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答顾东桥书原文及翻译

古籍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答顾东桥书原文及翻译

  《传习录》是哲学著作,作者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理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此书记载了他的语录和论学书信。传习一词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答顾东桥书便是其中的一部分。下面是小编整理收集的答顾东桥书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参考!

  【原文】

  来书云:“近时学者,务外遗内,博而寡要。故先生特倡‘诚意’一义①,针砭膏肓,诚大惠也!”

  吾子洞见时弊如此矣,亦将何以救之乎?然则鄙人之心,吾子固已一句道尽,复何言哉?复何言哉?若“诚意”之说,自是圣门教人用功第一义,但近世学者乃作第二义看,故稍与提掇紧要出来,非鄙人所能特倡也。

  【注释】

  ①“故先生”一句:王yang明早期曾强调“诚意”的重要性,他所著的《大学古本序》第一句就是:“《大学》之要,诚意而已也矣。”

  【译文】

  你来信说:“现在的学者,只注重外在的知识追求而忽视了本心的存养,知识虽然广博但不得要领。所以先生特别提倡‘诚意’这一点,针砭时弊,使那些病入膏肓的人有所醒悟,真是大有裨益呀!”

  你对时弊洞察得如此透彻,你打算怎样纠偏呢?显然我的思想观点,你已经悉数领略,我还有什么好说的呢?我还有什么好说!至于‘诚意’的学说,本来就是圣人教人用功的根本出发点,但是近代的学者却把它放在了次要位置上,所以我塞简略地把它的重要性提出来,并不是我本人的特别提倡。

  【原文】

  来书云:“但恐立说太高,用功太捷,后生师传,影响谬误,未免坠于佛氏明心见性①、定慧顿悟②之机,无怪闻者见疑。”

  区区格、致、诚、正之说,是就学者本心日用事为间,体究践履,实地用功,是多少次第、多少积累在!正与空虚顿悟之说相反。闻者本无求为圣人之志,又未尝讲究其详,遂以见疑,亦无足怪。若吾子之高明,自当一语之下便了然矣,乃亦谓“立说太高,用功太捷”,何邪?

  【注释】

  ①明心见性:佛教禅宗的主张,意为让自己心底清澈明亮,待看见自己的真性,就可以成佛,而无须于文字上抠求。②定慧顿悟:定慧,佛教的修养功夫,指禅定与智慧。出去心中的杂念为定,明了事物的道理为慧。顿悟,意为突然之间明白了困惑已久的佛理,一悟成佛。与儒家的‘困知’相对。

  【译文】

  你来信说:“只害怕先生的学说立论太高,下功夫去实践时太方便简捷,学生们互相传承时出现谬误,就不免会陷入佛教的明心见性、定慧顿悟的禅机中,也难怪听了先生学说的人会产生疑惑。”

  我对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学说,是就学者的本心要在日常事物中体察、探究、实践、落实而言的,实实在在下功夫,其间可有很多阶段、很多积累呀!这正与佛教的定慧顿悟相反。听到我的学说的人本来没有做圣人的追求,又不曾仔细推敲我的学说,所以会心存疑惑,也不足为奇。像你这么聪明的人,自然会对我的学说一点就透,却也说我的.学说“立说太高,用功太捷”,这是为什么?

  【原文】

  来书云:“所喻知行并进,不宜分别前后,即《中庸》‘尊德性而道问学’之功交养互发,内外本末一以贯之之道。然功夫次第,不能无先后之差,如知食乃食,知汤乃饮,知衣乃服,知路乃行。未有不见是物先有是事。此亦毫厘倏忽之间,非谓截然有等,今日知之而明日乃行也。”

  既云“交养互发,内外本末一以贯之”,则知行并进之说无复可疑矣。又云“功夫次第,不能无先后之差”,无乃自相矛盾已乎?“知食乃食”等说,此尤明白易见。但吾子为近闻①障蔽,自不察耳。夫人必有欲食之心,然后知食,欲食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食味之美恶,必待入口而后知,岂有不待入口而已先知食味之美恶者邪?必有欲行之心,然后知路,欲行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路岐之险夷,必待身亲履历而后知,岂有不待身亲履历而已先知路岐之险夷者邪?“知汤乃饮,知衣乃服”,以此例之,皆无可疑。若如吾子之喻,是乃所谓“不见是物而先有是事”者矣。吾子又谓“此亦毫厘倏忽之间,非谓截然有等,今日知之而明日乃行也”,是亦察之尚有未精。然就如吾子之说,则知行之为合一并进,亦自断无可疑矣。

  【注释】

  ①近闻:指朱熹的知先行后的观点。

  【译文】

  你信中说:“你所说的知行应该并举,不应该分为前后两步,就是《中庸》中说的‘尊德行而道问学’两中功夫互相存养,互相激发,本心和外物本来就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然而修行的功夫有个先后顺序,不可能没有先后的区别,就像知道是事物才会吃,知道是汤羹才会喝,知道是衣服才会穿,知道是路才会走在上面。从来没有还没见到事物就先做事的。这中间的先后顺序也是瞬间微妙的,不会截然分明的,不像今天知道了事物,明天才去实践那样。”

  既然说“交养互发,内外本末一以贯之”,那么知行并举的说法就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了。又说:“功夫次第,不能无先后之差”,这难道不是自相矛盾吗?“知食乃食”等说法,尤其显而易见。但是你被朱熹先生说的知先行后的观点所蒙蔽,而自己不曾察觉。人必然有想吃东西的心,然后才会去认识食物,想吃的心就是意念,也就是行动的开始。食物口味的好坏,一定要等到入口之后才知道,哪有不尝一尝就已经预先知道食物味道的好坏呢?一定先有想走的心,然后才会去认识路,想走的心就是意念,也就是行走的开始。路途的坦荡险峻,必须亲身行走过之后才能知道,哪里有还没有走过就预先知道路途的坦荡险峻的呢?“知汤乃饮,知衣乃服”以此类推,都没有什么可怀疑的。如果如你说的那样,才正是“不见是物而先有事”。你又说“此亦毫厘倏忽之间,非谓截然有等,今日知之而明日乃行也”,这也是你体察还不够精确。然而就像你所说的,那么知和行并举也肯定没有什么好怀疑的。

【答顾东桥书原文及翻译】相关文章:

1.答苏武书原文及翻译

2.与顾章书翻译和原文

3.与顾章书原文及翻译

4.答苏武书原文及翻译赏析

5.《答黄庭坚书》的原文及翻译

6.《答尹似村书》的原文及翻译

7.《答吕医山人书》原文和翻译

8.《顾成传》翻译及原文

9.答苏武书原文欣赏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gushiwen/guji/2889754.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