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义乌市新农村建设指导站
关键词:新农村;社区;市政;功用设施;建设
一、规划建设社区居住环境时要以原有迁移合并的村庄为邻里单元
为了使建设用地得到节约,在进行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备时,要以不同邻里单位的中心、社区的中心规模不同而相异,并且要将居住区规划容积率设定在1.0。为了使原有村庄中良好的邻里互助关系得到延续,从而使社区邻里单元中人们的认同意识和归属感形成,在进行居住模式的规划时要以原有村庄的邻里单元为依据。为了使人们对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和半私密空间的不同使用需求得到满足,并使“以人为本”的聚居环境创造理念得到充分体现,在建设社区环境时,需要改造迁村并点建设区域的环境,增加交往场所,例如以社区开敞空间、街巷空间、院落空间为处理的重点。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原有的稳定的居住结构发生了变化,这主要是由于农民离开了多年居住升息的村庄,还要迁并在一起,对这些问题的处理不当往往会导致众多社会问题产生。
所以,规划小区的常规手法将被打破,要建立一种以人情较浓的社会伦理特点的“新村社区”理念,使村庄住户稳定、村民熟的特点挖掘出来,从而保证相对独立的以原有人员组成和结构为特征的布局,使安定的村庄社会秩序得到保证;为了使搬入新村的农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的同时体会到更多的原有熟悉的生活氛围,从而使村民的心理得到满足,在规划市政基础设施和社区公共服务。完善相关配套的同时还要对各村出入口、产业用房、村委会、村级活动场所等进行独立设计。这不仅使迁村并点可能带来的社会问题得到了解决,并且对新村的社会安定也有所贡献,在和谐农村社会的构建方面起着不可获取的重要作用。
二、新旧村的最大特点在于具有完善的公建配套和市政基础设施
为了使村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得到丰富,使村民的居住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在配套例如商业金融设施、文化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时要以人口规模、与建设规模形式应的方式、随社区规模发展而生长的建设空间为依据。为了使进一步实现现代化农民新村的条件得到创造,旧村周边的实证设施建设、资金筹集的多面性也是各级政府关注的一个焦点。
在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上,自来水普及率应该达到100%;按照雨污分流制建立排水系统,污水管网、雨水管网和污水处理率达到100%;社区居民的燃气化率达到100%;城镇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三、在新村建设中,注重家庭生产与集体组织相结合
在新村附近集中的饲养场地,饲养家禽家畜;集中布局运输业车辆存放场地,由村集体组织统一管理,较好地解决了新村建设与农民原有家庭生产的矛盾问题。
新村社区作为村民的居住生活场所,社区绿化是村民室外活动必不可少的内容,村民在新村中生活、学习、活动的时间最长,绿化的环境对村民的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影响,对改善村民的生活环境和新村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作为空间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街道和广场不仅是新村社区空间的骨架,同样一也是新村社区形象和景观的核心内容。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区发展的历史、文脉和空间特点,展示若社区经济、文化发展取得的成果,展现了新农村社区的风貌和特色,是新村社区中最具活力的空间,通过对街道和广场的认识,人们可以认知一个村庄。
四、在新村社区的规划建设中,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绿色农业背景
重点规划新村及其周围的绿化环境,应统一考虑社区绿化的设置,尽量保留现有环境绿化,以突出村庄特色为主题,将新村绿化与村庄周边自然环境绿化相结合,将公共绿地与道路绿地、宅间绿化和庭院绿化相结合,构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化体新村绿化要注重保护现有树木、花草及原有果园、林地,以观赏树种和经济作物相结合为原则。选择适宜当地气候条件,易管、易长并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树种,充分利用滨水、道路两侧、宅间,路旁空闲地和其他可利用的零星土地进行绿化,营造具有地方特色和乡村特色的绿化环境尽量避免在村庄建设中片面追求对地面的硬化,侵占绿化用地,形成过分人工化环境,这样做虽能使村庄做到整洁,但却会使村庄缺乏生气,不利于良好生活环境的创造,同时一也不利于现有植物的生氏和村庄乡土特色的保持。
由干新村规模的限制,新村社区中不适宜设置大规模的集中绿地,建议可将集中绿地与广场及村民公共活动中心结合设置,以提高利用率。在集中绿地的建设中,应充分考虑村民活动的特点和对绿地使用的要求,将观赏性和实用性充分结合,既要保证绿化所占比重,一也要留出适当面积的硬质地面作为组织公共活动的空间;在具体的绿化布置中,要做到乔、灌木相结合,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相结合,兼顾不同季节的景观要求进行植物的配置;在设置绿地中的小品时应充分和绿化环境相结合,以使社区绿地做到观赏性和实用性相结合,满足广大村民的使用需要。
参考文献:
[1] 王小兵. 新农村建设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老区建设,2008,(24).
[2] 曾令报. 市政工程管理中质量控制的探讨[J]科学之友,2010,(08).
[3] 陈玉华. 对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 科技创新导报,2009,(05).
[4] 陆佩华,王英利,王苗苗. 新农村社区建设中的村民参与问题研究[J]. 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9,(02).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15575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