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的
1.通过文章对鲁迅先生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了解他献身革命,关心、热爱进步 青年的崇高品质,以及鲁迅精神对当时进步青年的巨大鼓舞。
2.学习观察人物的一些方法,了解如何随着观察条件的变化,粗细得体,详略得当地描 写人物。
教学设想
1.引导学生立掌握课文三写鲁迅肖像,在反映人物精神、气质上的作用。
2.通过"一面"的印象分析,加深对"一面"力量的理解
3.授课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写作背景及意义,初步掌握文章结构,正确划分段落层次。
2.指导学习课文第一部分,认识鲁迅给"我"的最初印象。
教学过程
一、解题及写作背景
《一面》是一篇回忆鲁迅的文章。作者阿累当时是上海英商汽车公司一个普通的汽车售 票员,他回忆了在内山书店与鲁迅先生相遇"一面"的印象,勾画出鲁迅先生的形象,从而写出了"一面"的力量和意义。从一个侧面深刻地反映了鲁迅的祟高精神,揭示了鲁迅是水远和劳动大众站在一起的这一深刻主题。
二、初读课文,掌握字、词
歇(xiē) 瘦(shòu) 扭(niǔ) 累(1èi) 窑(jiào)
脊(jí) 矮(ai) 殷(yīn) 嵌(qiàn)窘(jiǒng)
鞠(jū) 躬(gōng) 懊(ào) 莽(mang) 嗤(chī)
捻(nian) 颓(tuí) 晰(xī) 竖(shù) 踌(chóu)
躇(chú) 摩(m6) 挲(suō) 惑(huò) 熏(xǖn)
憎(zēng) 恶(wǜ) 揩(kāi) 恭(gōng) 虐(nüè)
辱(rǚ) 恣(2ì) 踱(duó)
赫然:这里是很鲜明的意思。
窘:为难。
殷勤:热情而周到。
陡然:突然。
莽撞:鲁莽冒失。
踌躇:犹豫不决。
摩挲:用手轻轻的摸了又模。
打眼:引人注目。
颓唐:精神不振作。
揩油:比喻占公家或别人便宜。
恣情:不约束,放纵自己的感情。
懊悔: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样。
不能自已:不能抑制自己的感情。
已:停止。
三、复读课文(归纳两部分的意思)
第一部分:"一面"的印象。
第二部分:"一面"的力量。
四、课文分析 1.
问1:文章一开始介绍了什么?
--时间:1932年秋;地点:内山书店;人物:"我"内山老板"鲁迅"。
问2:作者说,内山老板身上有一种"非日本"的东西,这"非日本"的东西是什么?
--1936年,日军侵华,残酷屠杀中国人民,而内山能与中国人倾心交谈,不时发出充满友谊的笑声,这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人们自然能从这笑声中体味到"非日本"的东西。
下文有哪些地方能表现出"非日本"这三个字?
--"殷勤的点头";"笑着说……"
问3:坐在南首的那个人什么样?
--最初印象:五十岁上下、瘦、穿着朴素,只能"模糊辨出"(阴雨天,光线暗,距离远)第一次肖像描写从人物体态、年龄、衣着等方面整体上粗线条勾勒。
2.请学生朗读4一17节。
"我"在书店翻检书籍,受到内山老板的热情接待。在书店,"我"发现了一本鲁迅先生的书《毁灭》。
问1:"赫然"什么意思?表达什么样的感情色彩?
--鲜明。"我"看到鲁迅译三个字,眼睛为之一亮,引起了"我"感情上的震动,油然而生敬意,表明鲁迅在人们心目中的威望。
问2:从文中的介绍可以看出,"我"是怎样一名青年?
--穷苦,具有一定进步思想,渴求知识的青年。(喜爱读书并爱读鲁迅的书) 鲁迅在当时那个黑暗的社会里,总是能拿起手中的笔,把它当作武器,揭露、抨击社会的和阴暗。他的文章总能给人以启迪和希望。此时,"我"看到的这三个字已由"鲜明"转为"光明",因而"像得到保证似的"。表明进步青年对鲁迅先生的无限信任。于是,"我"想买下这本书。
问3:"我"正在踌躇之际,是谁出来把书卖给"我"?
--吸烟斗的人。外形:消瘦,但精神很好。第二次肖像描写,从"瘦"入手,着重写他的精神特征。先生从店后走出来,比前次距离近了,很显然是要过来问我买书的事。因此,"我"对他注意起来,观察也比前次细致。
问4:肖像描写如何体现先生的精神很好?
--头发一根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隶体一字的胡须,这说明先生是个有棱角,极富个性的人。作者以形入神,形神兼备地写出了人物的气质。这正是先生为人民大众忘我工作,鞠躬尽瘁的外在表现。
五、布置作业
1.本课生字、词。
2.课后研讨与练习一、填表。
3.预习先生第三次肖像描写及全文第二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引导学生体会三写鲁迅先生肖像在反映人物精神、气质上的作用。
2.通过"一面"的印象分析,加深对"一面"力量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复习情况
1.听写部分生字、词。
2.提问: (1)"赫然"一词的含义?
--①引起"我"感情上的震动,油然而生敬意。
--②像看到一线光明,表明进步青年对鲁迅的信任。
(2)两次肖像描写的特征是什么?
--第一次:瘦。 第二次:瘦但精神。
二、继续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为了躲雨,"我"到了内山书店,无意中看中了一本鲁迅译的《毁灭》,由于手头拮据,因而买不起书。正当"我"左右为难的时候,原先坐在南首的那位先生走过来询
问:"你要买这本书吗?" 问1:"我"从陌生人的目光中感受到了什么?
--"……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织的抚摩"。此时,"我"的心暖融融的,仿佛受到长辈的爱抚。
问2:鲁迅并不认识作者,为何送书给他?
--表现鲁迅对进步青年的关怀和支持。
问3:当他说:"我卖给你,两本,一块钱"时,"我"以怎样的心情观察他?观察到了什么?
--"惊异","我"极力想猜出眼前的人是谁。在这种强烈感情的支配下,"我"开始重新观察这个人。所以,这次观察不仅有前两次描写内容重复出现,而且又比以前更细致,留给人的.印象也就更深。
脸:黄里带白,瘦得叫人担心。
头发:寸把长,直竖着。
胡须:隶体一字。
长衫:牙黄羽纱。
烟嘴:左手捏一支黄色的,一头己熏黑。
手:竹枝似的。
问4:作者反复突出他的"瘦",为什么?
--借以反映鲁迅把整个身心都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和"我"对先生无限爱戴、敬仰之情。
问5:这一回,"我"终于认出眼前这个人,"我"的感受又是如何?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站在前进行列最前面的我们的同志,朋友,父亲和师傅……越老越顽强的战士!"
称同志--志同道合。 称朋友--感情深厚。 称父亲--崇敬爱戴。
称师傅--要学习他。 称战士--颂扬他为民族解放事业奋斗不息的精神。
从肖像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先生形容憔悴,却依然战斗在革命的最前列,对青年人是那样的关心和爱护。面对那慈样而正直的目光。"我"万分激动,鼻子陡然一酸,像要哭出来,鞠了一躬,接过书向门外走去。刚才还如踩了棉花团一般,现在陡然增添了无穷的力量。
讨论: 1.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从什么地方表现出来?(学生讨论后,归纳。)
--为革命而忘我工作的人。(瘦)
--具有顽强意志和坚强信念的人。(精神)
--为人谦逊,对进步青年关怀、支持。(赠书,主动向"我"推荐别人写的书)
2.肖像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表现先生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面貌。
三、分析课文第二部分 请学生朗读。
问1:为什么四年来,每当遇到辱骂和踢打时,"我"总是昂起头?
--先生坚强的意志和革命必胜的信念,时时鼓舞着"我",只要想到这些,心里就能感受到无穷的力量,生命中仿佛有了根支柱。
问2:"我"所感受到的巨大的精神力量来自于哪儿?
--来自短暂而激动人心的会面;来自鲁迅坚强的革命意志,忘我的革命精神、诚挚的关怀和鼓舞。
问3:先生去了,为什么不是悲痛的时候了? --共同的理想还未实现。经过不断努力,最终实现先生的遗志,这才是对先生最好的祭奠。 小结:"我"的心理活动,反映了与先生相见的"一面",对"我"产生了深远影响,表达了作者对先生的信赖、爱戴、敬仰之情,以及踏着他的血的足迹继续前进的决心。
四、总结中心
学生讨论后,归纳。
通过对先生肖像、言行的描绘,赞扬了先生关怀、热爱进步青年的崇高品质以及坚定的斗争信念,表达了作者踏着先生的足迹继续奋进的决心。
五、写作特色
三次肖像描写: 抓住了鲁迅的肖像特征,由整体--局部,由粗线条勾勒--细致具体的描写,突出鲁迅的精神面貌。这三次均抓住了瘦的特点,借以反映鲁迅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他虽瘦但精神抖擞,突出表现了鲁迅顽强的意志。这样,既突出文章的中心,又大大丰富了题目"一面"的内涵。
六、布置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二、三。
2.把研讨与练习四填在书上。
【《一面》课件】相关文章:
2.一面五星红旗课件
3.一面课文教学课件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jiaoan/24789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