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的同学们,大家知道科学课程《沉与浮》?是否读懂其中的道理呢?
三年级科学沉与浮课件1
一、教学内容
大象版三年级《科学》第四单元第三课《沉与浮》《把固体放入水里》。
二、教学目标
(一)通过激趣,观察、探究感知沉浮的存在,初步了解哪些固体放入水中可能沉浮,哪些固体放入水中可能悬浮,哪些固体放水中可能溶解。
(二)培养学生敢于提出猜想与假设,养成自主合作与交流的科学态度,并体验动手操作乐趣。
教学重点:掌握固体在水中沉浮和溶解现象。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沉浮悬浮与溶解的差别。
实验材料:小木块、泡沫塑料块、钢块、铁块、石子、沙子、糖、盐、水、2个水槽、2个烧杯、鸡蛋、茶匙、勺子。(把这些材料分组放好;第一组:小木块、泡沫塑料块、水、水槽;第二组:小石块、沙子、钢块、铁块、水、水槽;第三组:糖、盐、水、烧杯、勺子;第四组:盐、烧杯、水、鸡蛋、茶匙)
三、教学过程
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CAI出示大海上停放着的轮船,清澈的海底世界。
(一)引导学生认真观察CAI里面的每个画面,并认识与本课有关的物体。
(二)教师:“同学们通过观察后你们各有什么新发现?”
(三)教师紧扣学生们的回答,再问:“为什么轮船会浮在海面上?而石块沙子等之类的固体会沉入海底?有些物体还会悬浮在海底和海面之间?海水为什么会是咸的呢?”
(四)“同学们,根据你们的发现,你们今天想探究哪些知识?”紧扣学生们的回答引出课题《沉与浮》——《把固体放入水里》。
四、探究活动
(一)老师先把学生分成三大组,各组准备好不同实验材料,每个组都自由选好组长(第一组放浮在水面上的材料;第二组放沉入海底的材料;第三组放溶解在水里的材料;第四组放悬浮在水中的材料,老师演示。)
1.紧扣上面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本组的实验材料后,提出问题:“如果我们把这些固体放入水中可能会出现哪些现象呢?”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然后作出猜想,由组长汇报猜想结果,教师写板书(浮在水面上,沉入水底,溶解在水中,悬浮在水中)。
2.教师:“同学们,你们要怎么才能知道你的猜想是否正确呢?我们要怎么样做才能找到证据呢?”
3.根据同学们的回答各组进行实验动手操作活动,感知找证据的乐趣。
4.同学们活动完以后,各组组长再次进行汇报证实结果,看看他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老师进行指导,直到操作正确找到证据为止。
(二)教师:“为了公平公正,老师也要用实验来证实老师的猜想是否正确,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老师的活动。”(老师演示:清水和盐水中的鸡蛋是沉还是浮)
1.在杯中倒半杯清水,用勺子将鸡蛋轻轻放入水中,发现了什么呢?(鸡蛋沉入水底)
2.把鸡蛋捞出来,往水里加10茶匙盐搅拌,这样盐水就调好了。
3.把鸡蛋放入盐水中,发生了什么呢?(鸡蛋浮在水面上)
4.把鸡蛋再捞出来,慢慢地向杯中加入清水,一直到加满。
5.再把鸡蛋放进去,发生了什么呢?(鸡蛋悬浮在杯子中部)
(三)根据同学们和老师的操作,引导学生回答观察到的操作现象?教师板书(浮在水面上、沉入水底、溶解在水中、悬浮在水面上)。
五、知识拓展
(一)引导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固体是浮在水面上的,哪些是沉在水底的?哪些是溶解在水里的?哪些是悬浮水中部的.?
(二)鼓励学生在家也可以通过做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想。
六、小结全课
教师:“我们今天探究了哪些知识?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你们还想探究哪些知识?我们下节课再探究。”
三年级科学沉与浮课件2
知识点描述
“观察物体的浮与沉”、“感知浮力”两项活动。目的是引导学生认识浮沉现象、感知浮力的存在、意识到科学要用实验来验证,要尊重事实、尊重数据。探究过程为:“提出问题——对结论的猜测——实验验证——科学结论”,让学生体验科学证据对于科学结论的重要性。
预备知识
自制小船、石块、透明水槽、气球、乒乓球、木块、泡沫块、图钉、苹果、直尺、橡皮泥、鸡蛋、蜡烛、矿泉水瓶、曲别针
适用对象
三年级学生
设计思路
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们每天都离不开它,每个人离不开它,正因为水与我们生活的密切性,小学生很早就接触并认识了它,可以说,小学生天生就爱玩水,在玩水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有趣的而又新奇的现象。
教学过程
一、片头
同学们,先看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如果把它们同时放在水中,你们猜会怎么样?(出示自制小船和石块)
学生观察,预测,回答。
今天,老师就想和聪明的你们一起探讨一下第九课《浮与沉》
【设计思想】:根据所选材料等条件,提出问题,探究问题,明确主题。
二、正文讲解
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浮与沉
1.提问:首先,老师先了解一下在日常生活中你们都看到过哪些物体在水中是往下沉的,哪些物体又是浮在水面上的?
2.学生举例说明自己的预测,提出看法
3.总结:看来,同学们不但聪明生活经验还挺丰富的。现在老师也给同学们带来了许多物体,凭你们的生活经验猜一猜哪些物体在水中是往下沉的,哪些是浮在水面上的。
4.小组讨论,认识材料
【设计思想】培养学生留心观察自然现象,并对现象背后的原因进行思考的习惯。引导根据所选材料等条件探究问题
5.认识实验物体---课件播放
6.教师巡视,及时发现问题进行指导
学生实验:观察物体的沉浮并做好记录。
7.提问:实验结果如何?请同学们来说一说。
谈话:结果与我们原来的预测是否一样?
8.(课件演示,根据学生汇报适当的调整)
小结:看来搞科学不是想当然,一定要亲自去实践,用事实来说话,实践出真知。
9.整理实验材料
汇报交流:通过实验意识到科学不是想当然,一定要亲自去实践,用事实来说话,实践出真知。
【设计思想】体验探究活动训练,培养描述探究过程和结果的能力,意识到科学不是想当然,一定要亲自去实践,用事实来说话,实践出真知。
感知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1.引导质疑
提问: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有的物体是往下沉的,有的是浮在水面上的。那么,为什么物体在水中有浮、有沉?是什么力量使物体浮在水面上?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吧,请同学们用手缓慢往下压浮在水面上的物体,特别是矿泉水瓶,体验瓶压入水中的过程的感受。
(学生领取材料进行探究并做科学记录)
2.学生活动:学生用手缓慢往下压浮在水面上的物体,特别是矿泉水瓶,体验瓶压入水中的过程的感受。
3.交流概括:有什么感觉?(生发现:水对瓶子有向上的托力)物体在水中会受到水向上托的力,这个托力就是水的浮力。(重复一遍)
(板书:浮力)
【设计思想】引导学生学会质疑,激发学生提问的欲望,感悟科学探究过程,培养信息交流意识。
4.教师引导,感受下沉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猜测:我们刚才感受到了水对浮在它上面的物体有浮力,那么,水对下沉的物体是否也有浮力呢?同学们猜测一下?
师叙述:光猜还不行,要用实验来证明,为了验证水对下沉物体有没有浮力。我设计了一个这样的实验,同学们一起来看看,行不行?首先用细绳捆好石头。然后用弹簧秤称出石头的重量,记录好弹簧秤的读数。第三,用弹簧秤提着石头放入水中。观察弹簧秤上的读数是否变小了。你们看这样行不行?想不想来体验一下?
5.学生实验进行小组分工写下记录项目。讨论分工。
6.小结:通过实验我们知道在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并学会用科学的观察、实验方法来体验浮力的存在。
【设计思想】明确研究内容与方式,加深对科学研究方法的体验,学习做科学记录。
了解浮力的作用
1.观看课件
2.课件播放教师讲述:浮力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可大了,比如潜水艇、用于高空科学探测的气球等。
3.学生活动:观看课件,整理小组活动资料。
4.小组交流,讨论生活常见。
【设计思想】进一步激发学习科学的热情,培养收集资料的好习惯。
三、结尾
这节课我们通过两个探究活动我们了解到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会受到浮力的作用。请同学们思考,一艘小船从河里行驶至海里,是浮上来一些还是沉下去一些?怎样使沉在水底的鸡蛋浮起来?下节课王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探究怎样改变物体的沉与浮。
【设计思想】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准备。
自我教学反思
(一)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真正“做科学”。
探究既是小学科学学习要达到的目标,又是小学生科学学习的主
要方式。本课的浮与沉就是要学生有一段研究科学的经历,通过神情专注的观察,一丝不苟的记录,满怀激情的交流,充满喜悦的汇报,热烈友善的争论,让学生经历浮沉的科学探究过程,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学到知识,在“做”的过程中理解科学,体会科学的真谛。
(二)为学生提供有结构的典型的生活化材料。
在本课教学中我选取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水果、橡皮泥、气球、直尺等材料进行研究,让学生感到亲切自然,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就在身边,从而更加亲近科学。
【三年级科学沉与浮课件】相关文章:
3.浮力的课件科学
7.小学科学浮力课件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jiaoan/24430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