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氓》说课稿
高一语文《氓》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氓》是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关照女性命运”中的一篇文章,节选自《诗经》,是一首著名的弃妇诗。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婚姻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深刻地揭示了我国古代妇女在婚姻问题上的悲惨命运。我想借助这一文本让学生了解女性的处境和心声,通过对这首诗的诠释,完成对女性命运的初步关注。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对高中文言文教学要求是:“重视文言词语、文言句式的学习和文化传统的继承”依据此要求,我制定了三个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
2.能力目标 :
(1)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读懂诗歌的能力。
(2)背诵课文,培养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3、情感目标 :
感受古代灿烂的文化,思考古今爱情观的不同,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
(1)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
(2)分析把握诗歌当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领会比兴手法的艺术效果
三、说教法
1、运用诵读法,指导学生读出感情,在诵读中理解内容,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炼性。
2、运用问题法、讨论法
联系诗歌中人物的言行,抓住关键诗句,让学生讨论明确文中女主人公的形象及诗歌的比兴手法。
3.运用多媒体丰富课堂容量,加强直观性,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四.说学法
新课标不仅要求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会学。本课教学要继续提高学生的感受、分析判断能力,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与广度,让课文的学习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求未知领域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到在语文的诗歌学习中,应注重诵、读、记、析、探等具体的学习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约2分钟)
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有人在的地方就有人书写爱情。《上邪》中写道:“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 这是怎样感天动地的痴情的绝唱啊!但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有时痴情之人未必能真正得到痴情的回报。今天,我们就共同走进《诗经》中的《氓》,看看诗歌中痴情的女主人公都遭遇了什么。
(二) 预习内容的设计及反馈(约5分钟)
1.基于对文本的分析,我预设了如下的预习内容:
(1) 易读错和需要重点掌握的字音的落实,扫清诵读障碍
(2) 掌握《诗经》的地位、起止年代、文学传统、内容及表现手法
(3) 结合课下注释,掌握重点的实词及“之”、“其”、“以”的用法,理解全诗的内容。
(4) 理清文章的结构
2.通过批阅学生上交的预习学案,在预习反馈中需订正的问题是:
(1)字音
愆(qiān)期 自我徂(cú)尔 渐(jiān)车帷裳(cháng)
靡(mǐ)室劳矣
(2)言既遂矣/静言思之中的“言”都是助词,没有实义。
以尔车来的“以”是介词,用
总角之宴的“之”是助词,的
(3)课文结构 :
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
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
(三)课中改进(约28分钟)
针对学生预习中出现的问题,我在课中改进环节设计了三个问题。
1. 第三章和第四章女主人公在总结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概说自己的婚后生活前先用了“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等诗句,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
2. 这首诗写了一个女子从恋爱到结婚到婚变到最后被遗弃的故事。在这场重大的人生变故中,你能看出女主人公是个怎样的人?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3. 你认为“氓”是个什么样的人?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
设计第一个问题,是为了让学生能从文本中找出运用比兴手法的相关诗句,进而能深刻体会比兴手法能激发联想,增强意蕴,使形象更鲜明的作用。这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设计第二个问题,是为了让学生能分析把握诗歌中的抒情女主人公形象。这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让学生通过女主人公婚前婚后生活的强烈对比,及其面对生活中被抛弃这一重大的人生变故所表现出来的处变不惊,坚强面对的探究,挖掘出女主人公身上存在的“正能量”,更全面透彻的理解这一典型人物。
设计第三个问题是为了让学生正确认识女主人公的悲剧根源,真正对学生有所触动,明白女性经济独立,人格独立的重要意义。
怎样更好地解决这三个循序渐进的问题?我的做法是把课堂主体地位还给学生,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小组内合作探究。具体实施方案是:第一小组讨论比兴手法;第二小组探讨文本中还有其他地方采用比兴手法吗?联系以前学过的文章,举出其他比兴手法的例子。第三四小组讨论女主人公的形象特征,第五小组讨论氓的形象,第六小组讨论造成女主人公悲剧的根源。各小组中心发言人展示组内的讨论成果,教师对闪光点给予表扬鼓励,不足之处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完善。
1. 第三章和第四章女主人公在总结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概说自己的婚后生活前先用了“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等诗句,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桑未落:
①比喻女子的年轻貌美
②比喻恋爱及新婚的甜美
桑之落:
①比喻女子的年老色衰
②比喻男子的始乱终弃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借斑鸠贪食桑葚比喻女子沉溺于爱情
2.这首诗写了一个女子从恋爱到结婚到婚变到最后被遗弃的故事。在这场重大的人生变故中,你能看出女主人公是个怎样的人?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1)痴情——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不见复关,泣涕连连;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2)温柔体贴,迁就男子——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补充提示:迁就男子,子无良媒,男子易怒,都为后来的婚姻悲剧埋下伏笔。)
(3)朴实,纯真——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4)善于反思——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感情是女子生活的全部,却只是男子生活的调剂品,所以“寄言世间小儿女,莫将心事轻许人”。
(5)勤劳坚忍——三岁为妇,靡事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6)吃苦耐劳——女子吃了哪些苦?男子变心,兄弟不理解,家境贫寒,男子施暴。“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7)清醒的认识,断然的决绝,刚烈的性格。
3.你认为“氓”是个什么样的人?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
(1)男主人公“氓”可以说是男权社会时的一个代表性的人物。在求婚时,他对女主人公的感情或许是真挚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女主人公容颜的渐衰,他的爱情也随风而去,全然不念往日的恩爱,无情地遗弃了妻子,是一个对家庭不负责任的、始乱终弃的家伙。
(2)女主人公的悲剧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这是由社会特点决定的。
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都很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都维系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四)拓展:女主人公对这一悲剧有无责任?对我们有什么警示意义?
初恋时:过于主动、过于热情;
热恋时:过于投入、过于痴情,忘记自我、放弃自我;
钱钟书《管锥编》云:“盖以私许始,以被弃终。初不自重,卒被人轻..”
我相信于情于爱女子都是付出最多的,爱,是要用真心、赤诚。但是,千万不要迷失了自己。一旦你围绕着另一个人全心全意地画圆时也就意味着你重心的'失去。“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是一句箴言,一句所有女子都应铭记的箴言。
正如《简?爱》中说“你以为我贫穷、相貌平平就没有感情吗?我向你发誓,如果上帝赋予我财富和美貌,我会让你无法离开我,就像我现在无法离开你一样。虽然上帝没有这么做,可我们在精神上依然是平等的。”女子自尊才可以换来尊重!
(五)限时作业(约10分钟)
1.默写
①氓之蚩蚩, 。 ,来即我谋。
②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③总角之宴, 。 ,不思其反。
④淇水汤汤, 。女也不爽, 。士
也罔极,二三其德。
2.阅读鉴赏
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纯的歌曲
也不只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蔼、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
足下的土地。
《致橡树》热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可以说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
“橡树”的形象象征着刚硬的男性之美,而有着“红硕的花朵”的木棉显然体现着具有新的审美气质的女性人格,她脱弃了旧式女性纤柔、抚媚的秉性,而充溢着丰盈、刚健的生命气息,这正与诗人所歌咏的女性独立自重的人格理想互为表里。
板书设计:
恋爱--------------------婚变--------------决绝
(1、2章) ( 3、4、5章) ( 6章)
秋以为期 无与士耽 亦已焉哉
《氓》说课稿《氓》说课稿热情、幸福 怨恨、沉痛 清醒、刚烈
课后作业:
1.完成《非常学案》相关内容
2.背诵《氓》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zuowen/xiaomiao/34178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