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圣诞节的作文400字三篇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作文根据写作时限的不同可以分为限时作文和非限时作文。你所见过的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圣诞节的作文400字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圣诞节的作文400字 篇1
在传统的圣诞餐桌上,烤火鸡是不可缺少的菜式。在一些亚洲国家,或许每年只有圣诞节这一天才吃火鸡,以庆祝佳节;但在欧美,尤其是美洲大陆,火鸡却是很普通的一种肉食,而且在感恩节和圣诞节这两个大日子,火鸡更是传统的食品。
火鸡是美洲特产,在欧洲人到美洲之前,已经被印地安人驯化。火鸡的名字在英文中叫“土耳其”。因为欧洲人觉得它的样子像土耳其的服装:身黑头红。欧洲人很喜欢吃烤鹅。在移民到美洲之后,还没有养好鹅就有了吃鹅的要求,于是就吃火鸡,竟然发现火鸡比鹅好吃。而且北美洲有很多火鸡。于是烤火鸡成了美国人的.大菜,重要节日中必不可少。这种风俗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据说在一六二零年的圣诞节,大批来自英国的移民抵达美洲大陆的朴里茅斯山。当时,那儿物产贫乏,只有遍布山野的火鸡,于是他们便捉火鸡,作为过节的主菜。因此圣诞大餐里,除了火腿、甘薯、蔬菜、葡萄干布丁、水果饼、鸡尾酒之外,当然少不了火鸡这位“仁兄”了!
火鸡的最传统做法非常简单,您只需要用盐和花椒末将火鸡里外充分涂抹,然后在烘炉中烘烤3小时左右即可。吃火鸡的历史已经有近四百年了。这个象征丰收团圆的感恩大餐“Christmas Dinner”和“Thanks giving Dinner”中的“Dinner”原本并非指晚餐。而应该在中午吃。由于感恩节是每年11月第四周的星期四。已经非常接近圣诞节这个一年中的大节日。而圣诞节正是感恩耶稣降临的日子。因此,象征感恩的火鸡大餐便延伸到了圣诞节。
圣诞节的作文400字 篇2
在xx国的圣诞平安夜,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饥寒交迫中昏昏欲睡,从遥远的天空飞来一辆鹿车。鹿车上坐着给小朋友送新年礼物的圣诞老人。
圣诞老人下车后,抱起小女孩放进温暖的鹿车里,对小女孩说:“好孩子,我带你到一个没有寒冷,没有饥饿的地方去。”
圣诞老人架起鹿车,风驰电掣,不一会儿就到了一个美丽的国家。
在一所社会福利院里,福利院的阿姨们,热情的接待了小女孩。阿姨们带小女孩去沐浴,给她换上了漂亮的新衣服,又送来了可口的美食和餐点,安排她住进了温暖而又舒适的小房间。
小女孩看到这一切,以为自己来到了梦境中的天国。可又因为语言不通,急得用手直比划。这时候,精通外语的福利院院长来了,她微笑着告诉小女孩:“这里不是天国,是古老的东方文明发祥地,被称为之邦的中国。到了这里,你不但可以享受到最好的教育,而且不用担心被人欺负、挨饿受冻了。”
第二天一早,消息灵通的媒体记者和社会热心人士,纷至沓来。记者们围着院长问长问短;社会热心人士有的送来了钱物,有的送来了各种礼品。一些外国语学校还纷纷派人来接洽,表示要免费接收小女孩去上学。中国移动公司也派人送来一部新款手机,对小女孩说:“这是一部我们新近研发的超时空连线3G手机,今天是圣诞新年,你一定非常想念你的奶奶,它可以帮助你和你的奶奶通话。”
小女孩接过手机,高兴得向奶奶诉说了在这里遇到的一切……
圣诞节的作文400字 篇3
今天,学校组织了圣诞节活动,这次圣诞节活动比较特殊,每个班选一个国家在班级进行展示,我们班选的是蒙古国,我被分在第八组,我的任务是当小组游戏节目主持人。
下午,伴随着上课音乐铃声的响起,我们开始了活动。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七组表演的一个蒙古民间传说,关于一个摔跤手的故事。从前有一位母亲,她生了个儿子,儿子非常勇敢,十分喜爱摔跤。等到儿子长大后,可以轻而易举的将别人打败,连续三次获得了比赛冠军。国王让他参加炎国举行的摔跤比赛,如果得不到冠军就会被砍头,他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母亲,母亲知道后大哭了一场,并祝福他一定要努力争取。他来到炎国后比赛开始了,结果520个将士都被他打败了,国王想方设法还是想置他于死地,可计划都失败了。最后,他被机枪打死了,他却永远记在了人们的心中,成为了一名英雄。
最后一个表演的是我们小组,我们组是用PPT介绍蒙古的风俗习惯。耿敏纳先给大家落落大方的鞠了一躬,津津有味的讲了起来:“我们第八小组为大家介绍的是蒙古国的……”。最后是小组准备的游戏时间了,由我来当游戏节目主持人,为大家介绍游戏规则,上台后我心里像揣了一只小兔子怦怦乱跳:“大家好,看完了这么多蒙古国习俗,我们来放松一下玩一个小游戏吧,这个游戏是抢板凳……”。同学们非常勇跃的参加了这个游戏,我们小组还为每一个参与同学发了一个小糖果,在欢笑声中结束了小游戏。
愉快的圣诞节活动结束了,这次活动不仅提高了我们的团结合作能力,还让我们增长了很多见识,真是一次有意义的活动啊!
【【精品】圣诞节的作文400字三篇】相关文章: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zuowen/shengdanjie/38482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