“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质量。同时, 相关部门可举办讲课比赛活动, 提高该课程教师的地位, 充分调动教师钻研课程的积极性;制订相关的课程评价方案, 切实有效地保证教学工作顺利开展。
(二) 加强培训和教学研讨, 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第一, 不断加强教师培训。培训课程要多样化, 可以从教学的理论、学科的知识、学生心理的辅导、教师的教学技能、现代化的技术、课题的研究、论文的写作等方面进行培训。[4]第二, 开展教研活动。教研活动需有计划、有目的, 其内容要全面丰富, 包括教材培训、观看教改成果、研讨课题和专题、展示考核优秀学科带头人和名师教学思想、探讨观摩成果、说课, 等等。第三, 把优秀的教学理念转化为优秀的教学行为。例如, 在培训和研讨中, 引导教师思考开设思想品德课的目的和意义、教什么、怎么教, 学习值得借鉴的教学方法等, 让“品德与社会”教师对课程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因此, 相关部门可利用典型课例指导教师, 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水平。第四, 定时评比。可开办教师基本功比赛等活动, 为教师提供一个广泛了解、深入研究的平台, 这有利于教师深刻反思教学实践, 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三)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可以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质量。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 结合当地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采用最合适的教学方法, 保证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首先, 教师要认真备课, 在单元备课中围绕中心主题。教师可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 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 利用学生个体经验的不同, 尽可能地设计多种教学情境, 引导学生与其他的人交流并发表意见, 指引他们观察社会生活, 感悟社会生活, 并融入其中, 让他们能够真实地感受世界。
其次, 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教师要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 激励学生勇敢质疑, 并能对他人的质疑做出解释。在各种各样的教学情境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激发他们主动研究的积极性, 激励他们研究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提高学习效率。
最后, 有效组织教学活动。教师可组合使用各种教学方法, 可将辩论、交流谈论、理解阅读、模仿教学等活动融合到一节课中, 根据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内涵、教育的实际条件和具体对象的实际要求, 择取比较合适的活动方式, 提升教学效率。同时要注意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符合教学的需求, 避免在同一堂课使用混乱, 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
参考文献
[1]谷力.以主题事件活动模式引领小学品德高效教学设计[J].思想理论教育, 2013 (10) :77-80.
[2]胡春娜.小学品德学科师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人民教育, 2013 (9) :37-38.
[3]姚玉琴, 李应刚.基于儿童哲学的小学品德课堂教学[J].教学与管理, 2016 (5) :47-49.
[4]程振禄.对小学品德课程实施现状的思考[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4 (3) :30-32.
【关于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教学方法研究的优秀论文】相关文章: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1476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