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源于1902年创建的三江师范学堂;历经国立中央大学、南京大学等发展时期,1952年由原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江南大学的有关系科组建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食品工业系;1958年该系整建制东迁无锡,建立无锡轻工业学院;1995年更名为无锡轻工大学;2001年1月,经教育部批准,无锡轻工大学、江南学院、无锡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江南大学;2003年,东华大学无锡校区并入江南大学。
江南大学办学涵盖理、工、农、医、文、法、经济、管理、教育、艺术等学科门类10大学科门类,在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学校的食品工程、轻工技术、设计学以及纺织工程分列全国第1、第2、第4、5位。截至2015年6月,学校占地面积3200亩,建筑面积107万平方米;有专任教师1777人(含研究生导师886人),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9907人、博硕士研究生7374人、留学生803人;有6个博士后流动站, 5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拥有1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5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
历史沿革
学校前身
江南大学由无锡轻工大学(江南大学主体)、江南学院(沿袭原荣氏私立江南大学校祚)、无锡教育学院三校于2001年合并组建而成。
原无锡轻工大学
无锡轻工大学前身是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食品工业系。其办学历史可追溯到十九世纪初叶(1902年)的三江、两江师范学堂,与现今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江苏大学等八所高校是同宗同源。
1952年由原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私立江南大学的有关系科组建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食品工业系。
1958年8月18日,江苏省人民委员会决定:将南京工学院食品工业系东迁至无锡市(社桥)原华东艺专旧址,命名无锡食品工业学院,后改称无锡轻工业学院。
1958年11月17日建院,是我国最早的一所轻工业学院。
1962年9月无锡纺织工学院并入无锡轻工业学院,成立纺织工程系。
1966年下半年院本部迁至青山湾,原社桥校区为分部。
1993年5月,中国轻工总会、江苏省人民政府和江苏省教育委员会、江苏省纺织工业厅同意无锡轻工业学院与无锡轻工业学院纺织分院联合办学,并统一使用无锡轻工业学院校名,纺织分院归属无锡轻工业学院管理,纺织分院所在地成为无锡轻工业学院西山校区。
1995年3月9日,中国轻工总会转发国家教委“关于同意无锡轻工业学院更名为无锡轻工大学的通知”,由赵朴初为无锡轻工大学题写校名。
1995年11月23日,无锡轻工业学院举行中国轻工总会与江苏省人民政府、无锡市人民政府共建无锡轻工大学暨无锡轻工大学揭牌庆典。
1995年10月,无锡市纺织职工大学、无锡纺织工业学校和无锡纺织职工专业学校并入无锡轻工大学。
1998年无锡轻工大学由隶属中国轻工总会划转直属教育部,合并前已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全国重点大学。
原江南学院
江南学院是一所多学科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江南学院沿袭私立江南大学校祚,历史可以追溯到1947年,我国著名的民族实业家荣德生先生1947年10月在无锡创办的私立江南大学。
1947年,荣德生创办私立江南大学。7月,私立江南大学筹备处成立,决议设立文、农、理工三学院。8月,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私立江南大学董事会立案,借无锡北塘申茂新办事处为办公地址。8月12日,校董事会由国民政府教育部准予立案,吴稚晖任董事长,戴季陶、荣德生为副董事长。8月14日,聘钱穆为教授兼文学院院长,韩雁门为教授兼农学院院长。8月23日,聘唐君毅为教授兼教务长。9月10日,召开第一届董事会议,决议推选章渊若为私立江南大学校长。
1952年院系调整时,原私立江南大学所属系科并入南京、上海、苏州、扬州等地高校。私立江南大学各系撤并,取消建制。
1980年10月,无锡市人民政府决定建立无锡大学筹建委员会,当年招生522名。
1985年7月1日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将当时专科层次的无锡大学更名为江南大学。原国家副主席荣毅仁任学校名誉董事长,著名经济学家薛暮桥任学校名誉校长。
1996年4月,经国家教委批准,江南大学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并更名为江南学院。
原无锡教育学院
无锡教育学院创办于1955年9月,最初名为无锡市中学教师业余进修学校。
1961年3月,经江苏省教育厅批准,改名无锡市教师进修学院。
1981年4月,由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正式认定无锡市教师进修学院为师范专科学校性质,享有与师范专科学校同等待遇。
1983年7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报教育部备案,更名为无锡教育学院。[10]
合并以后
2001年1月,经教育部批准,无锡轻工大学、江南学院、无锡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江南大学。[1]
2003年8月1日,经教育部批准,原东华大学无锡校区整体并入江南大学。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校徽-东北大学
3.公安大学校徽
4.哈佛大学的校徽
5.东北师范大学校徽
6.中国政法大学校徽
7.贵州大学校徽
8.华东理工大学校徽
9.北京师范大学校徽
10.安徽大学校徽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zuowen/shouhuo/35333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