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议“孟母三迁”
孟子,儒家宗师,中国封建社会主流思想代表人物。千百年来,儒家思想被历代帝王尊为正统;孔子和孟子合称孔孟,被芸芸众生拜为圣人。于是,缔造圣人的人——孟母受到敬仰,理所当然。
从一片墓地迁到集市,再迁到学校边,孟母似乎尽了自己的职责,将孟子放到了最佳成长环境之中,就像将一颗禾苗插到最肥沃且水源充足的农田,必将有沉甸甸的收获。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环境塑造人、锻炼人、成就人,早成真理。
然而仔细思量,孟子的成功绝非偶然,而孟母三迁之功却稍有牵强。
首先,根据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事物的发展变化,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因,而不是外因。假如孟子天生顽劣,不爱学习,对环境感知力差,就是孟母十迁,又当如何?所以起决定作用的是孟子自己,是孟子超强的模仿能力才促成孟母三迁的决心的。墓地,孟子学拜祭之人煞有其事,集市,孟子效商贾之为惟妙惟肖,但前者使迷信者心生不安,似有不祥之兆临头;后者为当世重农时代的下流之事,不是主流社会有志之士的理想追求。
唯有孟子驻足庠序之外,听到朗朗书声,如圣人般如醉如痴,天长日久,知书达礼,受人尊敬,这才是孟母培养孟子的理想目标。所以孟母认同学校是少年孟子最好的成长之地,学校才是出圣人的地方,就是模仿也得让孩子在这里模仿个圣贤之人哪。但前提是孟子爱读书才行,如果孟子对书本老是不感兴趣,偏爱编草织席,或者舞刀弄枪,即使将居住地迁到笔墨纸砚堆里,不也是枉费心机?
其次,孟母三迁,会造成个人性格的缺失。每个人都会经历不同的环境,甚至逆境,对新环境的适应是我们在当今社会生存的必然要求。谁能生活在真空之中?所以,无论是墓地还是集市,都需要我们去了解,并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一个只能适应学校单纯环境的人,怎能成熟地处理社会上的各种诱惑、风险?不在墓地上感受悲情的眼泪,怎能体会世道的沧桑?不在热闹的集市讨价还价、角逐一锱之利,怎能感受生活的艰辛?人生长河处处激流暗涌,不可能每一处都能回避,动不动就迁之,不是办法。所以随遇而安,勇敢面对,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才是积极主动解决问题的态度。让每一次遭遇的坎坷成为成长的经历,才能快速成熟。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zuowen/yilunwen/4909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