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美猴王传

文学体裁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作者以西游记本身的构造去看商场,官场和历史的一些变更,无非都是一个套路。

美猴王传

  让我先来给你讲一个故事

  说有一个人,出生寒微到你都搞不清楚他到底是孤儿还是有父母。为了生存,他不得不进入一个公司。在这个公司,他这个外来者自然就不起眼,所以他必须等一件事发生,一件只有他能做且别人不屑或者不能亦或不敢做的事发生。要是没有那件事发生,他估计也就那么一辈子混下去了,结局就如同他的父母一样。那件事终于发生了,不管由于什么原因,反正那件事发生了,直接的结果就是他成了这个公司的领导。本来,在这个公司里,他日子过得也还不错。可突然有一天,他觉得这样过日子似乎没有什么意义,或者说他觉得在这里按这种方式过下去,他将丧失人生奋斗的原动力(这时候的他已经不再为生存发愁,所以有了精神层面的追求)。因此,他决定让自己重新上路,去寻找已经在心中产生且感觉越来越迫切的那个理想。于是,他离开了这个公司,走上了漫漫求道之路。他走遍了世界各地的好多高等学府,追寻能够对自己有所帮助的导师。终于,他找到了自己的导师,也学到了他要追求的道。然后,他重新回到了自己安身立命的那家公司。那个公司已经面临倒闭,这也恰好给了他一个施展才能的机会。他利用自己学到的东西,很轻易地让这个公司重新焕发出了活力。这个活力遭到了别人的妒恨,有人到更高的高层告了他的状。本来要治他的罪,可考虑到他的才能,高层把他调到了一个总部的公司,名义上给了他一些待遇。他没有计较,只是兢兢业业地干好本职工作,可没想到,在他的严格要求下的员工很不屑地告诉他,他在集团内根本就没有地位。在他确实明白了这个现实后,准备重新组建一个公司,结果当然是遭到集团的打压,可惜打压没有成功。为了集团的利益,集团职能部门再次找到他,给了他要的一切。他成了名义上的集团高官,可他没有分管任何业务。这样的闲职让他有时间和所有中高层领导交往。这种交往被高层看成是一种危险,让他负责看上去不会有任何影响的一个部门。没想到,他在那个部门却把自己彻底地充实了,而就在那里,他明白了自己在集团其实什么都不是。于是,他再次组建了一个集团,想取代这个集团。尖锐的利益矛盾导致了冲突……

  要是你喜欢读当代的小说,你一定觉得这个故事很熟悉。只要把这个人变成一个名字,然后再在里面加上一下男女之间的关系就是一部商战小说。或者把公司变成官场,那么这就是一部官场小说的基本框架。确实,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人类故事。它包含有人类在不同层面上自我实现的要求、既得利益者维护自己利益的所谓官僚作风、新加入者要多占一分资源而引发的利益冲突、当然再加入一些男女之间所谓的灵与肉的内容就更加有了卖点。而这个故事的框架之所以这么具有普遍性,也被历史上各种人物的一生经历所验证。比如刘邦,四十岁时的他还是一个混混,可要在指定的时间内押送犯人到一个地方,可惜,误期了。秦王朝的法律,误期者无论是押送者还是被押送者,结局都是死。于是,他解开了犯人的绳索,让他们去逃命,自己也要去逃命。可这件事成了他的转折点,他成了一路反秦的诸侯,他有了自己的地盘,依次成为了沛公、汉中王、最后缔造了大汉王朝。他的过程由于时间太短而表现得不是太明显。要找典型还是南北朝那些频繁更替朝代的第一位国君更有代表性:刘裕、萧道成、萧衍、高欢等等等等,看看他们的传记,那个不是靠这种方式建立自己的王朝?其实,我们的历史上,每一次的朝代更替甚至就算没有达成王朝更替的农民起义几乎都是这么一个模式,只不过失败者像黄巢这样的最后被镇压了而已。当然,现在所有公司的生存发展也几乎都遵守着这个模式。那这个模式的发明者是那些商战小说或者官场小说的作者们吗?当然不是,他们不过是模仿者,第一个用艺术手法把这个模式揭示出来的人是吴承恩,《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就是以这样一个模式出世的。

  他或者它是一个猴子,而他的父母没人知道,如同石头一样。他在猴群里没有任何靠山,他也就没有任何机会担任猴王。可那件事来了,水帘洞出现了,他冒着生命危险第一个进入了水帘洞,也就奠定了自己猴王的地位。当稳了猴王,他觉得就那么平平庸庸地过一辈子实在没意思,所以决定云游四海,寻找让自己升华的大道。终于,他吃了别人不能吃的苦,也学到了别人无法明白的道。他回来后,利用自己学到的本事抢夺了本来是别人拥有的资源,特别是四海龙王的宝贝。还强行改写了已经公认的规定,从阎罗王的生死薄上划掉了与自己有关系的一些人的名字。这当然会引起秩序维护者的不满,为了把损失降低到最小,安慰性地在体制内给他安排了一个职位(弼马温)。刚进入体制的他不明白体制内的一切,觉得只要能进入体制就成功了,所以他尽职尽责地做好安排给他的工作。可等他明白体制后,才发觉浑身是本事的自己被骗了,也就是自己的才能没有被真正重视。于是他反出了天堂,在自己忠心部属的拥护下,取了一个名号:齐天大圣,意思是自己要有和天帝一样的身份。玉皇大帝最初没有同意,觉得可以消灭他。等发现他确实有本事,不是说消灭就能消灭时,给了他这个名号。由于他不知道名号要是不能有和它相符的资源,不过就是一个名号。所以他得到这个名号,也就满意了。他没有任何事可管也就不管任何事地到处瞎逛。而这种行为在体制内当然很危险,拉帮结派是任何一个统治者都很担心的事。于是,他被精心安排去看守桃园,安排的人只看到这样可以让他有事做,却没有想到他尽管已经是齐天大圣,可他的本质还是一个猴子。结果当然是可以预料的,所有好的桃子都被他给吃了。而最高集团的聚会居然根本没有请他的意思,这才让猴子彻底明白,他可以自己叫自己齐天大圣,别人也在他面前叫他齐天大圣,可在别人心里,他不过还是那只不知道父母是谁的猴子。他明白自己得到的只是一个空名号,而所有与这个名号有关的一切,就算是表面上应该有的尊重,他都没有得到。于是,他偷金丹、喝玉酒、骗神仙,无所不用其极。而这一切当然是一个自尊心没有得到尊重的人的正常反应,再次的冲突就不可避免。结局呢?可以分成小说中的和现实中的。现实中的就是要么他建立了一个新王朝,像刘邦他们;要么他兵败被杀,像项羽他们。而小说中,当然失败了的他本来是要被杀的,可那么多仙桃和金丹,却让任何办法都不能杀死他。这里需要说明一下,不死金丹和长生不老是我们文化的一对永恒命题。最有趣的是关于汉武帝和东方朔的,说是替汉武帝弄不死金丹的人终于造出了这个金丹,可东方朔看到后,直接拿过去吃了。武帝要杀他,他说杀他只能有两个结局:真能杀死他,说明那个不死金丹就是致死金丹,所以金丹就是假的;要是那个不死金丹是真的,无论如何是杀不死他的。汉武帝确实是明君,明白了这个悖论背后的真理,放过了他。《西游记》里太上老君的不死金丹当然是真的,所以各种办法都不能杀死悟空,连老君的炼丹炉都不能。结果逃过一劫的孙悟空更加厉害,这才惹得佛法无边的释迦牟尼出手,也终于有了在现在还被我们的个别同胞发扬光大的“到此一游”和随地小便。随后,让整个世界乱了规矩的齐天大圣就被压在了五行山下。也就是说在改换王朝这方面,孙悟空终于失败了。

  《西游记》以前曾被一些人读成是讲炼丹的书,什么“金公”、“木母”之类的就是证据,我敢说,有这种想法的人,他关于炼丹的知识和《西游记》的作者一样是贫乏的。还有人说是讲“三教融合”的,有这种观念其实说明他本人根本不懂什么是“三教”。我们民族是一个融合的民族,我们的文化也确实是一个融合的文化,就算是基本观点都冲突的“儒、释、道”,在古人的日常生活中都能完美地“融合”。而所谓的融合,不是指观点融合,而是指这个教的观点在对我有利的时候可以被我拿来利用;要是这个教的观点对我不利,我就闭口不说,而改用其它教的理论。这是我们“世俗中”的文化特征,这也就是《西游记》里完美无缺地表现出来的所谓的“三教融合”。所以,《西游记》尽管说的是唐三藏师徒取经的妖魔类小说,其实是一部反映古代世俗生活的书。它不是学术高度的“三教融合”,甚至可以说《西游记》的作者连三教里一些基本的概念都不一定清楚。比如老子与释迦牟尼,道教徒说老子出关化胡,意思是说老子骑青牛出关之后,到了胡人的国度,传播了他的思想,而他的思想就是佛教,老子本人就变成了佛教的祖师释迦牟尼或者说是他的导师,《西游记》前七回里的老子本人也这么说自己的经历。可他和释迦牟尼却各有各的徒众,并且两个人的能力差别也很大。要是老子出关化胡成立,那他们本来应该是一个人或者一个门派,怎么会两个形象?

  《西游记》的作者尽管没有系统地了解过三教之间的关系,也对炼丹派没有实质性的掌握,可他却准确地表现出了日常生活中老百姓心目里的三教之间的关系,而尤其让人敬佩的是他书中的好多故事都有典型性,也就是说都能从现实中找到活生生的例子,即便是现在也一样。这就是它作为小说被称为经典的原因,借用一句流行的广告语就是:它一直被模仿却从来没有被超越。

  【编者按】

  西游记的写作时期是在嘉靖年间,朱厚熜在位后期只喜一味的炼丹修道,荒废朝政。使得严嵩一干奸臣专政,有能之人难展其才。

  吴承恩老先生履次不中,看到官场的黑暗。西游记不仅仅只是一个故事,更是一种现实的讽刺。

  我敢说,孙猴子大闹天宫的时候,各路神仙只是抱着观望的态度,如果出手孙猴子岂能如愿?在取经路上的各种法宝都是天上神仙有的,这也无非是官场的那个套路。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wenxueticai/1766047.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