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中小学生“向国旗敬礼”活动方案
万紫千红迎国庆,片片红叶舞秋风。举国上下齐欢畅,家和国盛万事兴。以下是关于2016中小学生“向国旗敬礼”活动方案,欢迎阅读!
2016中小学生“向国旗敬礼”活动方案(一)
根据中央文明办《组织做好“向国旗敬礼”活动的通知》精神,现就组织全市广大中小学生开展“向国旗敬礼”活动通知如下:
一、活动时间
2016年9月20日至10月8日。
二、活动内容
1.突出爱国主题。以欢度国庆佳节为契机,结合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学习和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和树立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坚持网上网下相结合。组织未成年人登录中国文明网、央视网、中国未成年人网等网站,面向国旗敬礼并签名寄语;充分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资源,就近就便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实践活动。
三、活动安排
1.组织网上签名寄语。中国文明网(xx)和央视网设计“向国旗敬礼”网上签名寄语活动专门页面,在首页显著位置开设签名寄语栏目。各地、各中小学校要积极组织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科、思品课和综合实践课在计算机教室登录相应网站,开展网上签名寄语。要求小学三年级以上学生人人参与,鼓励学生在家中与父母共同参与网上签名寄语活动。签名寄语可以个人名义,也可采用小组、团队、班级或家庭等方式进行,内容要主题突出、健康向上,反映真情实感。
2.网下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活动期间,在网下充分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旅游等各类资源,开展庄严感、仪式感强的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主题班(队)会、演讲、征文、歌咏演唱等活动,不断增进未成年人的爱国情感,教育引导未成年人懂得维护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
四、活动要求
1.宣传发动,创设良好活动氛围。各地、各中小学要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网络等各类媒体作用,开设专题专栏,及时报道活动情况,刊发精彩留言寄语,形成良好舆论声势,营造浓厚社会氛围。
2.精心组织,指导落实活动过程。各地、各中小学要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发挥乡村学校少年宫和各类校外活动阵地作用,组织未成年人积极参与,各级文明学校要充分发挥带头作用。
3.巩固成果,注重结合务求实效。结合网上签名寄语,利用班会、团队日等时机,扎实开展“中国梦”学习教育,在融入、贯穿上狠下功夫,把教育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团队生活、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与开展“美德少年”学习宣传活动结合起来。不断创新载体、手段和方法,使未成年人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得到提高。
活动期间,请各地、各中小学积极向中国文明网、宣城文明网、市教体信息网等网站提供活动相关文字、图片(要求宽度不小于500像素)等宣传材料。10月12日前将开展“向国旗敬礼”活动情况总结(含活动图片、文字等信息)报市教体局基教科,联系人:陈xx,电话:xx,邮箱:xx
2016中小学生“向国旗敬礼”活动方案(二)
为深入贯彻中央文明办和省有关部门的工作部署,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加强未成年人爱国主义教育,根据教体局——关于组织开展“向国旗敬礼、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网上签名寄语活动的通知精神,在这一年国庆期间,组织全校师生开展“向国旗敬礼、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网上签名寄语活动,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推动“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活动深入开展,现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活动方案。
一、活动主题:向国旗敬礼、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二、活动时间:9月22日——10月11日
三、活动内容:
以教室为单位组织学生在网上面向国旗敬礼、签名寄语抒发感言为主要方法,留言寄语内容主题突出、健康向上,反映真情实感,表达对祖国美好祝福,热度抒发对伟大祖国繁荣昌盛、和谐富强的'衷心祝愿。各教室可通过歌唱祖国歌曲、画国旗等形式,推动“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系列主题活动深入开展,对中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民族团结教育,使他们从小爱祖国、爱生命、爱父母、爱社会,在平凡小事、点滴细节上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和浓厚爱国情感。
四、活动安排:
首先,充分利用学校网站、校园宣传栏、墙报、板报等媒介,通过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等形式进行动员、宣传,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宣传教育工作格局,为向国旗敬礼活动的广泛开展创造浓厚的氛围。
第二,召开教室领导会议,部署“向国旗敬礼、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网上签名寄语活动。在网上,我对国旗说:我热爱我的祖国,我祝福我的祖国,我报效我的祖国,愿祖国繁荣昌盛。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的时代主旋律。
第三、国旗下全体师生总动员,利用“周一国旗下讲话”时间,延伸“向国旗敬礼,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的道德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理想信念、改革开放和民族团结教育。
【2016中小学生“向国旗敬礼”活动方案】相关文章: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gongwen/huiyifangan/43411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