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柳树的作文1
大自然中的树木多种多样,千姿百态,形成了美妙的绿色世界。在众多树木之中,我特别喜欢柳树。
我喜欢柳树艰苦朴素的坚强性格。您看:无论在山清水秀,土壤肥沃的江南,它的身影随处可见,钱塘江畔的柳树下,美丽的神话《柳毅传书》佳话留芳;还是在山东梁山泊里,一百零八位好汉中的鲁智深“倒拔杨柳”名扬天下;哪怕是在冰天雪地,飞沙走石,滴水贵如油的新疆大戈壁滩上,清末民族英雄左宗棠为维护国家统一,在抬棺入疆平叛的路上沿途中,也不忘种下柳树,被称为“左公柳”。这些杨柳尽管饱经沧桑,可还是顽强地生长着。
我喜欢柳树朴实无华的高尚品格。它虽然没有松树般的伟岸挺拔,也不像白杨树那样正直不阿,更没有榕树华贵般的遮阴避日。但柳树在主干二、三米处就开始分枝,它的许许多多的须根深深地扎在泥土里,伸向四面八方,紧紧地拥抱大地,既为主干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又保持了水土不会流失。
我喜欢柳树娇柔精巧的美好气质。它那小巧玲珑的体态如同豆蔻年华的少女阿娜多姿;光滑柔软的枝条状若丝条,下垂在微风中翩翩起舞,尤如姑娘的满头青丝;其叶片狭长但宽窄相宜,形如少女细长的眉毛,十分美妙。女子的性格也类似与柳条儿,飘逸、多情、细腻、坚韧。
女子与柳条儿最是相似,她们有着弯弯的柳叶眉,还有堪堪一握的杨柳细腰,走起路来犹如风吹杨柳,如果说春天最能展现柳条儿俏丽的话,那么,连绵的春雨更能衬托女子的多情与妩媚。朦朦细雨中,飘飞柳枝下,佳人持纸伞,古色古香。柳条儿虽然纤细、柔弱,却不易折断,这种韧性极为可贵。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湿润的气候依依俏柳,也只有小桥流水之畔,柳条儿才能彰显俏丽,绘就一幅山水长卷。
关于柳树的作文2
我喜欢月季,因为它美丽芳香;我喜欢荷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我喜欢梅花,因为它凌寒独秀;但我更喜欢柳树,尽管它看起来弱不禁风。
早春二月,冰雪刚刚融化,柳树已经长出了嫩芽儿。那翠绿的叶子一块块打磨的很薄的碧玉、又好似一只只小巧灵珑的玉蝴蝶,令人眼前一亮,生动极了,那千万条柔嫩的枝条,在天空中、在雨雾中轻盈极了,优美极了,远远望去,好像一团团淡绿色的去烟,给人带来美的享受,无限遐想。让人不由得想起“碧绿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柳树装点了春天,装点了我们的生活。让我们感到无限的快乐。
柳树不仅给我们带来美的感受,而且浑身都是宝。柳树木质轻,干燥后不变形,可以做家具;柳条可以编篮子;柳枝可以当柴烧,柳树的根深深的扎到泥土里,可以防止水土流失;夏天,柳树巨大的树冠可以供人乘凉、休息,柳树的各个部分;柳叶、柳皮、柳根可发除疲明目、消热。柳树把自已的全部献给了人类。
有一句古话说的好:“有心栽花花不成,无心插柳柳成阴。”柳树适应能力非常强,无论是天南还是地北,无论是肥沃还是贫瘠;无论是干燥还是水灾,无论是天寒地冻还是骄阳似火,它什么都不怕,它从不挑剔,从不需要人们的修枝剪叶,它顽强地成长着,需要的很少很少。
柳树青枝绿叶,美化环境。它浑身都是宝,默默奉献,环境恶劣;柳树的一生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是接取,也不是在于索取;柳树不退缩,让自已的身性变的有意义。
生活中有许多像柳树这样的人,坚持无偿献血的郭明义用自已演出挣的钱,资助183名贫困儿童返回校园,身残志坚自学成才的张海迪。我也要做一棵柳树,不向困难低头,让自已活的更有意义。
关于柳树的作文3
柳,它婀娜多姿,柳,它风情万种,柳,它坚强不屈……诗人贺知章在《咏柳》中写到:碧玉妆村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柳,平平常常。在公园、在街道、在学校……它无处不在。
春日,柳树脱去冬装,迎来了一片新绿。纤细的枝条上,长出了嫩绿的芽,嫩芽约有一厘米左右,像一只毛毛虫,在树枝上爬来爬去。渐渐的,嫩芽长成了绿叶。细雨如丝,一棵棵柳树贪婪的吮吸着春天的甘霖,它们伸展着三季常绿的枝条,一片片狭长的叶子在雨雾中欢笑着。
夏日,恶毒的太阳光照耀着大地,让人汗流浃背,尤其是正中午,那时的太阳光是最毒的人们吃完饭就潜睡觉,只有屋外的柳树依然挺立。烈日当空,柳树挺直了身板,它的绿叶在阳光的照射下,好像涂了层蜡,十分光滑。旁边的一些花草,原本还是花团锦簇、竞相开放,被阳光一照立即失去了原先的生机,花瓣也无精打采。午后,人们坐在柳树下,吃着新鲜的水果,唠着家常,享受着柳树怀抱的温暖。走在公园的湖边,那丰姿绰约的柳树亭亭玉立,纤细的嫩叶泛着点点绿光,远远望去,就好像一树的绿宝石。
熬过了夏日的骄阳似火,就到了秋高气爽的时候。柳叶呈黄色,一阵微风吹来,枝条摇曳,柳叶如一个个天真、可爱的小精灵,飘飘悠悠、漫天飞舞。触摸柳树的枝干,那粗糙的树皮让我想到了爷爷那双长满老茧的手奶奶那满脸的皱纹……树皮上还有一些小黑洞,这就是臭虫子干的“好事”。它们的所作所为为柳树带来了极大的伤害。尽管是这样,来年的春天,它还是会茁壮成长……
我爱柳树!爱它的全部!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zuowen/shumu/13134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