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一个最重要的活动是赏月,也是最重要的习俗。古人的中秋赏月,有三个层次的意蕴:
第一个层次是欣赏明月的澄澈和明净。中秋的夜晚,天空万里无云,一轮皓月当空,人们在旷野上赏月,周围一片寂静,这时候,你会感觉明月是那样的明净、纯洁。就像宋代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所说“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此时,不论你是与朋友共聚,还是如李白那样“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都可以感受到明月的澄澈、纯净。明净的月光,可以荡涤心中的尘虑俗念,使心灵得到净化。当然会“不知今夕何夕”了!
第二个层次是怀想,引发对亲人的思念。“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月光普照天下,自然引起人们的怀想,特别是思念亲人,想念朋友。中国人重团圆、以享受天伦之乐为人生之大喜,亲人团聚是最大的乐事之一。大家熟知的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代表。人们太珍惜月圆和人团圆,所以也很怕月缺和亲人的离散。苏轼还有一首《阳关词》“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晚唐吴融诗“月不长圆花易落”都是这个意思。
第三个层次是,在欣赏中秋明月的时候,月亮的阴晴圆缺变化,既博得人们的喜爱、关心和同情,又使人联想到自身悲欢离合的命运,这成为诗人们关注的主题。更深入一层,是人们往往把月的阴晴圆缺、赏月和对人生的感叹与宇宙的无穷联系起来。如大家熟悉的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这些诗句,它已经由赏月、观月,转入问月,即激发出对人生的思考,对历史长河不断变换的疑问;在感慨人生的短暂和渺小时,引发对宇宙永恒的思考。
中秋赏月的三层意蕴,和中国传统文化有密切的关系。道家崇尚自然的思想,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及儒家的伦理教育思想,都体现在中秋赏月的活动中。在诸子各家中,道家对宇宙、自然的探索最为深刻。在春秋时期,老子就滋生了“天人合一”的理念。《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达生》说:“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人并不能征服自然,而应该做到与自然和谐统一,与天地万物共同发展。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道家的重要思想。宋代的张载是最早明确使用“天人合一”这个概念的。季羡林先生解释“天人合一”说:“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合,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人们对于月亮的运行特别关注,尤其是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月亮离地球最近感觉最大的时候,由此产生种种的联想,企求通过与月亮的亲近来构筑一个和谐共生的天人合一的整体。而且,在月光的沐浴下净化心灵,和老子所讲的“涤除玄鉴”,庄子说的“心斋”“坐忘”是一致的。月光、月空的空、净、静,和禅意也非常契合。儒家的“仁者爱人”的仁爱思想及其伦理教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亲情思想,激发的是对亲人的思念,对亲情的珍重。这些,都是我们应该珍视的文化传统,这也是中秋赏月等活动的深层的文化意蕴。
中秋节还有吃月饼的习俗。据说吃月饼的习俗,起于唐末。据记载,唐僖宗在中秋节吃月饼,觉得味道好极了,正好新科进士在曲江开宴,他于是命御膳房用红绫包着月饼赏给新科进士们。这是月饼的最早记载。到了宋代,月饼便成了时令佳品。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meiwen/sanwen/13939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