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童古镇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地理环境独特的江南古镇,先后被命名为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和浙江省旅游城镇。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游前童古镇作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篇一:游前童古镇
住在前童古镇的人大多数都姓童,它既是美丽的小村庄,也是游客们值得一去的最佳旅游景点。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进去看看吧!
刚进门就闻到一股诱人的香味,原来是人们在吃“前童三宝”呢!“前童三宝”分为香干、油豆腐、白豆腐。我吵着让我妈妈买给我吃,果然,椒盐豆腐一咬,外脆里嫩,卤香干也很美味,“前童三宝”果然名不虚传。
我们还去参观了民俗博物馆,里面展览的大多是那边民间常用的生活物品和新娘出嫁后的婚礼习俗,如常用的化妆台、洗澡盆、饭盒等。那边展现的物品大多都已经破旧掉漆,可见前童古镇的历史真的很久远。
用过午饭后,我们去看了以前的一种交通工具花轿。它做工精细,甚至把花轿上雕刻的小人物的五官都雕得栩栩如生,像活了一样。花轿一眼看上去有五层,一层比一层高,一层比一层小,到最顶端只有一位“财神爷”站在那边了。前童的工匠可真是厉害呀!
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喂鱼了。爸爸给我买了一包鱼食,鱼食呈圆球形,浅棕色的。一条条小金鱼正在抬头看着我和我手中的鱼食,仿佛在说;“善良的人们啊!给我吃一点东西吧!求求你了!”看着饥饿难耐的金鱼,我就开始扔鱼食了,先扔下去十几粒,它们就开始争鱼食。我又扔下去好几十粒,鱼儿们便悠闲地吃起鱼食来,看到这幅场景我心里感到很欣慰。
前童古镇真是美丽啊!以后我不会忘记这美丽的景色的!
篇二:游前童古镇
看今天天气不错,爸爸妈妈决定带我去浙东的宁海古镇玩一玩,它没有丽江、西塘、乌镇那么有名,但陈逸飞的一部遗作《理发师》选在此处拍摄后,使得很多人开始对古镇有所了解。
前童古镇地处浙江宁海西南,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气息浓厚的地方,也是一块“山水环绕、围而不塞、藏风得水”的风水宝地,更是一座古韵浓重,至今还原汁原味生活着的千年古镇。
经过一路的奔波,终于来到了美丽的前童古镇。古镇非常的幽静,布局好比一座迷宫,到处是小巷,穿来穿去根本无法找到来时的路。漫步卵石路,随处可见的小桥流水与粉墙乌瓦,不知不觉间便会将你引入诗情画意之中。一路走来,这里处处给我惊喜,偶尔会遇见几只小狗,很温顺的样子,看看来往的路人,甩甩尾巴便会离开。路边的小店铺也不少,买各种民间的小玩意,我挑选了一件变脸小玩具,好玩又神奇,有些铺子里我们会看到一些民间手工艺者在聚精会神地雕刻作品,我手里的相机忙个不停,怕落下一张张精彩的瞬间。
我们沿着指路标牌走了一会儿,随后来到了“泽思居”、“职思其居”、“民俗博物馆”“《理发师》拍摄点”、“老街”等,一幢幢古建筑,不由让我想起“尘土数百年,依稀显辉煌”的诗句。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泽思居”和“民俗博物馆”。“泽思居”建于清代初年,因原来主人官居一品,故又称“宰相府”,雕刻精细而复杂是此宅最大的特点,整栋房子可以说是“无梁不雕,无雕不精”,号称“江南第一雕花大楼”,果然名不虚传,真让人大开眼界。
紧接着我们来到了“民俗博物馆”。这是一座前童古镇自筹资金建立起来的省级民俗博物馆,民俗管以500多件实物大量图版文字资料展示了封建时代农村一个人从出生到洗礼、成长立业、嫁娶成婚、一直到生儿育女的人生生活历程,以及各种风俗礼仪,既生动又形象,另人赞不绝口。
啊!古老而又充满神秘色彩的前童,让人流连忘返。
篇三:游前童古镇
今天,我和爸爸妈妈,以及奶奶和外婆,来到了风景优美的前童古镇游玩。
到了前童古镇的门票处,我们买了四张成人票,由于我有小记者的免费参观卡,所以不用花钱。
进了古镇,里面都是一些老屋子,有些地方都塌了,比我奶奶老家还差劲,还旅游景点呢。!首先我们来到职思其居,想不到这儿竟然还有人住,想必一定是开发旅游景点的老板太小气,不给人们另外安排房子,所以才住在这里吧!又也许是一种招引游客的手段,又或许是他们不舍得他们生活那么多年的家,于是就留了下来。明经堂亦是如此,我们就懒得去看了,直接到了群峰簪笏,在这里其实也是人家住的,不过听旁边的导游的讲解,听说这屋子以前的主人野心很大。
在去民俗博物馆的路上经过了老街,其实老街就是“美食一条街”,这里有很多特色小吃,也就是这里最出名的豆腐,这里的油豆腐里面有很多汤汁,一咬,汁都流出来了,烫的嘴都起泡了。边走边吃,便到民俗博物馆。
这里的东西很多都是造楼的模型,出嫁的模型,接生的马桶,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接生的马桶,我终于知道了,原来以前的小孩是妈妈拉出来的,好恶心啊!
到了中午,爸爸一直吵着要去紫竹林农庄吃豆腐宴,我和妈妈都说他想豆腐想疯了。他吃上了豆腐宴还不满足,有在那边的秋千上坐了好久,结果外婆的手臂上一坨鸟屎下来,好家伙,为了推卸责任竟然说外婆中了鸟屎运。
这次旅行我感受到我们的幸福,要珍惜眼前的幸福。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zuowen/youji/16345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