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1892~1978),现、当代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原名开贞,笔名郭鼎堂、麦克昂等。四川乐山人。
白鹭
郭沫若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
然而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
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琉璃框里的画面。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为白鹭设计出的镜匣。
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在小树的绝顶,看来像是不安稳,而它却很悠然。这是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
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了生命了。
或许有人会感着美中的不足,白鹭不会唱歌。但是白鹭的本身不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吗?──不,歌未免太铿锵了。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的诗。
1942年10月31日
注:选自《郭沫若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白鹭,涉禽类,似鹤,略小,羽毛纯白,颈脚都很长,嘴长二三寸,头顶有细长白毛,栖息水边,捕鱼为食。
阅读提示:
郭沫若的散文像他的诗一样,有的写得豪放激越,气势磅礴,有的写得柔婉清丽、秀美含蓄。《白鹭》便是后一种散文的典型例子。它用极其简练的文字抒写了作者对白鹭的独特感受和认识,描绘了白鹭虽常见却超凡脱俗的美──那是一种属于旷野、属于乡村的宁静、清洁的美。
莱辛说过,好作品“不要让人一看了事,应让人品味,反复地品味。”《白鹭》就是一篇值得“反复品味”的好散文,它是“一首精巧的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的诗”。
为了突出表现白鹭的神韵,作者先后描绘了三幅画面,请找出这些画面,并试着想象一下那是怎样的图景。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wenxue/guomoruo/3771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