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目前,智能手机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国内手机企业纷纷创新以求突破。甲企业致力于硬件的研发,制造性能更好的芯片,更薄的机身,更高像素的摄像头;乙企业着眼于软件的开发,设计更便捷的界面,更人性化的系统;丙企业专注于商业模式的更新,策划更新颖的营销方式,更有效的竞争策略。企业为求发展而积极创新的这些做法,引起了人们更广泛更深入的讨论和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我为什么害怕作文?
记得那是月考过后的周末,在烟霞般氤氲的梅树间,我眯着眼,感觉阳光打在绯红的眼底,慵懒的几乎出现幻觉。母亲照例问我考试的情况,也许是整个人过于舒展了,也许是福至心灵,我直到触到母亲沉默的那一刻,才回味到自己的失言。我说,我最讨厌考试语文,我最害怕的便是作文。
我从母亲的脸上读出了失望,继而是自责,似乎还有别的东西翻涌着,变幻莫测,只是我垂下眼帘,不愿去捕捉。她总是说,在我面前克制克制再克制,不愿把负面情绪带给我,她最引以为傲的可能是自小到大她从未打骂过我,她在我面前总是要树立一个乐观的榜样,可是我偷眼分明瞥到,她扶了扶镜架,那伤感至极的表情。
我自然理解她的悲哀。年少之时,她便成为文学的拥趸。我也曾从旁人口中得知她小有才情,她也曾骄傲地告诉我,像我这个年纪时,她是可以随手做出几行诗的。成家后繁乱的生活,她也不曾割舍对文学的向往,但却确实被囿于小小的三尺讲台。我曾幻想过,假如她那时没有去考取农村子弟们顶礼膜拜的“中师”,而是转向稍逊一等的“高中”,也许便会是另一番景象。
可是她却只能看着她那不成器的儿子,说着她永远无法理解的怨言。她当然会感到挫败了,从幼时的潜移默化到少时的有意引导,最后迎来的却是我对语文的厌恶。她自然要问了,为什么害怕作文?她以为,我这种比同龄人多翻过几本闲书的人,比同龄人多几个“歪心眼”的人,比同龄人有更多书生意气的人,会在学语文时更好过,会在写作文中更好过。我只能笑着解嘲,是啊,是我不够努力吧,要不然就是我把书念进狗肚子里了。挥手划过一千二百个方格,写得越多,心中却越茫然。我听说人们都在议论一种无上的神灵叫做创新,我不明白,在这作文的方寸间,它为何姗姗来迟?
我不明白,在寒假的二十多天,能兴味盎然地坚持写出八万字小说的我,却为什么这么讨厌写作文,特别是写这种有着固定套路的议论文。按照老师的说法,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是这样的:第一部分引论,提出问题;第二部分本论,分析问题;第三部分结论,解决问题,整体结构布局一般都是总分总的结构。议论文的写作是有套路可循的,掌握了这些套路,也就掌握了议论文作文的致胜法宝。具体列举议论文套路之一吧,让我们共同来欣赏一下当代新八股文的风采。有一种套路据说是这样的:第一个自然段,简洁概括材料内容,至少要压缩60%,说明你有语言概括能力。然后最好以设问结束本段,问题的答案也就是自己的中心论点。第二自然段亮出中心论点,独句成段。目的是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地看到你的中心论点。第三、四、五自然段分别确立三个分论点并摆事实讲道理进行论证,分论点和论点之间要有因果关系。这三个自然段也就是这三个分论点之间的关系可以是并列式,对照式,递进式等。第六段辨析中心论点关键词和类似的词语之间的区别,以显示自己论证的严密性。第七段联系实际,用简短的几十个字来进行论证。第八自然段,结合中心论点提出希望,发出号召,结束全文。
我想不明白,如果写作文就像套用数学公式那样,用这样那样的模式给它固定下来,我不知道这样写文还有多少乐趣可言?这样还有多少创新可言?这样写成的作文又有多少价值可言? 我不明白,作文为什么一定要结构分明,我却常常悦心于沈从文先生的“组织语言论”。那些现代文学史上的最美杂文,哪一篇的结构上是用这些固定模式写就的?至今想起丰子恺先生的杂文《渐》,仍觉回味无穷。这篇文字的结构看不出什么章法,然而我们却能跟随着先生那文学意味浓郁的语言的引导,饶有兴味地进入先生的思想世界,聆听他对于人生至理的思考,感受他的睿智和深刻,被他的观点所深深折服。
我想不明白,明明是人人皆知毫无争议的公理,诸如勤奋,合作,欣赏,创新等等等等,为什么还要我们翻来覆去地去论证它们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比如这次的作文,如果写成议论文,我们的论题一定得是论创新。创新的必要性还需要我们去论证吗?如果没有创新,我们人类也许还处于茹毛饮血的原始阶段停滞不前,创新的必要性恐怕没有人会有异议吧?这是我们用脚趾头思考就能明白的公理,这样的论题有多大论证的必要?为什么不出一些现实生活中有争议的问题来议一议?
我想不明白,作文的立意为什么会有高下之分?比如上一次要求针对野生动物园那位女子下车被老虎吃掉的事件进行议论,写作要求上,明明写着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我不明白为什么论述遵守规则的必要性的立意就是高的,论述人们危机感的缺失的立意就是低的。我不明白,既然是自选角度,那就说明不只一个角度,为什么学生千篇一律都去论证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才是正确的角度,难道学生就不能有自己的一点独特的看法吗?我们就是这样的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吗?我们不是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吗?对作文材料的理解就不能有所不同吗?
我不明白,作文为何要有字数的限制,而且从小到大,老师们都强调越长越好,考试时更是强调要写满篇幅。写短小精粹发人深省的文章不亦快哉?鲁迅的杂文像匕首,像投枪,短小精悍,简洁明快,直指敌人要害,如果按现在的作文要求写来,像懒婆娘的裹脚布,又臭又长,不知它的战斗性会不会大打折扣。
我为什么厌恶语文?
因为语文试题主要考察的只是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答题技巧(各类阅读题有答题技巧,作文有写作技巧),根本无视我们的主观感受,语文教学也根本无视对学生人文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有的语文试题根本就不让我们陈述自己的看法。比如这学期我们学习《林黛玉进贾府》,对《红楼梦》中人物形象的分析就要求必须按照一个标准答案去答,答题时我必须忘记自己曾读过《红楼梦》的事实,必须无视我对小说中人物的看法,然后机械地背默下来所谓的标准答案,否则等待我的将是扣分处理。我想起小学时的个别语文老师,连组词和造句也是让学生背标准答案,以防学生考试失误的。
我为什么害怕写作文?
我想起和我母亲最要好的一位阿姨,她也是一位语文教师,她曾经告诉我母亲,她的教研组长出了一个作文题目,要求全年级的语文老师以此题目为例,让学生三番五次反复
写这篇文章,一直写下去,直到把这篇文章打磨成次次写作文回回考试都能派上用场的“万金油”作文。我不知道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的确,这样考试时每一个学生的确都能写出一大片文字来了,但那还是文章吗?写文章的目的是什么?就是为了考试时得个不高不低的分数吗?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还会有创新精神吗?
你们是这样教我们学语文的,你们是这样教我们写作文的,你们是这样批改我们的语文试卷的,你们却大言不惭地要求我们议论创新的必要性。你们扼杀了我们的创新精神,你们却希冀长大后的我们,有一天创新精神能够神奇地满血复活,你们不奇葩吗?
门口有两家买馒头店,一家是手工制作,一家是机器加工生产。也许,我只是不愿意做一只馒头——
一只供人选择的千篇一律的馒头。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zuowen/xushi/10099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