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案例以大一新生的由学习压力而引发的一系列负性情绪及行为为切入点,通过积极关注、共情以及危机干预措施,使其消除了焦虑、不自信心理,现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来访者,男,19岁,大一新生,衣着整洁,体态偏瘦。进入咨询室后表情焦虑,不敢与咨询师目光对视,一直用手不停地搓着衣角。语言表达清晰,有主动求治愿望,未见明显的精神病性症状。入校时体检:身体健康。近期主要表现:急躁、情绪起伏大,不愿意与人接触,总想一个人呆着,学习效率低。
2个人自述及他人反映
2.1个人自述:我是一个性格内向的男生,高考连续考了2年,直到去年才考进这所理工科院校的“初等教育”专科专业。可刚走进大学校园,新鲜感还没有褪去,我母亲就要求我积极与教务处沟通,尽快在大一下学期转到工程管理专业学习。我知道母亲的决定是从就业方面考虑,但只要一想到自己可能会因考试挂科转不成专业或者即便转成专业后也可能不能顺利毕业,我就会表现出焦虑、烦躁、易怒,甚至情绪失控。曾有过自杀的想法,上周,在未与任何人商量的情况下,我独自一人去了广州。到了广州后,我又后悔了,于是打电话给母亲,在母亲的劝说下重新返回了学校。返校后的第3天,母亲和小姨分别打来电话,告诫我不要挂科,否则就不能顺利转专业了。我又开始焦虑、烦躁,在未与老师及同学打招呼的情况下,逃课去了校外,在外面闲逛了1h左右,想找一个楼高的地方爬上去清静清静,但因家属区管理严格,楼道都上了锁,只得作罢。回到学校后,与同学谈起此事,同学建议我来咨询室寻求老师的帮助。
来访者原本有个幸福的家,可是这一切在他上小学时被打破了。那一年父亲患上了精神分裂症,为了不给孩子的成长带来阴影,父母仍旧维系着婚姻关系,但父亲却长年离家和爷爷在一起生活,问断在爷爷工作过的建筑工地上打小工维持生计。来访者自父亲离家后,就再没有得到父亲的任何音信。他是由母亲独立抚养长大的,在上大学前他一直与母亲一起生活,对母亲有着很深的依赖感。母亲是个好强的女人,在学习上对来访者要求很严。上高中以前,来访者的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秀。高二文理科分班时,来访者的文科成绩较突出,母亲当时同意了他的选择,学习文科专业。但不到一个学期,母亲要求他转到理科班学习。在抗争失败后,来访者转到了理科班,但他的学习成绩一落千丈,甚至还出现了厌学情绪。无奈之下,母亲只得接受班主任的建议,把他又转回文科班学习。自此以后,来访者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对母亲的不满情绪也逐渐增强,高考连考了2年才勉强考上一所理工科院校的专科专业就读。
2.2咨询师的观察和他人反映:来访者表情焦虑,情绪起伏大,每次提到母亲时都会控制不住情绪,失声痛哭,目光躲闪,显示出不自信的神情,但逻辑思维正常,穿着整洁,有礼貌。同学反映:自尊心强,喜欢独来独往,在班上没有要好的朋友。
3诊断及诱因分析
3.1诊断
本案例中,由于来访者2次出现情绪失控反应,并有自杀意念,因此把其定义为心理危机状态,但可排除严重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①外在表现方面,来访者穿戴整洁,举比得体,表情焦虑,但表情合乎情境,与咨询师谈话时思维敏捷,语言表达清晰。②情绪情感方面,来访者是个情感丰富、性格内向、敏感的男生,在诉说转专业引发的学习压力时,他表现出中、高度的焦虑情绪。但此情绪并未泛化,且在可控范围内。③认知方面,来访者的思维过程受高中时期从文科转理科,后又转回文科失败经历的影响,表现出一定的认知狭窄,但他对事情的知觉切合实际,能够理解目前情况与刺激压力之问的关系。④行为反应方面,来访者目前学习兴趣低,情绪不稳定,人际交往有一定障碍,但行为反应总体正常。目前来访者正处于中、高度焦虑状态下,虽情况暂时可控,但情绪强烈且易激惹,所以仍然存在一定的危险性。
3.2诱因分析
3.2.1家庭因素:来访者是家中独子,性格内向,因父亲在其上小学时患上“精神分裂症”,他长期与母亲一起生活,与母亲之问建立了深厚的情感。从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三角关系上可看出:来访者从母亲身上投射出来的是好的、积极的经验,相反对父亲的看法却是坏经验的投射。这是典型的二元关系,属于前俄狄浦斯期,从中也可反映出来访者在成长道路上与人交往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碍,这些都表现在:他缺乏自主性,在情感上过度依赖母亲,心里虽然不情愿,但还是勉强、被动地接受母亲“调换专业”的建议,结果内心的焦虑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一时无法及时排遣而导致心理失衡。来访者在大一上半学期,学习热情低,经常逃课,对周围同学缺乏信任感,与他人的人际交往也不密切。
3.2.2学校因素:因目前国内高等院校普遍大幅度扩招,导致辅导员与大学生比例严重失调,部分专业甚至出现1个辅导员带400-500名大学生。因此,一旦学生出现心理问题,辅导员却不能及时发现、跟进并采取有效措施去应对。本案例中来访者第一次擅自离校时,辅导员李老师却完全不知情,要不是来访者后来打电话向其母亲求救,后果可能会不堪设想。
3.2.3社会因素:由于受社会上一些“理工科男生就业面宽”等思潮的影响,来访者母亲认为男孩学文科没有前途,因此要求其转专业。
4处理流程
4.1案例发现
来访者因“转专业”事件极度焦虑,曾2次出现情绪失控。1次是他擅自离校去了广州,后在母亲的劝说下重新回到了学校。母亲为了怕学校知道后会处理来访者,并没有把此事告诉辅导员。第2次是他逃课去了校外,想到某居民小区的.楼顶上清静一下。后因小区管理严格,楼门上锁才作罢。回校之后,他心情郁闷与同学聊天,同学感觉到事态的严重性,遂建议他来咨询室寻求帮助。
4.2咨询介入
4.2.1运用无条件接纳、共情等技术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初次咨询时,来访者情绪非常不稳定,说到转专业带来的无形压力时几次失声痛哭,因此咨询师没有按照常规的咨询设置(<50 miri)来处理这个个案,而是用了超过2h的时问来安抚他激动的情绪,认真倾听他的感受,寻找其心结所在。良好的咨访关系是咨询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本案例中的来访者能在同学的劝说下,主动来到咨询室寻求帮助,这说明他主观上求助愿望强,因此,咨询师只要表现出真诚、尊重的态度,就很容易和其建立起彼此信任的咨询关系。
4.2.2初步评估危机程度:鉴于来访者曾存在自杀意念,并且2次有不理智行为(<1次擅自离校去广州,1次想爬到某家属区楼顶上未淤,在来访者离开咨询室前,咨询师要求他书面保证其今后如有轻生念头的话,一定要第一时问通知咨询师。同时,咨询师把来访者的情况简要向上级领导作了汇报,领导指示:尽快与来访者的辅导员李老师联系,以便能及时地了解他的思想动态,帮助他缓解负性情绪。因此,将此次危险干预事件严重程度评估为一级。咨询干预重点为:脱离危险状态,寻找潜在原因,增强抗压能力,使其能更好地适应生活。
5辅导跟进
5.1第1阶段(平复失控情绪,调整其对咨询的预期):咨询开始阶段,咨询师采取无条件关注和共情等技术,帮助来访者平复其失控情绪,并与其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情绪稳定之后,咨询师给来访者简单地介绍了咨询的远期和近期目标以及双方的责权义务。
5.2第2阶段(帮助其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通过第一阶段的工作,来访者目前的情绪较平稳,但他的心理能量仍聚焦在转专业这件事上,内心的焦虑和压力不能及时释放出来。因此咨询师需要帮助他学会如何合理地利用身边的资源走出心理困境,如老师和同学在学业上的帮助,同辈的心理疏导等。
5.3第3阶段(寻找潜在原因,改善应对方式,提高抗压能力):经过前2个阶段的咨询,来访者的情绪基本平稳,咨询师还需进一步对其危机状态的潜在原因进行探讨,就危机事件来分析他的行为原因及应对方式。
通过摄入性会谈,咨询师了解到来访者在人际交往中的矛盾心态。一方面,由于单亲家庭的成长模式,他从小对母亲很依赖,做事情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性,对自己没有自信心。另一方面,他从小缺乏父爱,虽然内心深处渴望得到他人的关心,但由于父亲角色的缺失给他带来的都是坏的经验投射,使得他不愿轻易去相信别人。因此,他在人际交往中始终都处于被动地位。咨询师帮助来访者了解他和父母的人际关系模式,引导他理解父母的处境,主动寻求改善目前困境的途径。
6问题解决
经过1个多月的咨询<5次咨询),来访者的情绪已基本平稳。他在同学的帮助下,也逐渐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据辅导员李老师反映,他上课注意力明显比过去集中了,上自习的时问也比过去延长了,基本上没有出现无故旷课的情况。不久前,来访者还主动给父亲打过一次电话。目前,他经常跟母亲电话谈心,沟通思想,母子关系也比过去融洽了很多。
7教育建议
学习压力是引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常见原因,对处于此类心理危机的大学生进行干预的主要目的有:①减轻焦虑情绪;②恢复心理动力和平衡。
本案例取得了较好的干预效果,主要原因如下:
①及时帮助来访者缓解负性情绪。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体,通常缺乏有效的应对策略,不能合理地利用周围资源,从而导致了心理失衡状态。这时个体会出现极度焦虑、情绪失控状态,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策略,后果将不堪设想。
②帮助来访者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如朋辈之问的支持系统、亲人之问的鼓励和支持等。
③寻找危机背后的潜在原因,找出有效的干预策略。来访者因从小缺乏父爱,对母亲依赖感过强,处理问题缺乏独立性,在人际交往方面缺乏主动性,因此要有针对性地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干预。
【解读学习压力引发的心理危机干预一例论文】相关文章:
6.压力议论文
8.心理压力测试题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hiyongwen/20474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