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脚步声,是走在雪地里发出的“沙沙沙”的声响,是瘦了许多的伊犁河依然顽强的流水声,是寒风吹过,是雪花飘过,是“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企盼。 下面是关于同庆春节手抄报的内容,欢迎阅读!
同庆春节手抄报
拜年习俗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在古代,上层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明代人们以投谒代替拜年。明朝杰出画家、诗人文征明在《贺年》诗中描述:“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纸”即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贺年卡用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候,既方便又实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春节
春节是重要的节日。
传说古时候有一种名叫“祟”的小妖怪,每年大年三十夜里会出来摸小孩的头,让聪明的孩子变成傻子。有一年,一对夫妇在除夕之夜,用红线穿了八枚铜钱逗孩子玩,孩子玩累后把铜钱撂在枕边睡去。半夜里,“祟”溜了进来,正当它把手伸向孩子时,枕边的铜钱突然迸发出一道道亮光,它一害怕便溜走了。这件事传开后,人们便纷纷模仿,从那以后“祟”果然不敢出来了。从此,这串专给小孩度“岁”同音,后来就变成压岁钱了。
过春节也是很快乐的,这不,我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小故事,告诉大家春节里的习俗。
每年的春节我们都会去爷爷家吃年饭,爷爷家的年夜饭可丰盛了,有鱼、有虾还有大螃蟹……每次去过除夕夜,我的肚子都吃得像皮球一样圆。除夕夜绝对少不了“春晚”的伴奏,一打开中央电视台的综合频道,全家人都鸦雀无声,全神贯注地在看“春晚”节目。可能只有我一人没看春晚,因为我在守“祟”,等待午夜十二点的钟声,只要敲了钟,那就说明“祟”不会来摸我的脑袋,而我又大了一岁,可以得到长辈们给我的压岁钱,太高兴了。
这就是我们传统的节日——春节!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sc/shouchaobao/10000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