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是指学习者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努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小编收集了爱学习的作文,欢迎阅读。
第一篇:爱学习
我是一个普通的男孩。我爱学习,也爱玩。妈妈说:“学习应该是一种乐趣。不爱学习只爱玩的孩子不是好孩子。”怎么能爱上学习呢?我有三点体会。
一是家长要对孩子学习有耐心。孩子在家做作业不会做,就要问家长。比如数学题,孩子不会,家长不要问孩子:“你为什么不会呢?”哪有人生下来就会数学呢?孩子不会,家长就要耐心的给孩子讲,一遍不会,再讲一遍,孩子总会明白的。二是要有好的学习习惯。做作业,是学生的一项重要任务。做作业要快。上学期,开家长会的时候,我听妈妈说,老师批评有的同学做作业慢,我知道,就有我。我回家做作业,一会告诉妈妈喝水,一会要上厕所,一会要吃东西,写个作业,挺长时间的。
这学期,妈妈告诉我,做作业要快,做完作业就能玩。记得有一天下午,放学回来我早早做完作业,就在玩电脑,妈妈下班回来了,赶紧问我:“作业做完了吗?”我说:“全都做完了。”妈妈马上说:“很好,那就玩吧。”我又高兴的玩起来。现在,因为我做作业快,老师还表扬过我呢。三是家长要让孩子自己去学习。语文很重要的就是写作文。很多同学都不愿意写作文。每当老师布置写作文,班级好多同学就会说:“啊,怎么又写作文啊!”我过去也不会写作文。记得,刚开始写作文的时候,我一个字都写不出来。妈妈和姥爷经常是逐字的念我写,写了几次,我更不会写了。弄的妈妈很犯愁。后来,我再写作文的时候,妈妈就让我自己写,自己愿意怎么写就怎么写。
然后,我怎么想的就怎么写。写完之后,妈妈很高兴,表扬我写的好。我就渐渐开始喜欢写作文了。现在,我的作文写的很好了,老师经常在班级表扬我。老师说:“学生必须是要学习的”。爱上学习,才能学习好。让我们爱上学习吧。同学们,我爱学习,你呢?
第二篇:爱学习
我讨厌学语文,因为学的都是成语。可经过一次成语课,让我慢慢爱上了语文。
语文课上,老师带来一只鼓和一朵小红花。我疑惑不解:教师带这些干什么?后来,我听了老师的话,才解开了心中的疑惑。原来老师是要我们做数字成语游戏。
第一轮比赛开始了。小红花随着鼓声经同学们的手依次传下去。一组的宁宁流利地讲小六个成语,二组的小慧和三组的小祥分别讲出了三四个成语,四组的小红也讲出了两个成语。
一阵急促的鼓声又响起,小红花传下来,突然鼓声停了,小红花落在了我桌上。我一愣,忙站起来说:“百发百中。”然后迅速坐下,把小红花往后转。这时我听见周围的同学说:“多说几个……”我这才恍然大悟,急忙站起来,刚从嘴里吐出一个字,五点鼓声已过了。嗨,多遗憾啊,平时说数字成语是我的强项,可今天都怪我太紧张了,我垂头丧气地坐了下来。游戏继续进行,其他三组的同学都吸取了我这次先误的教训,得到了理想的成绩。老师给前三名的组发奖品,并送给我们一句话“吃一堑,长一智。”
虽然我们这组因为我没得到奖品,但我觉得吃一堑,长一智这句话比奖品更有意义。
第三篇:爱学习
她长着炯炯有神的眼睛,长着两浓浓的柳眉,机灵的`耳朵,金光闪闪的头发,小巧笔直的鼻子,圆圆的脸,他最喜欢学习,他就是我们班的班长。
记得又一次,一个阳光明媚、万里晴空的中午,我狼吞虎咽的吃晚饭,就兴高采烈的跑到学校去做数学题,透过明亮的窗户,我看见班长在默默无闻的看一本作文书,可其他人在喧闹,我轻轻的推开门,一步步向她靠拢,他竟未发现,猛然,我的心砰砰的跳动着,瞧!她那刚毅的神情,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我不禁油然生出一股敬意,。我问:“班长,你的数学题做完了吗?”班长说:“做完了。”说完,又津津有味的看起书来。我听了,不由得吃了一惊,我又问:“三十道竖式计算你真的做完了。”班长听了,把她写的竖式题给我看了,原来真写完了,还工工整整,我看了,赶紧写了起来。
还有一次,老师说:“考数学卷子。”我一看,荷!真简单。我开始作了起来,笔在卷子上写来写去,像一只永不疲倦的白马在宽阔的大地上跑来跑去。过了一会儿,马马虎虎的做完了,我想:“我作的题肯定能对。”我就把卷子交了上去,我回到位子上,看见班长正在认认真真的检查,当时我就没在意。到了明天,老师把分数读了出来“蔡国丽98,蔡旭华89……。”我垂头丧气的拿着卷子,恨不得有个时光机,让时间倒流,要向班长那样然真对待每一件事。
每当下课的时候,同学们都争相恐后的来的操场玩,可班长却在读书,班长就像鲁迅一样,“节省时间,就等于延长一个人的生命。”我们要向班长学习,学会珍惜每一分,每一秒,让它发挥最大的作用,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
这就是我们班的班长,我们要向他她学习。
【爱学习的作文】相关文章:
1.写学习的作文
2.有关学习的作文
3.学习的感想作文
4.学习的英语作文
5.作文:学习的味道
6.学习的样子作文
7.学习的味道作文
8.学习的境界作文
9.学习的乐趣作文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zuowen/xuexi/20947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