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新课程标准的推行,多媒体网络教学为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创造了条件,注入了活力,以此越来越受到重视。传统的中学语文教育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在有利于教师主导地位的发挥,有利于对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和控制。各种教学活动都把学生置于共同的影响之下,学生集中在学校,老师只是根据的大多数学生的需要进行教学。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表现得越来越明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较差;
2.学生的创新能力比较弱;
3.学生学习的知识面比较窄;
4.课堂缺少实时的交流;
5.学生缺乏探索性,而借于网络的多媒体语文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有很大的不同,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教育教学,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的:图、文、声、像并茂和多互性的特点,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课件,做到多媒体网络和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信息意识,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但是,我们发现,在网络教学给语文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新气象的同时,很多教师在认识和操作上的正陷入无所适从的教学状态,这些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忧虑。因此我们开始了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探索。
一、确立教师在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网络环境下的中学语文教学过程是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过程。在网络化教学过程当中,不少人在“主导”和“主体”认识关系上存在误区,他们将学生的主体地位绝对化,结果达不到教学目标。实际上,网络环境下的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非常关键,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若想取的比较理想的学习效果,都离不开教师的创造性引导。所以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与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二者并不矛盾,他们完全可以在网络条件下统一起来。与传统的语文教学相比,网络化语文教学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如:
1.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2.资源丰富多样;
3.各别化交互便利等。
从而为学生的个性化学生提供一个方便快捷的教学平台。在网络环境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了,而教师的主导地位并没有被削弱,相反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
教师是课程的设计者、组织者,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帮助者,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就必须明确教学目标,认真钻研教材,使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能够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同时对教学的重点、难点要准确把握,对教学程序,教学方法和教学节奏要精心设计,避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从而自由的驾驭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紧扣教学目标,利用自己在知识储备和操作技能上的优势,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及时帮助和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教会学生利用网络技术的优势培养其自学能力,使学生逐步从“学会”过渡到“会学”。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及教师应该及时的帮助和引导他们完成学习任务,避免学生误入歧途。网络使学生能够接触到的信息量激增,实现了信息的多渠道,全方面,立体化的新局面。但是有时候会出现学生被汹涌的网上信息淹没了,超量的教学信息使学生变得心浮气躁,学生们丢掉了教材,丢掉了涵咏吟诵,精读深思等语文学习的好习惯,学生的言语思维深度急剧降低,不规范,粗俗的网络语言,出现在学习的口头作业中间。由于信息过量,学生在语文学习迷失方向甚至无所适从的现象时有发生。而在这时就需要教师发挥教学的主导地位。
在教授郭沫若的《雷电颂》一课的时候,我考虑到现在的学生对于屈原生活的春秋战国,及文章的写作背景抗日战争不甚了解。于是我们在课前在网上进行了搜索,选择了一部分网址提供给学生,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阅读。花功夫让学生静下心来充分自主地阅读,去学习。同时对学生的要求是:学会自主探索,尽量多了解时代背景和写作背景,领悟文章中各种人物的象征意和文章的主题。 这样给学生充分自主阅读的时间后。教师提问:通过这段时间的浏览阅读,你们知道了什么,了解了那些知识?还有什么不了解的地方?先通过这些浅层次的问题来检查学生感性层次上对文章所写的事情的时代背景的了解和对课文内容的初步体会,学生也可以利用这次的反馈机会向大家报告自己的新近的发现和问题。这样,通过师生的交流和讨论,随着问题的逐渐深化,学生也逐步的接近了知识的前沿,更深层次的了解了作品的深刻内涵和屈原忧国忧民的伟大精神。这种探究的过程既有独立的思考,也有集体的分析讨论,给予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使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被灌输者,转变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从而达到了良好学习效果。
二、学生在网络化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积极构建知识的.过程。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的获得知识,形成能力。传统的语文课堂由于条件的局限,教学中知识与信息,信息的匮乏限制了学生的探索活动,禁锢了学生的手脚,将学生的学生仅限于课堂的方寸之间。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为学生的主体作用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学习者,他们可以借助于网络。网络上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资源丰富多样性,如:文字、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形式。以动静结合和可触可感的方式把教学内容立体的呈现在学习者得面前,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供了多种外部的刺激,为了学习者提供了巨大的学习舞台,学生可以通过研究性学习和协作式学习等方式主动探究,分组协作,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有效的从时间,需要和自主性的满足等方面体现了教学过程当中学生的主体特点。
三、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必须遵循语文的教学特性
语文是一门工具课,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以语感为核心的语文素养,从语文素养的培养和语文学习的规律来看,依据教材,让学生经历一个从语言文字——思想内容、思想感情-——积累运用词语的过程是十分必要和必不可少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走进文本,从而感知人物,体验情感,体会文章遣词造句的准确传神和结构布局的巧妙精当,进而为他们打下坚实的语文功底。所以我们认为,语文教材尽管只是个例子,但是这个例子的作用不可或缺。地位无可替代。因此从语文的教学和技术使用的关系看,网络技术作为现代教学的手段之一,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教学。其在教学中的使用必须坚持:依据教材,服务教学。纵观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多是“文,情,辞”的聚合体,具体形象的“文”的是“情生”、“辞发”的刺激源。作为“作品再创造”的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深刻领悟文中之情,自觉内化文中之辞,就需要教师通过各种恰当的方法与手段,再现具体的生动形象,让学生“触文而生情”,“情动而辞发”兴趣然地进入思考的王国,与作者产生共鸣。创设积极的情感体验,为学生持续学习,走向对文本的深入理解打下良好的认知基础。在教学当中我们对此进行了尝试。在教授《故宫博物院》一课时,我们启动搜索引擎,在网上进行搜索,打开相关网页进行浏览,把有价值的东西下载下来,进行信息整理,加工处理,制作成课件。在具体教学过程当中,以文本为依托,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必要的时候,点击课件中的相关连接,进入相关内容的学习。利用网络资源促进文本的理解内化得生成。从实际教学效果看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较强效果较好。
实践证明,网络技术为语文教学开拓了关阔的空间,透过这个窗口,学生们将看到无限的风景,收获无穷的希望,在网络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过程当中,广大的教师应该让网络技术成为学生认为知探究、情感激励和谐作交流的工具,为学生的学习打开一条全新的绿色通道。
【网络环境下语文数学的若干思考论文】相关文章:
4.数学的思考议论文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1473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