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篇4
首先,让我对这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分析。
本课的内容是以谈论数学图形以及数数为主,主要要学习1~10的数词、 How many 问答句句型。
本节课的内容比较多,难度也比较大,学生容易把they are和there are的用法混淆,一节常规课往往比较枯燥,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很难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老师在处理这些内容时,将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以增加课堂信息量,使其题材丰富形象、形式活泼多样,让教学过程更具体化、细致化和人性化,并活跃学生思维,提高学习效果。
因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 语言知识目标:
2. 语言技能目标:
3. 学习策略目标:
4. 情感态度目标:
三、重点和难点。
新句型的理解及运用。
四、教学策略。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利用情景教学法,创设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猫捉老鼠”的故事情节,把一个生动有趣吸引的故事贯穿到整节课的学习中,让同学们愉快轻松地学习、理解和运用对话中的语言。
具体流程如下图:
首先介绍猫朋友,来学习数词;
然后创设食物被偷的情景,通过审问老鼠的环节来呈现和操练句型;
接着通过救老鼠的环节感知课文内容;
最后,师生帮助老鼠改过自身,学习课文。
介绍猫朋友—食物被偷—捉、审老鼠—救老鼠—帮助老鼠
学习数词—创设情景—呈现句型—感知课文—自学课文
下面,请让我来对这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分析。
在第一步,Warming up and review.的阶段
老师首先通过游戏出示小猫Tom身体的某部位,让学生说说看到的是什么。如耳朵是由两个三角形组成的,鼻子是黑色的三角形等,并介绍今天的新朋友Tom.
(该环节的多媒体作为情景展示的工具,把信息技术整合到教学之中去,滚动地复习了之前所学的知识,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为下面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步,在学习和操练完数词以后,老师介绍可恶的小老鼠偷走了主人的很多食物,请同学们猜猜它到底偷了多少块cake. 引导学生用新句型来问答。我们来帮助小猫审问老鼠们到底偷的哪些东西,数量又是多少?
再由同学们以两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老鼠”和“小猫”的角色扮演,运用新句型来操练。(新句型的学习是本课中的重难点,在这一活动中,把常规课单纯的说教和机械的操练方式变为有趣的呈现,让学生直接从信息环境中获取知识,从而激发学习热情,达到有效的学习效果!
小猫的严厉和老鼠的惊惶、老实是表演活动的灵魂,而三年级的孩子们肯定会为此表现得热情投入,并能积极运用新语言,提高了语言运用的目的!)
请看,孩子们情绪高涨投入的表演!
在处理课文学习的问题上,老师将为孩子们呈现较为复杂的图形。引导Jerry的同伴想要把老鼠们解救出来,但必需回答三道问题才能通过。
(这时候,正是通过整合的信息,把复杂的课文内容简化,让同学们感知课文内容,减轻学习的难度。
也因为有了前面的学习和操练,孩子们能很轻松的自学课文,学习效果显然而见!)
语言的学习只是一种手段,最终的目的还是看能否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则是达到促进语言的综合运用的目的。在这种特定的情景下,他们在语言的综合运用过程中自然表现得非常热情和投入,学习效果也显易而见了!)
最后,让我来说说本节课的特点:
在这节课上,(1)老师合理地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活跃课堂,化繁为简,轻松解决常规课难以解决的问题。
(2)强调把其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3)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为语言的运用创设了良好的环境,充分地体会了孩子主动学习的地位!)
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蓝色的树叶》这篇课文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课标本二年级上册第19课。本文讲述的是一个平时都可能发生在孩子们身边的故事:李丽上美术课时绿铅笔找不到了,她向同桌的林园园借,林园园不借给她,她只好用蓝铅笔画树叶,林园园看了后羞愧地脸红了。故事内容浅显,孩子们容易体会情感:我们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帮助不能自私。因此学习起来并不困难,只要在认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人物的语言,体会人物的心理,就能正确的理解课文的语言,体会人物的心理,就能正确的理解课文内容,从中体会出道理。
小学低段从文本中体会情感(道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习技能的培养。《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里要求1—2年级的学生掌握基本识字,标点的同时还要能在阅读方面:“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口语交际中能与人讨论表达自己的看法。因此在这样“道理”不是很难懂的文本里,我们可以采用让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同时注重对学生阅读和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课文的中间部分刚好是以对话形式展开故事情节的,进而在这个环节上让学生进行自主体会,让文本与学生的心灵产生情感对话的同时,还学会去体会人物语言来体会人物情感,这也是一种能力的锻炼和积累。并初步学习记叙文的叙事方法:起因、经过、结果,为孩子们今后进入中高段阅读学习和作文的基本框架奠定一定得基础。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目标:
1、认识“术、铅”等9个生字,会写“由、术”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仔细体会人物的语言,了解人物的内心活动。
4、初步把握文章框架,能区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重点和难点
1、仔细体会人物的语言,了解人物的内心活动。
2、初步把握文章框架,能区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三、说教法和学法
(一)课程安排
第一课时:1、读书和拼写生字、词语;并掌握生字基本结构和拼音。
2、能读通文章,把握文章的大意。
第二课时:1、仔细体会人物的语言,了解人物的内心活动。
2、初步把握文章框架,能区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3、说说自己的体会。
学法:
基于这样的理解,针对本班学生的学情:第2课时教学时宜采用:本着“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与文本进行一次深层次的对话之后,将之转变为课堂设计的大框架,试图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中生成师、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引导学生感悟文本,注重学生的动态生成和能力培养。故我今天重点说的是第二课时内容。
(二)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上节课我们都已经把文章好好地读了几遍,有些同学也能说出课文里的故事了,可是老师还是有点不明白,为什么文章的题目是“蓝色的树叶”呢?树叶都是绿色的,可它是谁造出来的?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让学生在把握课堂基本内容之后开始深入了解课题。学会读文章先从质疑课题开始。)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那我们一起来重新走进文中的美术课堂,来看看她们之间发生的故事。
2、研读第1自然段
指名读
重点感悟出:故事发生的地点、时间、人物、事情
(让学生体会叙事文章的开头可以交代这样的信息,还可以看出此时的李丽正在需要帮助,从而就有了下面的故事)
3、研读2、3、4自然段,品味人物语言
研读第一次对话
(1)、读第一自然段,引导学生质疑:(预设)林园园明明画好了,为什么说‘我还没有画好呢?
(活的课堂应该是教师、文本、学生之间对话生成的课程,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地预设,才能使课堂变得生动活跃)
(2)指导读李丽与林园园的第一次对话,(分角色朗读)
“把绿铅笔借给我用一用行吗?”————————体会李丽有礼貌、请求、商量的语气
林园园吞吞吐吐地说:“我还没画完呢。”———————随机理解“吞吞吐吐”,什么叫“吞吞吐吐”,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什么情况下会“吞吞吐吐”。进而体会林园园不想借而又不直接说的心情。
(学生体会新词又通过联系生活来体会,并表达出来,对词语的理解会更深刻。对人物的做法的对错会有所判断。)
研读第二次对话
a、自由读你读懂了什么?
b、引导多种形式的读,体会李丽请求、诚恳、和小心谨慎的语气,体会林园园不乐意借的心情。
c、同桌互读:感悟对话,引导互换读
研读第三次对话
小组合作读,想一想:你从哪里体会到什么?
整体感悟三次对话,感受心情小组讨论并发言。并回顾全文,你是重点从哪些句子中看出来的?
(让学生体会出来之后,回到全文中去总结重点词句,锻炼阅读能力)
4、感悟结果,拓展延伸
此刻,我们在李丽的身边聆听了这个对话的全过程,我们的内心有什么想说的吗?孩子说感受: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你们在生活中也有遇到类似的事情吗?当时你们是怎么做的?
(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产生共鸣,达到情感体验的目的,价值观得到熏陶。并在口头表达上也会有所锻炼)
5、总结全文,概括框架
我们来重新看看今天学的文章题目:蓝色的树叶
明白为什么树叶是“蓝色”的吗?(题目是结果)—————学生说出:是李丽没有绿铅笔(原因)————她可以解决绿铅笔的问题吗?去借笔没借到。(经过)
教师配上板书(学生概括的语句)
同学们把这三句话来概括后进行排序:
1、李美术课时,李丽没有绿铅笔画树叶(原因)
2、丽向林园园借笔,但她不愿意借给她(经过)
3、李丽就用蓝铅笔画树叶(结果)
总结出这篇写故事的文章是分三步:原因——经过——结果。这种方法也可以用到我们写作文中去。
(学习语言不光是为了识字认词,熏陶我们人的思想和情操。很多时候学时为了学以致用。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紧紧扣住“三维”来进行学习,并特别注重阅读能力地培养是我本节课的目的。)
教学板书:19蓝色的树叶(结果)
时间:美术课上
人物:李丽林园园
1、李美术课时,李丽没有绿铅笔画树叶(原因)
2、丽向林园园借笔,但她不愿意借给她(经过)
3、李丽就用蓝铅笔画树叶(结果)
道理:同学之间互相帮助。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sc/tupian/43142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