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边的曼彻斯特揭示了生活的残忍真相,但剧情并不激进,李为生活做出的努力,依旧是有回报的,他获得了侄子的感情,重新建立起一段亲密的关系,虽然他没有勇气留在家乡,睹物思过往,但起码在他伦敦的家里,从此以后多了一张为侄子预留的床。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高中第四册作文:海边的曼彻斯特影评,欢迎阅读。
篇一:海边的曼彻斯特影评
今年年初的圣丹斯电影节,当人们的目光都聚集于发行权售价创纪录的《一个国家的诞生》时,一部名叫《海边的曼彻斯特》的电影似乎被人忽视。而将近一年过去,《一个国家的诞生》因为导演的陈年烂事和不尽如人意的影片质量在明年初的颁奖季竞赛中节节落后,而《海边的曼彻斯特》却在多伦多、伦敦等电影节持续发酵口碑,成为了明年奥斯卡最佳电影的最有力争夺者之一。 初听这个片名,不免让人想到英国的工业城市曼彻斯特,以及鼎鼎大名的足球队曼彻斯特联。然而事实上这是一部纯正的美国片,片名中的“海边的曼彻斯特”(Manchester By The Sea)就是一个完整的小镇名称,坐落于美国马萨诸塞州,人口总数只有5136,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海边小镇。 本片导演Kenneth Lonergan编剧出身,曾凭借《纽约黑帮》和《请在靠近我》两次提名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海边的曼彻斯特》也是他自2000年的《请再靠近我》和2011年的《玛格丽特》之后的第三部剧情长片。颇为低产的他选择了2014年便上了好莱坞剧本黑名单的《海边的曼彻斯特》,制片人马特·达蒙一度想要自导自演,最终因为档期问题将它交给了Lonergan。 事实证明这是一个正确的选择,拥有良好编剧素养的Kenneth Lonergan没有辜负一个好剧本,踏踏实实的讲了一个好故事。 正如马萨诸塞州极寒的冬天一样,《海边的曼彻斯特》同样是一部冷静、冷冽、甚至冷彻骨髓的影片。镜头跟随一个名叫Lee(卡西·阿弗莱克)的男人,叙述了哥哥因病去世,Lee不得不照顾失去父亲的侄子Patrick的故事。 影片以一串平实的生活镜头剪接开场,我们看到这个名叫Lee的普通中年男人,做着最普通的蓝领工人工作:修马桶、修水管、铲雪。他似乎没有家庭,收工之后就前往酒吧喝闷酒,沉默寡言却一点就着,怒火仿佛扣动扳机,瞬间出膛而出,直冲面门。一个孤独、寡言、易怒,同时又有些失败的灵魂通过一连串的简单镜头,便呈现在每个观众面前。 一通电话打破了他无聊甚至有些颓废的生活轨迹,医院的人通知他,他的亲生哥哥Joe因心脏病去世,Lee放下手头的工作,驱车前往海边的曼彻斯特(Manchester By the Sea)。 出人意料的是,并没有生离死别的悲伤,也没有失去亲人的落泪。沉默是Lee唯一的表态,即使走进停尸间,看到已经冰凉的哥哥的遗体。随后Joe16岁的儿子Patrick出现,同样的冷静、寡言,在停尸间停留的时间,甚至比Lee还要短。“好的,推回去吧”,同样的镜头角度,更短的时长,如同一段可有可无的空镜头,这便是父子之间的最后一次见面。 这也是《海边的曼彻斯特》的最大特点,导演Kenneth Lonergan将剧本中最悲痛的情节小心翼翼的隐藏起来,就如同片中角色对待这些事情的态度,埋入心底,只在独处的时候才重新拾起,默默舔舐伤口。 随后故事的走向依旧平缓,根据Joe的遗嘱,Lee莫名其妙的成为了Patrick的法定监护人,要照顾他到18岁成人。这本是一个看似合理的要求,举目无亲的Patrick似乎只有叔叔可以依靠。但Lee犹豫了,他坐在政府的办公室浑身颤抖,之后的一段闪回戏交代了他如此的原因,也交代了他如今失败的生活的根本原因。 他曾经也有妻子(米歇尔·威廉姆斯饰,戏份不多,但米歇尔却用寥寥几个镜头就证明,她是她这个年龄阶段,最好的女演员之一)和三个可爱的孩子。一家人挤在一个不大的房子里,虽然生活拮据,但也自给自足。但一场大火吞噬了两个未入青春期的女儿和尚在襁褓中的幼子,也吞噬了原本幸福的生活。从商店买酒归来的Lee看着变成一团熊熊火球的家,呆滞的不知所措,耳边响着的,是自己妻子撕心裂肺的哭喊。 这是一个多么悲伤地故事,随后两人离婚,妻子再嫁,而Lee离开海边的曼彻斯特,来到了波士顿,重新开始了自己的生活,只不过这一次,他独自一人。 而当观众知道这一切背后的故事时,影片已经行进60分钟,导演用细碎的生活片段拼贴起一个沉默寡言、墨守成规、又极易爆发的人物形象。再用一个简短的闪回交代这种性格的成因,这样克制的材料编排,需要极大地勇气,和对自己编剧技巧极大的信心。好在,Kenneth Lonergan有这个能力。Kenneth Lonergan将故事中最悲痛的情节,和最戏谑的笑点紧紧的编排到在一起,观众还没有从上一秒的沉重中走过来,便被下一个镜头猝不及防的逗得大笑。在观众的情绪控制上,Kenneth Lonergan已经趋于完美。这也说明,导演所想讲的并不是一个失败、悲痛的男人的故事。丧女离异、背井离乡已是往事,如何找回希望才是当下。 于是Patrick出现了,这个曾经和Lee,Joe一起出海钓鱼的胖小子如今长成了16岁的英俊少年,但他绝不是以前的乖宝宝。组乐队,交女友,同时交好几个女友,都是他的日常生活。一个青春题材的副线剧情让影片平添活力,也让Lee的生活渐渐的找回失去的色彩。 然而如果影片以这样一个结尾结束,似乎和我们平时所见的那些“救赎”题材的电影并无二样。影片最后,Patrick没有离开曼彻斯特,在Lee的安排下到了爸爸的朋友家寄住;Lee经历了与妻子的重逢,也没能走出过去的创伤,他返回波士顿,重新回到了自己以前日复一日的生活。但是,他们之间的这一段的经历却让影片更加贴近现实,一段经历改变一个人的桥段只会在电影及小说中发生,在现实生活中,更有可能的只是轻微的改变一下航向,但却依然朝着以前的目的地前行。 《海边的曼彻斯特》是一部关于生活与痛苦的电影,这两者并不矛盾,也并不冲突,在大多数时候,他们是共存的。片中角色或多或少都曾经挣扎于痛苦的泥潭之中,他们有的深陷,有的逃离,但一样的是,都带着一身泥泞,继续前行。 影片冷感的色调贯穿始终,从惨白的雪景,到雾蒙蒙的口中呼气,都将海边曼彻斯特的冷冽展露无遗,与影片故事的气质不谋而合。而在某些闪回片段中,又有着洒满阳光的的金灿波澜,预示着曾经美好的生活。 卡西·阿弗莱克奉献了可能是从影以来最好的演出之一(和《神枪手之死》中的表演相媲美),这个长相中就带着一丝懦弱与失败的男人和自己的哥哥本·阿弗莱克截然不同。而在本·阿弗莱克穿上蝙蝠衣,却因为面瘫一般的演技饱受诟病的时候,卡西阿弗莱克却持续在小成本文艺片中磨练自己,逐渐积蓄能量,《海边的曼彻斯特》可能就是他爆发的时刻。在片中,他没有太多肢体动作,仅靠一张脸就将Lee的悲痛与愤怒演绎的淋漓尽致。《海边的曼彻斯特》成就了他,同时,没有他,这部电影就根本立不起来。 137分钟的时长对于一个体量并不大的剧本来说略长,但导演强大的编剧技巧和精准的节奏掌控让着两个多小时丝毫不显冗长,甚至有些意犹未尽,散场之后回味十足。 痛苦必将永存,但生活还要继续,就如那个冰封严寒的海边曼彻斯特,也会有短暂的春天。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zuowen/ziyouxiezuoshijian_d/1440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