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寄居车水马龙的都市,走在繁华喧闹的街道上,跻身于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总感到有种莫名的哀伤,像是一块冷却的铁,压在心底里,让人喘不过气来。生活总不如想象般的好。从艰苦的农村生活过来,几乎没想过自己的存在,走过的许多的路,总容易让人迷茫,看不见路的前方。唯独记忆深处影印着家乡小路。
终是难忘家乡的那条小山路,它见证了我的成长。从小到大无数次的行走,我与路磨合出了感情。人总是一个既复杂又充满矛盾的整体。我对小山路既有爱和怀念,又有疚恨与怨仇。只道是如今再也看不到那条山路了,取而代之当然是水泥铺就的大路。但是,我总是会在不经不觉间想起那条已经消失了的山村小路。
儿时,家里甚是穷困,约莫一个月都吃不到丁点肉也是司空见惯的事情。父母辛劳地工作就是为了让我们能够过上更丰裕的日子,所以他们宁愿再辛苦点也要让我们吃得好穿得暖,生怕亏欠我们些许,以至于影响我们的前途。我敬佩自己的父亲,不仅是因为他对我疼爱有加,更多的是他为人处事的方式对我深有影响。
少不更事的我们,总是需要有人给我们指引,而父母就是我们生活的指路人。孩提时代,慈爱的父亲常陪伴在我们左右,教给我们许多做人的道理。父亲从小教我们农夫的本事,并且认为什么事情都应该讲求实际,就好比耕田,只要你认真的去耕耘,就没有不收成的。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不懂得什么理论的知识,但是他总是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给我们传输知识。他说:“只要你认清了路,不管你去到哪里,你总不会忘记你的原点。”这句话是我终生受益。
小时候,父亲常常骑着单车带我出去玩。我怀念他那辆单车,更怀念他宽厚结实的臂膀。可是单车早已锈迹斑斑,而父亲也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老去了,我也长大了。虽然父亲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骑着单车载我出去玩了,但是我依旧很想念当初他骑车载着我行走在山路上的那些欢乐的日子。山路崎岖不平,车子颠簸得厉害,父亲总是叮嘱我抱紧他的腰,生怕我从车上摔下来。父亲的身子曾经也是那样伟岸,充满安全感,他的呵护一直给予我温暖。无奈父亲的老境竟是这般颓唐,无情的岁月夺去了他那帅气的容颜,还给他留下了一身病痛。我难以想象曾经那个肩挑两百斤重犁耙的父亲,现在体重只有七十斤。父亲从来没有过上安生的日子,每天都饱受病痛的折磨而我们却无能为力。直到现在我再也不曾听到父亲那浑厚、健朗的“呵呵”笑声,我多么希望能够回到童年的那些时光,即使那时我们家境很不好。
我始终记得八岁那年跟着母亲走着到镇上卖菜的经历。那天,天空还飘着毛毛细雨,母亲找来蛇皮袋和扁担,把菜装进袋子后让我试着挑起来,我觉得重量可以了就朝她点点头,而她却给自己装了两大袋子,看起来极其沉重。母亲把洗干净了的装肥料的塑料袋子裁剪成雨衣给我穿上,再戴上草帽,我们就这样踏上了赶集的路途。也就是从那时候起,我便学会了坚韧。母亲带着我沿着山路走,路上坑坑洼洼,还满是积水,路过的三轮车溅起的水花就像是现在城市里的洒水车洒的水一般,自由泼洒,满含嘲讽。
母亲自小患有腿疾,走起路来腿型自然与常人不同。但是,母亲挑担子时候从来不比其他人的轻,她挑担子时,扁担弯成了拱状,走起路来担子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像是动人的旋律,赞颂着勤劳的人儿。母亲从来不认输,她不管是走路还是干农活速度都是很快的。从家里出发到镇上的路程有十来公里,一路上母亲问我累不累,累的话就停下来歇歇。人生之中,有些担子一旦挑起来就不容易放下了,特别是男人。男人一旦成家,就必须得负担起养家糊口的重任。
一路上走走歇歇,我们终于到了镇上。母亲和我挑着菜到市场卖。那个时候的青菜不怎么值钱,才三毛钱一斤,但是很畅销。镇上的人都喜欢吃乡下的菜,农村人种的菜是纯天然的绿色食品,不洒农药。全部的菜就买了十来块钱,刚好够一个月买盐和油的钱。母亲从不舍得花钱,一辈子都是那么节省。她到镇上赶集从来没有吃过一顿午饭,她说,家里有米有菜,不必在外面胡乱花钱,忍一时饥饿就可以回家了,况且在家里吃得比较踏实。印象中,母亲年轻的时候不怎么去集市,一年才去那么一两次而且从来不坐车,每次都是徒步行走。我不知道她这辈子在坚持些什么,反正她一辈子都没有亏待自己的儿女,一直在为儿女默默付出。
亲情是上苍赐予我们最珍贵的礼物。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是我们无法凭着主观意识去改变的。父母是我们最大的恩人,他们毫不吝惜地为我们付出一切。我们愿意承受父母对我们疾病的关心,饮食寒暖的注意,真心的抚慰,细意的熨帖,带着爱怜的责备,实心实意为我们好处着想的规劝。。。。。。所以我觉得世界上最可爱的人除了父母再无他人。父母就像是蜗牛,而我们就是那个厚重的壳。蜗牛从不抛弃自己的壳,父母也不曾轻易舍弃自己的孩子。
从呱呱坠地开始,父母就呵护着我们,一路风雨兼程,甜中带泪,苦中有乐,看着我们一个个长大成人,他们在为自己的付出感到欣慰的同时也感到自豪。已经记不得是怎么学会走路的了,在父母紧握小手的时候蹒跚学步;也记不住是怎么学会开口说话了,在父母张口作型的时候咿呀学语;生命中有太多的感动是在亲人不经不觉的行为中来的,再回首时,早已热泪盈眶。
人生路漫漫,一路前行总免不了磕磕绊绊。不管怎样,生活总会以其本来的面目呈现出来。
(二)
父母不仅教会了我们走路,还给了我们选择路的权利。我们在年轻的时候走的路就像是闭着眼睛在走,不知道自己在哪个路口错过了什么,也不知道哪里是我们不该跨越的沟壑,我们凭着年轻气盛一路前行,不知道哪里是禁区,哪里是歧途,从来不管不顾长辈的指导,还反感他们的言传身教,终于在我们失去了太多的时候,才幡然悔悟。
夜渐悄寂,雨丝无声,房外机器轰隆,我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想起自己年迈的父母,眼角不由得润湿。我起身走出房门,漆黑的天空,雨淅淅沥沥地漂着,伴着几分寒意。我深深地知道,父母系念漂泊在外的儿郎,而我越感凄楚黯然。每次给家里打电话,父母都再三叮嘱要吃好穿好,出门在外要好好照顾自己。我却不忍告诉父母我曾凄酸独立江畔的心境,我更不忍告诉他们,每当月圆之时我偷咽含泪的情况,我唯有对月挥泪,梦魂犹喚父母。
当初之所以没有选择去北方,是因为父母的反对,老人觉得距离家越远,就越让人挂心。谁也不忍心伤害父母的心,所以我就决定省城。其实在这里的几年光景,自己也承担了蛮多的事,伴随着一次次的失败,一次次的跌倒爬起,自己的心也越来越宽厚。可唯一一个改不掉的坏毛病就是臭脾气,从来不肯低头。因为这些,我所失去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有时候,觉得生活实在是太过平淡了,没有一丝的激情。也不知道在这短短的一段生活里,能否煅化出一颗能够承受生活种种的心,能否探索得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我不断地在生活中寻找着自己。
我曾经慢悠悠地走在街道上,看着那些快步行走的人,不知道他们怀揣着什么样的梦,有着什么样的背景。。。。。。我只想说:“慢点儿走,让灵魂能跟上你的步伐”。我看到老人带着孩子在散步。双鬓斑白的老人双手牵着蹒跚学步的孩子,一前一后,一老一少,相得益彰。这又不由得让我想起我的父母,我从不敢表露自己心中对他们的想念,只为了规避心幕底的悲哀。我是家里的小幺,所有的好处都让我占尽了,吃得最好,穿得最艳,书也读得最多,可是这些都不是我想要说的。我们这一家子,经历了不知多少风雨的洗礼,遭受过别人多少的白眼,今天我们都长大了,家里的生活也比以前好多了,可是父母的容颜越来越苍老,身体越来越虚了。他们这一辈子都在为儿女付出,我们小的时候,他们养育我们,我们长大了,他们依旧还在为了我们成家而担忧,他们的心在饱经沧桑之后,变得疮痍。可是他们还在不断地指引我们向前,这不由得引起了我对社会现实一丝一缕的痛恨。
前几天与朋友电话聊天的时候,听他说起要买房子了,其实这也没有什么,毕竟已经毕业出来工作几年了,妻子儿女都有了也适合给自己安个家了。可是,一听到他说是父母摊一半付的首付时,我怔了一下,之后就不再谈论这个话题了。
生活实为不易,再艰难也必须坚持下去。没有身份地位,没有家庭背景,只能靠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往上爬,坚信终有一天会有所收获。已经忘记有多少个不眠的夜晚,走向阳台,静静地仰望天空,浩瀚的夜空承载着多少人的梦,闪耀着的星群映衬着多少游子的心悸。多么渴望能够回家,体会亲人的温暖,家庭的温馨,可是低头一望地下,所有的想法都立即成为了空气,可以感受得到但又看不见摸不着,心中顿时充满恐惧,这是多么令人崩溃的现实呀。有时候我真的觉得自己就像是一个犯人,整个社会构架就是一个监狱,社会体系就是一座围城,我走来走去却又困在原地。
在现在这个纸币贬值且消费水平特别高的时代里,我们每个人所要承受的压力确实更加大了。刚毕业那时,我们就像是一群又一群的蚂蚁,蜗居在城市边沿的角落里,过着疲于奔命的日子。每天起早贪黑就是为了赶上早趟公车去上班,然后在下班后为尽快赶回租房煮食,必须得在摩肩擦踵的人群中挤上车,最后终于带着一身的疲惫吃到香喷喷的饭,这已经是令人十分满足的事情了。曾经,父母辛勤劳作得来的血汗钱全都供给了我们上学读书,奔波劳碌借钱来给我做伙食费,他们不辞辛苦,还要看人脸色,都是为了让我们将来有出息,不必再遭“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村生活的这趟罪。每当我们亲手接过从家乡寄来的黄褐色的信封时,泪已决堤。而今,当我们拿着一个月的薪水,从银行的柜台转寄回家时,那种欣慰感油然而生,泪水再也不是饱含酸楚而是融合着甘甜的了。
我们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生存不同于在象牙塔里的生活纯粹。社会是充满竞争的,想要在里面冲开一条路是多么不易的事情。不必抱怨时运不济,迷茫只是暂时的,或许人在年轻的时候并不一定了解自己所追求的所需要的是什么,等过了那段葱茏的岁月就会发现自己的内心需求了。路与路的接口,是选择的盲区,人的一生当中有很多不同的选择,但最终只能皈依一种结果。
我们的路是父母一手铺就的,虽然人生旅途,到处是家。一路走着,因为父母,才眷恋故乡。父母是我们永久依凭的脊梁,是我们幸福驻足的港湾,同样是我们灵魂的归宿。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zuowen/xushi/16820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