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小学教学计划四篇
时间一晃而过,我们的教学工作又将续写新的篇章,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写教学计划吧。以使教学工作顺利有序的进行,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教学计划4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教学计划 篇1
一、指导思想
葫芦丝易学易懂,其音乐悠扬婉转,悦耳动听,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开发器乐训练,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让孩子们学习葫芦丝,不但能锻炼他们的意志,而且有助于开拓智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与能力,让孩子们产生美感享受,陶冶他们的情操。
二、学情分析
本学期所带兴趣班有14人,参加本班训练的学生都是二、三、四、五年级学生,全部都是新队员,而且二、三年级的学生年龄偏小,音乐素养整体低,需从最基本的吹奏气息、指法、音阶、音准及基础音乐知识抓起,又对乐器近乎空白,加上这种乐器对气息有严格的要求,学生也易产生厌倦情绪,操练起来困难较大。
三、学习内容
1、了解葫芦丝的起源、构造、音乐表现力等相关知识。
2、学习葫芦丝的演奏姿势、演奏状态、正确的手型控制及气息运用。
3、学习初步简单的演奏技巧单吐、打音、颤音、倚音、虚指颤音和活指练习以及初级的乐理知识等。
4、吹奏人们所熟悉和喜闻乐见的民歌、小调等乐曲。
四、学习目标
1、严格标准的掌握葫芦丝演奏的正确手型和良好的气息运用。
2、规范常用基本技巧(双吐、三吐、颤音、波音、叠音、打音、虚指颤音、滑音、震音)及练习曲等演奏技法。
3、认识和学习各种音符、音程、休止符、节奏与节奏型、节拍、小节线、双纵线、拍子、演奏记号、调号、音区与音域音乐的速度与力度(常用术语) 省略记号、装饰音等基本乐理知识。
4、能模唱简单的曲谱、演奏简单的旋律。
5、学习预选曲目:《粉刷匠》《小夜曲》《草原圆舞曲》《牧童谣》《摇呀摇》《玛丽有只小羊羔》《吹起芦笙跳起舞颂》等乐曲。
6、通过对葫芦丝、竖笛的学习来提高学员的整体艺术修养和心态、性格的调整。
五、教学计划
第四周
1、 葫芦丝简介
2、 图示
3、 按孔方法
4、 演奏姿势
5、 气息的运用
第五周
1、5音的练习。
2、乐理知识:音的长短、拍号、休止符
第六周
1、6音的练习
2、乐理知识:附点音符、小节线,演奏指南:气息的运用
第七、八周
1、7音的练习
2、节拍与节拍的规律
3、咕音的避免
第九、十周
1音的练习
2、乐理知识:力度记号
3、练习曲六个
第十一、十二周
1、2音的练习
2、练习曲四个
3、乐理知识:音的高低,演奏必读:按孔部位及手形
第十三、十四周
1、3音的练习
2、练习曲六个
第十五周:葫芦丝所学知识测试
第十六周:葫芦丝吹奏比赛
六、措施方法:
1、明确活动目的,以培养学生兴趣爱好为主,卓有成效地开展这一音乐活动。
2、解决曲目及吹奏基本功重难点,尽量利用分散减少难度的直观教学。
3、给学生提供舞台,提供各种形式,多鼓励学生,肯定学生的长处,让他们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定期进行汇报及相应的实践活动。
4、自身专业业务素质应不断提高,做到勤学苦练。
小学教学计划 篇2
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图形的变换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 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
3. 初步学会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
4. 让学生在上述活动中,欣赏图形变换所创造出的美,进一步感受对称、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材说明:
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初步认识了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简单的轴对称图形,也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或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在此基础上,本单元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和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发展空间观念。结合本单元的学习, 还安排了数学游戏“设计镶嵌图案”。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 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探索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
2. 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图形的旋转。
3. 通过大量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图形的对称和旋转
变换,增强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轴对称图形的判断
教学难点:
会利用轴对称的知识画对称图形
课时安排:4课时
第二单元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因数与倍数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 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3. 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
教材分析
通过四年多的数学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大量的整数知识(包括整数的认识、整数四则运算),本单元让学生在前面所学的整数知识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整数的性质。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获得一些有关整数的知识,另一方面,有助于发展他们的抽象思维。
1.精简概念,减轻学生记忆负担。
2.注意体现数学的抽象性。
教学重点:
理解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的含义。
教学难点:
从本质上理解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
课时安排:6课时
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
2.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m3、1dm3、1cm3以及1L、1ml的实际意义。
3.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教材分析:
1. 本单位的内容及地位和作用。
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初步认识了一些简单的立体图形,已经能够识别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本单元在此基础上系统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通过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另外,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也是学生形成体积的概念、掌握体积的计量单位和计算各种几何形体体积的基础。
2. 教材的变化:
(1)长方体、正方体的引出,直接从实物中抽象出相应的图形,不再从与平面图形的对比中引出。
(2)直观地、直接地给出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概念。
(3)突出了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来学习的。
教学重点:
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2、长方体表面积计算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3、学生感知物体的体积,初步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体积观念。
4、能正确熟练的应用公式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5、建立容积的观念,掌握容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1、建立长正方体的空间观念。
2、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 , 确定每个面的长、宽是多少。
3、帮助学生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大小的表象,能正确运用体积单位估算常用物体的体积。
4、能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5、:理解容积与体积的联系与区别。
课时安排:12课时
第四单元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教学目标
1.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一部分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能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3.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4.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5.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教材分析:
1. 本单元内容的结构及其地位作用。
本单元是学生系统学习分数的开始。内容包括: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真分数与假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最大公因数与约分,最小公倍数与通分以及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的学习中,已借助操作、直观,初步认识了分数(基本是真分数),知道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会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以及同分母分数的大小。还学习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在本学期,又学习了因数、倍数等概念,掌握了2、3、5的倍数的特征。这些,都是本单元学习的重要基础。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将引导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概括出分数的意义,比较完整地从分数的产生,从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方面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进而学习并理解与分数有关的基本概念,掌握必要的约分、通分以及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技能。
这些知识在后面系统学习分数四则运算及其应用时都要用到。因此,学好本单元的内容是顺利掌握分数四则运算并学会应用分数知识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的必要基础。
2. 部分内容作了适当的精简处理或编排调整。
(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原来安排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之后,现在挪后。
(2)分数大小比较,不单列一段,而是与通分结合在一起学习。
(3)删去了原来第2节中把整数或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的内容。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归纳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 .用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
课时安排:
这部分内容可以用20课时进行教学。
第五单元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出结果。
2.理解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分数加法仍然适用,并会运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分数加法的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简算能力。
3.体会分数加减运算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教材分析
1. 本单元的内容结构及其地位作用。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是数学运算的重要基础知识之一,能否熟练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评价学生是否拥有良好的计算能力,拥有良好的'数感的一项重要尺度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有: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以及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
这些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整、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在三年级上册学过的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2. 教学安排。
本单元内容分为三节,先学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理解相同单位的数相加减的算理,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学习搭好阶梯;再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引入转换的思想方法,即将异分母分数转换成同分母分数再计算,形成基本的分数加减运算能力;最后学习加减混合运算,学习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提高分数运算的合理性和灵活性。
教学重点:
运用法则正确进行同分分母数加减法的计算。
教学难点:
同分母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的掌握。
课时安排:7课时
第六单元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统计
教学目标
1.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条形、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教材安排:
1.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教学众数和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材在编排本单元内容时,注意通过与先前统计知识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如,众数的含义就是通过与平均数的对比来认识的,复式折线统计图也是由单式折线统计图引出的。这样既有助于加深对前面所学统计知识的理解,也便于对新知识的领悟。
2. 提供丰富的生活素材,凸现统计的意义和价值。
本单元所选素材涉及到体育、气象、消费等方面,不仅扩大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范围,加强了与生活的联系,同时体会到统计知识的作用,明确学习目的。
教学重点:
众数的含义和其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教学难点:
三种统计量的区别和联系。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七单元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数学广角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2.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发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重视小组合作与交流。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教科书在素材的选取上非常注重现实性,如钙片、矿泉水、松果、饼干、糖果、白糖等物品,都是学生身边常见的,既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了便利。
教科书的两个例题在编排上都呈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情景,要求学生通过小组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活动过程中逐步养成合作、交流的习惯。
2.注意体现思维过程和分析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科书在编排结构上注重体现数学知识的逻辑顺序,强调数学思维的一般过程,着力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如例1安排了从5个物品中找次品,仅要求学生说出找次品的方法,不需要进行规律总结,从而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例2则安排了9个待测物品,并要求学生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从而让学生经历由多样化过渡到优化的思维过程。
此外,教科书在分析方法的编排上还很重视“数学化”,即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分析模式。先让学生探讨待测物品数量为5个、9个时怎样找次品,并罗列出各种解决方案;然后从这些方案中寻找规律,总结、提炼出一般方法和优化策略;最后,再利用归纳出的方法去解决待测物品数更多时的问题,同时也从可验证归纳出的方法是否正确。这里之所以需要验证,是因为本单元提供的归纳方法在本质上是一种不完全归纳法,对数量更大时的情形是否适用,还需要通过试验来检验。
教学重点:
经历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的思维过程,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最优策略。
教学难点:
脱离实物,借助纸笔帮助分析“找次品”的问题。
课时安排:2课时
第八单元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总复习
教学目标:
通过总复习,把本学期所学习的知识进行系统、全面地整理与复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概念、计算法则、规律性知识,使学生的数概念、空间观念、统计观念进一步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应用意识也得到增强,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复习包括本册教材的主要内容,共分为五部分:因数与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空间与图形、统计。第七单元“数学广角”旨在通过“找次品”渗透优化思想,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这部分内容不作具体要求,因此本单元没有单独安排复习内容。
复习重点:
1.理解因数和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2.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正确进行计算。
3.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求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
4.会填统计表和求平均数。
课时安排:2课时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zuowen/xialingying/34809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