骄阳似火的八月,我和妈妈一起去了南京市民俗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甘熙宅第,民间俗称“九十九间半”。
一进大门,我们先步入了“友恭堂”,它是甘氏家族中长辈们接待宾客、议事、举行婚丧、节庆、祭祀等重大活动的场所。紧接着我们进入了临展厅,那里展示了南京民俗陈列,最有趣的是立夏称重、抓周等,还有婚嫁习俗。随后,我们又进入了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的旧居……其中我最喜欢的可数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画葫芦。
刚进门就看到一大堆葫芦,它们的样子各不相同,大的比我的脸还大,小的比一张一寸照片还要小得多。瞧!那儿有祥云图案的,有脸谱图案的,还有“大白”图案的……这些图案的颜色也很好看呀!有蓝色、白色、金色……色彩斑斓,深深地吸引了我的眼球。我在一旁仔细地看着金陵葫芦张——张苗老爷爷的画法,张爷爷给我细细地介绍道:“彩绘葫芦一般由打皮、打磨、绘画、着色、彩绘、着漆等步骤而成。晾干后的成熟葫芦在再用水浸泡半个小时,用刀子刮掉表皮,方便上色。之后用细砂纸打磨葫芦表面,铅笔打草稿。绘制前要给葫芦上一个底色,选用不易脱落的丙烯颜料为好。因为葫芦比较难上色,颜料可以调的稍微粘稠一些,然后上三到四遍底色,以保证色彩饱满厚实。等底色干透后才能画花纹。画祥云线条时,最少要画两道,第一道要快,第二道要和第一道贴紧,又不能压到它。如果是白底的葫芦,画五彩祥云更加漂亮。”
张苗爷爷说:“好的东西不会消失,有它内在的生命力。”他目前的展示就是为了让更多人看到彩绘葫芦的制作过程,他希望葫芦文化能一代又一代的传下去。
我在那儿精挑细选,最终选了一只最大的“宝葫芦”,葫芦里还可以放水,那是我最喜欢的了。
之后,我们又陆陆续续地观看了“秦淮灯彩”、“抖空竹”、“剪绒花”制作的过程,各种艺术品真是巧夺天工、栩栩如生,这趟文化之旅真是让我受益匪浅啊!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zuowen/shujia/5325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