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俭节约主题教育活动实施方案
党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号召。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人际和谐型社会已被人们所认同和接受。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教育部建设节约型社会、节约型校园的文件及方志敏精神,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校园、促进学校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经学校校委会研究决定,在我校全面开展“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主题活动。
一、指导思想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建设节约型社会成为全新的社会发展战略。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开展节约型校园创建活动,在全校树立节约意识,建设节约文化,营造节约氛围,倡导节约文明,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良好社会风尚,引导全体学生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提高社会责任感,争做节约的表率,使节能、节水、节材、节粮、垃圾分类回收、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成为全校师生的的自觉行动,为实现学校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全面推进和谐校园建设。
二、实施步骤
1、宣传发动
(1)制定“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主题活动实施方案。
(2)学校印制《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共同建设节约型校园倡议书》,向全校师生发出开展“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主题活动的`倡议。
(3)向各班级发放宣传节约的宣传画。
(4)各班级举行一次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为主题的班会,制订班级活动计划,引导全班学生认识勤俭节约的重要性,牢固树立节约意识,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共同建设节约型校园。
2、具体实施
(1)各班级出版一期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为主题的黑板报及手抄报。黑板报及手抄报内容必须包括:主题、名人节约小故事、节约名言警句、节约小妙招等板块。
(2)在班级中开展丰富多彩的“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主题实践活动。如:评选身边的浪费现象;在班级中搜集整理节约妙招、关于节约的名言警句和名人节约小故事等。
(3)在班级中开展“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主题征文活动,()各班级评选出的优秀作品可在学校学生刊物上发表。
(4)在班级中开展“节俭之星”评选活动,各班级认真推选出1名“节俭之星”,并以手抄报的形式对评选的同学进行事迹报道。
3、自我总结与评比
(1)各班组织本班同学认真做好“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主题活动的自我总结,要求每位同学都要写一篇心得体会,并通过班会等各种形式做好本班的“勤俭节约,爱我校园”主题活动总结工作,形成书面文字的班级“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主题活动总结。
(2)将各班级介绍评选出的“节俭之星”的手抄报及时进行张贴展览。
(3)各班必须把本班的“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主题活动计划、总结,学生的心得体会及相关的过程性材料交到政教处以参加“创建节约型校园先进班级”评选活动。
三、“创建节约型校园先进班级”的评比量化标准:
㈠ 评比内容:
主题班会10分 宣传发动 10分 行为规范 20分 室内室外卫生 30分 “节俭之星”评选活动 10分 征文比赛及过程材料 20分
㈡ 评比量化标准:
1、主题班会。各班班主任上交“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主题班会案例一份(含班会备课和班会记录)。
2、宣传发动。政教处对各班级出版的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为主题的黑板报和手抄报进行量化评比,最高分10分。
3、行为规范。由政教处根据《班级考核方案》的要求,规范学生行为,养成良好习惯。每班“文明守纪,勤俭节约”基础分10分,按照《量化标准》实行扣分制。要求学生践行八荣八耻,严格遵守学校各项纪律规定,严禁在校园内乱吃零食,乱喝饮料、乱扔字纸、饮水瓶、垃圾袋、果皮、粉笔头等。
4、室内室外卫生整洁(30分),地面无字纸、塑料袋、粉笔头、饭粒剩菜等。本项由政教处负责打分。
5、“节俭之星”评选活动。由政教处负责,各班级能较好的开展“节俭之星”评选活动,认真推选出1名“节俭之星”,并以手抄报的形式对该同学进行事迹报道或利用大课间时间进行自我介绍。
6、“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主题征文活动。引导班级学生踊跃参加征文活动,按10×征文数/班级人数,满分10分。班级能组织学生在征文中评选出1——2篇优秀作品的加2分。
7、过程材料。班级认真组织开展的“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主题活动。活动有计划,有总结,有学生的心得体会,过程材料详实,
㈢ 奖励办法:
“创建节约型校园先进班级”的评选按一、二、三等奖评分,每班评选出一名“节约之星”,学校将颁发奖状,进行表彰。
希望各班级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主题活动为契机,引导全体学生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提高社会责任感,争做节约的表率,增加班级体的凝聚力,把学生的自我教育和实际行动相结合,营造学校的节约氛围,使学校的校园环境、同学们的学习风气和精神面貌都有一个质的提高。
【勤俭节约主题教育活动实施方案】相关文章: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gongwen/huiyifangan/30026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