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填空题
1.扩散作用 沉降作用 氧化作用 中和作用 植物的吸收作用
2.降水 地面水 地下水
3.加氯量和接触时间 水的ph值 水温 水的混浊度
水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4.生活污染 工业和交通污染 农业污染
5.全球气候变暖 臭氧层破坏 酸雨
二、选择题
1.C 2.A 3.A 4.D 5.C 6.C 7.B 8.B 9.A
10.B 11.C 12.A 13.C 14.A 15.E 16.E 17.E
18.B 19B 20.E 21.B 22.A
三、简答题
1.急性作用:环境污染物在短时间内大剂量进入机体可引起急性中毒,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慢性作用:由于污染物多为低剂量、长时期的排入环境中,因而对人体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慢性作用。当人体吸收环境污染物的量逐渐累积到足以造成机体操作的剂量,或有害污染物对机体的微小损害积累(机能蓄积)至一定程度时,即可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远期危害:(1)致癌作用。环境的致癌因素可分为物理性因素、化学性因素和生物性因素。
(2)致突变作用。突变主要表现在染色体畸变和基因突变两方面。
(3)致畸作用。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致敏作用;免疫抑制作用。
2.生活炉灶;人体排放;建筑材料及家具;烟草烟雾;其他,如家用电器和家庭化学物的使用。
3.氯化消毒的原理:
氯气或其他氯化消毒剂溶于水后,在常温下即很快水解成次氯酸(HOCl):
Cl2+H2O→HOCl+H++Cl-
2Ca(OCl)+2H2O→2HOCl+Ca(OH)2+CaCl2
Ca(OCl)2+2H2O→2HOCl+Ca(OH)2
次氯酸分子小,不荷电,易于穿过微生物的细胞壁。同时,它又是一种强氧化剂,影响细菌的多种酶系统,例如,使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的.巯基被氧化破坏,并损伤细胞膜,使蛋白质、RNA和DNA等物质释出而导致细菌死亡。次氯酸对病毒的作用在于对核酸的致死性破坏。
常用消毒物法:
(1)常量氯化消毒法 即按常规加氯量(一般为1—3mg/L)进行饮水消毒的方法。
(2)持续氯消毒法 指用放有漂白或漂精片(一次消毒用量的20—30倍)容器,上面打孔,悬浮于水中,借水的振荡,容器内的消毒剂由小孔中漏出。
(3)过量氯消毒法:加入10倍于常量氯化消毒时所用的加氯量,即10—20mg/L。
4.碘缺乏病
病因:地质环境缺碘是本病流行的主要原因。另外,还有一些因素:
(1)高碘。
(2)致甲状腺肿物质如木薯、杏仁、黄豆、核桃仁和豌豆等食物中含有CN-,进入体内可形成硫氰酸盐,可抑制甲状腺对碘的浓缩能力,还可从甲状腺中驱除碘,致甲状腺素合成障碍引起甲状腺肿大。
(3)饮水因素。
主要临床表现:甲状腺肿(简称地甲病)、克汀病(简称地克病)。
防治措施:在缺碘性地方性甲状腺肿流行病区,补碘是行之有效的防治方法。补碘的方法主要有碘盐;碘油。此外,患者也可口服碘化钾,但用药时间长,不易坚持。
【预防医学自考试题答案】相关文章: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shiti/23446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