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语是一堂课的开场白,是将学生由非学习状态转入本堂课学习的准备阶段,是为了引导、启发、激励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所运用的语言。导入语是教师教学能力和教育机智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为授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下面,结合我自身教学的具体实例来谈谈常见的几种导入方法。
一、歌曲导入法
在进入新课之前,可以放一段音乐,饱含深情地吟诵一首歌曲的歌词,以创设一种情境,激发、感染学生的情绪,增强讲课的感染力,提高听课效果,能使学生快速地进入教学的氛围之中。
讲《背影》时,我是这样设计的:“有这样几句歌词:‘在我心中有一座山,险峰万里它最伟岸,爸爸,亲爱的爸爸,你就是我心中的山’;‘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想儿是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这些饱含深情的话语充满了对父亲的爱戴之情,同时也是父亲最真的写照,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文质兼美的纪实散文,其中也刻画了一位疼爱儿子的父亲,这篇散文就是朱自清的《背影》。”
教《愚公移山》时,我播放MTV,让学生欣赏歌曲《愚公移山》,学生产生对愚公的敬佩之情,从而激发学习兴趣,由此导入新课。在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我放录音——成方圆的“童年”:“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操场边的秋千上还有蝴蝶停在上面……等待着放学,等待回家的童年”美妙的音乐,优美的歌声把学生带入了一片清纯而幻美的世界。
二、设疑导入法
古代学者陈献章说过:“疑者,觉悟之机也。”
一个问题的提出,往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他们思考,然后带着疑问进入新课。这种方法一般是从文章的题目上做文章,分析标题含义,引起学习兴趣。这种方法,开门见山,简洁明快,三言两语就直切正题。
例.《不朽的失眠》我是这样导入的:“今天我们学的是一篇自读课文《不朽的失眠》(板书课题,作者)请大家齐读两遍课题,揣摩揣摩,这个题目告诉了你什么?生1:这个题目点明了所写内容。
师:能从语法分析着眼,说得再具体明确一些吗?
生2:“失眠”是中心词,“不朽”是修饰语。
生3:我产生了疑问:谁失眠了?
生4:他为什么失眠?生5:为什么称为“不朽”?
师:同学们问得都非常好,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朗读一下课文,从课文中你会找到答案的。
三、图片导入法
每册语文课本前都有几页插图,这些插图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素材,活用这些素材可一举多得。通过网络资料可查询到更多的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充分发挥其作用,以此导人新课,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看云识天气》一课时,先展示图片资料,学生们边欣赏天上变化多端的云,边聆听课文范读,耳闻目睹,形象直观.在此基础上,接下来讲解课文,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可以说是如鱼得水,轻松自如。接下来鼓励学生结合课文制作解说词,配合音乐和云彩变化的图片,以天气预报员的身份介绍各种云彩与天气变化的关系。学生站在讲台前煞有介事地介绍,受到同学们的瞩目,颇有新鲜感、成就感,同时在不知不觉中锻炼了自己的综合能力,真正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理想境界。在教《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时,为体现作者的忧患意识和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我在导入时一边播放着优美的音乐,一边用投影展示未被人类毁坏前的那个绿树环绕、牛马成群的罗布泊的图片,让学生感受着大自然的美,然后伴随着比较悲伤低沉的音乐展示着今日变成了沙漠的罗布泊图片,让学生在导入中积蓄情感,转化为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
四、渲染导入法
这是一种运用形象生动,情感激昂的语言开讲,创造适宜的环境气氛,引发学生相应的情感,进而吸引学生的方法。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抒情性文章的教学。
例如,在教语文第三册中的八首诗时可这样导入:(播放古典音乐)“诗,像种子一样,有一股顽强的爆发力,好的诗歌破土而出以后,它的芳香会和民族精神融合,长久地滋润大地;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古诗八首,有的已距今九百年,有的距今约一千五百年,然而,诵读、咀嚼仍可品味到其中的芳香。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在教学初中第一册《秋魂》这篇文章时是这样导入的:“一年四季,每一个季节都是一幅画,一首歌。有手法细腻的工笔画,也有淋漓酣畅的泼墨;有温柔的江南小调,也有粗犷的塞北民歌。不论缺了哪一季,都是一个遗憾。你们喜欢那个季节?秋在你的头脑中留下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在教学《海滨仲夏夜》、《春》、《济南的冬天》等一类写景抒情的课文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幅幅令人心旷神怡的景色,虚拟出一幅幅动人的画卷。从而变抽象的文字叙述为优美的诗意的画境,它带给了学生在听觉、视觉等感官上的极大享受。这一感官上的享受,促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散文语言文字的优美。
五、故事导入法
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觉,课堂上提出课本外的内容时,学生兴趣很高。教师课堂中如能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以一些故事来导入课文,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讲《皇帝的新装》时,我是这样导入的:“有这样一个人,一天他戴着一顶破帽子在街上走,迎面来了个富翁,嘲笑着说:‘吆,你脑袋上面那破玩意儿是啥,那也能算是帽子吗?’这个人并不因此难过、自卑,而是反唇相讥:‘吆,你帽子下面那破玩意儿是啥,那也能算是脑袋?’这个人的回答多么巧妙、多么睿智!你知道这个人是谁?对,是安徒生!18世纪末19世纪初,丹麦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封建统治者却穷奢极欲、挥霍无度。面对这样的现实,这么睿智的安徒生是不可能沉默的,他借助自己丰富的想象力,以犀利的笔锋,对皇帝极尽戏弄让他丑态百出,丧尽尊严,不惜笔墨底边它了一群道貌岸然的大臣。现在就让我们来学一下这篇脍炙人口的童话《皇帝的新装》。”
故事对于学生来说有着一种特殊的魅力,以此法导入,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入境极快。在教学《从三到万》可这样导入:从前有一个乡下财主,家财很多,但几代不认识一个字。有一年,他聘请楚地的一个读书人教他的儿子。先生先是教他儿子握笔描红,写一画说:“这是一字。”写两画说:“这是二字。”写三画说:“这是三字。”财主的儿子高高兴兴的把笔一丢,跑到父亲那里说:“我已经会了,我已经会了!可以不必麻烦先生,多花费学费了。还是辞退了他吧。”他父亲听了很高兴,依了他的主张,准备了一些报酬把先生打发走了。过了一段时间,那位财主想请一位姓万的朋友来喝酒。他叫儿子清早起来写请贴。过了很长时间,请贴还没有写完。财主就想去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你们猜,他看到了什么?(学生七嘴八舌,说法与原故事基本相符)师:傻儿子闹了一个大笑话。请同学们看课本目录,猜一猜,今天课内读哪篇课文?生:(齐声)《从三到万》
六、实物演示导入法
实物能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新课之前,出示与课堂内容有关的实物,导入自然,利于理解。
如在教学《核舟记》一文时,我先在课前展示了核舟的投影片,然后向学生介绍核舟的实际大小,长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再请学生试着用纸叠一个这样大的东西,大家叠出来之后发现只有半个粉笔那么长,高度还赶不上粉笔的直径。接着我又让他们在纸船上画五个人,八扇窗,学生们都反映很难做到,我就此顺势引导古代的艺术家不是画而是刻,而且人物刻得栩栩如生,这样很快把学生的心给牵住了,学习兴趣被激发起来。
当然,在新课导入语的设计上,除上述示例外,还有温故知新导入法、衔接导入法、布障导入法、目的导入法、介绍背景导入法、概括叙述导入法等等。语文教学的综合性的特点,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因此,导入语的设计也不能刻板单一,要强调的是不管采用哪一种导入语的设计,都要为全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服务,与讲课的内容紧密相联,自然衔接。具体来说,一是力避落入俗套,给学生以新鲜感,造成一种良好的学习心态。二是不故弄玄虚,哗众取宠,给学生以实实在在的收获。三是开宗明义,单刀直入,用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
如果说语文课堂教学是一朵绽放的花蕾,那么一堂课的导入环节就是一片锦上添花的绿叶,二者相得益彰,互为一体,给学生创设了愉悦有趣的情境,从而提高了语文的教学质量。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15351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