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一、课前复习
复习本课重点实词、虚词。抽背课文。
二、新课导入
接下来,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三、合作探究
(一)精读课文,内容探究
1.作者是怎样写自己的求学经历的?
2.作者为什么要写同舍生的衣饰华丽的情节?面对生活比自己好的同舍生,“余”抱什么态度?
3.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的原因是什么?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或体会。
4.作者为什么能克服种种困难,而“卒获有所闻”?
5.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几个条件。(各用四个字概括)
6.本文作者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并不讲大道理,却直接以自身经历相告,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7.作者写作这篇赠序的目的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8.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请找出来并说说有何作用。
(二)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1.品味“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中的动词。
点拨:“趋、从、执、叩问”这些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作者强烈的求知欲望。
2.品味“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点拨:运用动作和神态描写,表现了作者对老师的尊敬和对知识的渴求。
(三)熟读课文,主旨探究
通过对比,作者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点拨:作者说明了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效果没有决定性的影响。成功的重要因素是求学者的态度:要“勤且艰”,要勤奋,要能吃苦,要有恒心。
(四)赏读课文,鉴赏评价
1.宋濂用自己的.求学经历,告诉了马生什么道理?时代不同了,宋濂的求学精神,我们还有哪些值得借鉴?
点拨:在这篇文章里,宋濂以他的亲身实践和体会告诉马生:学习必须勤奋刻苦。学习的内容和目的在今天已有很大的差别,但他所讲的道理对我们仍然具有启发和教育意义。作者那种不怕艰苦、勤奋好学、安贫乐道、不慕富贵的精神,他对马生的热情关怀和谆谆教导的态度,以及他的诚实守信、尊师重教都是值得肯定的。
2.以“学习中的苦和乐”为话题,运用对比的方法,谈谈你的理解。
点拨:现在的中学生,“读书苦”几乎成了他们的口头禅。深谙了宋濂之苦与累后,我认为我们所谓的苦,简直是微不足道的。宋濂借书,抄书,而我们的书应有尽有,却不曾用心读过;宋濂百里之外求师,行深山巨谷中,还常“遇其叱咄”,而我们坐在明亮温暖的教室里,却不一定“有所闻”;宋濂受冻馁之苦,而我们却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还用心不专。这么优越的条件,却不知珍惜,又何苦之有?
(五)课外拓展,对比延伸
《送东阳马生序》与下文所谈的都是为学之道,这两篇文章所说的道理,其共同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有哪些?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
(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思路分析:共同之处:要勤勉好学,做学问要与人研讨交流(有能在一起研讨交流的志同道合者)。
不同之处:《送东阳马生序》从为学之难的角度说勤勉,也谈了尊师之道;短文谈“为学”不进则退的道理,讲为学要认真钻研,独立思考,要出门学习(或开阔眼界)。
四、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并将自己的经历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这种认识对于我们今天过饭追求物质比拼,“择校热”“炫富”等不良社会风气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五、练习设计
说说你对“以中有足乐者,布置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的理解,并就此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
六、板书设计
作者:幼时 求学难 得书难、求教难、奔走苦、从师艰
太学生:
【《送东阳马生序》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zuowen/shui/34349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