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未眠》说课稿
一、教学目标
教材分析
《花未眠》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二单元第四篇课文,高一注重培养学生理解文章的能力,本单元设计的目的是通过阅读现当代散文,学会在总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的基础上,感受散文中的自我,品味散文的语言。学会整体把握文章思想内容,学会体会散文语言的美感。《花未眠》是本单元最后一篇课文,文章以未眠的海棠花很美写起,从三个方面阐述对美的理解:发现美,感悟美,体验美。从而得出三个结论:自然美是无限的,人感受美是有限的;美是邂逅所得,亲近所得;自然美与艺术美相互融合,相得益彰。由于本文是哲理散文,加上学生对艺术欣赏的能力尚待形成,因此内容理解较难。如何把握难理解的文章深入浅出地讲解好,使学生能较好的理解体会是教学设计的关键所在。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并结合本课特点,特确定以下目标:
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让学生建立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学会创造美的意识。
知识目标:理解本文主旨:关于美与审美的问题以及作者崇尚自然美的表述。
能力目标:体味作者以自身感受起笔,以小见大,深入浅出的写法;品味本文格调高雅,韵味深长的语言风格,逐步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主旨。
鉴赏本文的语言,深刻体会重要语句的内蕴。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思路,理解文中引用诸多例子的意图。
理解文中隽永含蓄的语句的含义。
二、课时安排及教法,学法
(一)教学时数:1课时
(二)说教法:诵读法,讨论法。
本文教学重点是理解主旨和鉴赏语言,因此教学中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是关键。运用前几篇课文所学的提要勾玄的方法,学会勾画圈点重要的句子,抓住关键句子理解主旨。采用重点段落重点阅读的方法进行,让学生能尽快地抓住关键,同时也采用问题激趣讨论法,使学生能自主地探讨问题。
(三)说学法:自学为主,自主合作探讨问题。
本课是自渎课文,学生以自学为主,课前让学生利用参考书,了解作者作品等相关知识和背景;另外,本课内容较难理解,特别是有些哲理性较强,隐含作者深切感受的语句,如:"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等,理解较困难,因此,课堂上要激发学生的探讨兴趣,让学生自由讨论,发表意见,自主合作地探讨问题。
三、教学设计程序
教学根据"感受――理解――应用"的阅读规律,从学生的感受入手,抓住主要内容,按照"归类"的思维路径,组织教学活动。整个程序分为四步进行,具体是:
(一)导入
同学们,当你半夜醒来,发现家里的夜来香或是昙花在静悄悄地开了时,你会有什么感觉
——惊异,高兴,喜出望外,没什么感觉……
看来同学们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无独有偶,57年前,一束未眠的海棠花激起了一位日本作家对美的无限感慨,这位作家就是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位文学大师,走进他的作品《花未眠》,去一同领悟他所创作的美的世界。(板书课题:花未眠-----川端康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现实生活入手,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并融入其中,能更好地体会作者感情。
(二)简介作者
关于作者川端康成,让学生借助课文注释①了解一下,知道他是日本的小说家,散文家,代表作三部曲是《雪国》,《千只鹤》,《古都》,他是继泰戈尔后第二个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东方作家。在文学领域中,他是美的追寻者,更是美的获得者和传播者。
本单元四篇散文,前三篇都是中国现当代作家,这篇课文作者是日本作家,学生可能知之甚少,适当介绍一下,扩生阅读面的同时利于课文的学习。
(三)整体感知课文
1、让学生用5分钟的时间自读课文,在阅读的过程中,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①说说这篇文章,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预想:难句多,不好懂,看不明白,不知道想表达什么……)
②如果让你从文中摘录一句你最欣赏的文句,你会摘录哪句,并说说理由。
2、学生谈初读印象。
无论对否,教师都给予肯定,重在引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设计此环节是为了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符合认知的规律。
(四)精读课文,理清思路,领悟内涵。完成这阶段的学习,主要方法是教师设疑,学生自学,诵读,讨论,共分8点进行:
1、跳读1,2段,引导学生把握几个问题:
(1)一开篇作者就说"我常常不可思议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问题"说明作者是个怎样的人(细腻敏感,善于思考)
(2)凌晨四点醒来的作者发现了什么(发现海棠花未眠)
(3)发现了海棠花未眠这件小事,我的反应又是怎样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
(大吃一惊因为"花在夜间是不眠的,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我才刚明白,而且凌晨四点看海棠花,觉得它更美"。)
板书:发现美―――海棠花未眠
2、指导学生研读3,4,5段,设疑讨论
由这件微不足道的事,作者思考到了什么或者说有什么新发现吗作者的实际感受是什么
让学生从文本找出关键语句,得出三个结论:
(1)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
(2)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它既不是与时代同步前进,也不是伴随年龄而增长的。(3)光凭头脑想象是困难的,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
感受美的能力: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
板书:感悟美
获得美的方法:邂逅,亲近,反复陶冶(发现花未眠,岚山的美)
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有的放矢,按图索骥,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变被动为主动。
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
研读6——11段,方法:讨论法,诵读法。
让学生找出这几段所举的例子,讨论作者举这些例子的意图是什么
归纳板书:
画中花女人的手勒达像宗达画狗茶碗,画艺术品(艺术美)
真的花各种手势女人肌肤我家小狗天空自然物(自然美)
从艺术美中可以领略到自然美
体验美自然美是艺术美的原型
自然美与艺术美彼此融合,相得益彰
通过重点语段赏析,抓住关键句概括段落大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难句解读
让学生提问,有哪些难理解的句子,先问问学生是怎样想的,再适时补充,学生没有问到的难句又是重要句子的,再另行提出讲解。(结合课后题二)
如:
(1)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2)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
(3)只要有点进步,那就是进一步接近死亡。
(4)一朵花也是好的。
(5)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黄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应,显得更美了。
难句的解读,是为了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主旨,也是培养其鉴赏能力的要求所在,由浅入深的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思维规律和读文规律。让学生先自己感悟,自行摸索,归纳,老师在此基础上
从中点拨,引导,加强,巩固,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4、归纳总结
结合板书,通过板书来梳理思路,归纳知识:
(1)文章抓住一个"美",分别从三个方面阐述:发现美(海棠花未眠);感悟美(感受美的能力,获得美的途径);体验美(自然美与艺术美的相互融合,相得益彰),从花未眠的这种自然现象出发,思考了关于审美的问题,也学到了许多哲理。
(2)学习本文我们要掌握几种写作手法:①以小见大;②首尾呼应;③深入浅出
课后总结,明确思路,加深理解。
5、拓展延伸
今天这堂课我们从川端康成的作品中学到了许多哲理。美是无处不在的,用作者的话说就是要"发现存在的美,感受已经发现的美,创造有所感受的美。"
那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曾邂逅了哪些美呢大家可以畅所欲言。
(让学生联系实际介绍自己所发现的生活中的美的例子,谈谈自己学习本文的感受。这一个环节主要学生可能一下子想不起来,教师也可以就校园里某些存在的美先谈一谈,学生就会有所启发的)
罗丹说得好啊,"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从今天起,让我们尽情拥抱生活,用心感受生活吧!
课外延伸拓展,激发学生思维想像发展的空间,联系现实生活,由文本到现实生活,深化培养学生建立起从现实生活中去发现美,感受美,学会创造美的意识。
6、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一,二题。
根据学习的记忆规律对所学知识做巩固,进而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以上各环节的设计,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了思维的规律,由分析到归纳,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训练的主线,培养他们独立读书的能力。
这篇说课稿是关于《花未眠》的教学设想,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对话阅读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以及教师的引导作用,是对钱梦龙先生的"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法"的合理应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花未眠》是一篇哲理散文,抓住散文形散神不散的文体特色,注重线索贯穿,由整体感知,辩体析题到质疑深思,归纳总结,最后拓展迁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教师的宏观指导作用,应该能收到预期较好的教学效果。
【《花未眠》说课稿】相关文章:
2.《花钟》说课稿
3.《金色花》说课稿
4.插花说课稿
5.《美丽花》说课稿
6.花钟的说课稿
7.《看菊花》说课稿
8.《七色花》说课稿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zuowen/xiatian/34245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