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直都被称作语文教学的指挥棒,同时又体现了选拔功能,具有很强的严肃性,高考作文应引导学生关注自身的生存状态。高考作文分值在试卷中占了很大的比重,这几年都占到60分,考生的作文成绩直接影响整个语文成绩。每年考前,语文教师都要组织学生进行大容量的训练,一些以中学生为阅读对象的报刊也长篇累牍地介绍高考作文动态以及考题预测,我非常理解老师们的良苦用心,值得欣慰的是,我们的学生也认老师这个帐,领老师的情。师生为作文可谓煞费了苦心,至于效果怎样,当然是考过了看成绩。
面对着这样一个作文环境,从长远看真的有点让人无所适从。笔者不禁要问,在这样的作文环境下写出的作文有几篇是经过学生自己的心灵的,没有经过学生心灵的作文能体现出教育的真正价值来吗?也许有人会说,作文又不是什么严肃的论文或是性情写作,非要从心灵走过不可。
我以为,学生作文的意义并不仅仅局限于评出个高下优劣,更要在引导学生在端正作文态度上下一番工夫。按照人的认知规律,以及个体作文能力的差异性,仅凭一道话题作文评判一个人的写作能力,未必科学,合理。特别是,我们评判作文的标准仍没有完全抛弃知识教育的模式。许多人也知道,作文是综合能力的体现,也是检测考生如何对待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当然包括他们自己的生存环境。
然而,在我们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又有多少学生在作文中能真诚的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大家宁愿去胡编一些不着边际的所谓“故事”,也不愿静下心来想想自己,看看自己周围的一切。在我们学生的作文中已很难看到他们自己的影子,这是相当不正常的。作文中学生位置的“缺席”可以这么说,这直接影响到教育职能有没有真正落实,教育的功能有没有真正体现。
造成学生在作文中回避自己的生活,漠视自己的生存状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不容小看,我们这些老师有没有给学生提供一个适合表达自己的现实语境。具体表现在我们给学生提供的那些“作文题”有多少贴切学生生活实际。尽管,我们现在为学生设计了一套相对较为合理的“话题作文”,而且也提倡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事实上,在这种形式的背后仍潜藏着不公平。地区间教育不均衡发展加上个体差异决定了学生之间在认识上必然存在着差异。就一个省而言,这种情况仍很典型,高考作文应引导学生关注自身的生存状态。全省几十万考生同做一道作文题,评分标准也只有一个,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城市与农村的差距在学生的考分中也有所体现。而且,这种差距在作文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显然,让一部分欠发达地区的学生承担这种不应该的牺牲肯定是不合理的。
再好的“作文题”都有它的极致,关键在于人的认知能力,而人的认知能力根本在后天的培养。作文审题的标准即作文的话语权一般都掌握在城市人的手中,教育欠发达地区的学生要想达到高品质的语境,确是一件难以企及的奢望,往往也只是一部分人才能达到。现实语境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也是很容易被人忽略了的。
笔者在教学中,常常碰到这样的问题。当我在作文课上范读外地学生写的优秀作文的时候,学生会陷入到一片迷茫之中。学生在课后问我,“我们怎么没有生活,”学生确实问在点子上了,他们的生活是俗了不能再俗的生活,想在这样的生活中写出精彩的人生来,不要说这些学生,就连我们这些老师都感到为难,这决不是夸大其辞。也许,有人会把板子打在高考制度上,这是不客观的。作文之所以采用这样的命题形式,,有为了批阅方便这样的主观成分。
作文中,学生角色的缺席也暴露出学生对自己缺乏自信。舍近求远,舍本逐末的去找素材,甚至不惜一切的去编故事。假如学生对自己的生活感兴趣,有自己的思考,可能对作文的态度会是另一番情形。更不至于我们这些学生养着社会上一批以编作文,卖作文为生的人。而这份自信在更大程度上是建立在优质教育资源基础上的。某种意义上说,作文的比拼是素质教育比拼的具体形态,而这种竟争又具有极大的隐蔽性。也极易被人所忽略。特别是学校的决策者。
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作文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没有素质教育,没有相对的教育均衡,没有高品质的话语环境,谈作文竞争无异于鸡蛋与石头碰。笔者首肯考了5年的话题作文,要知道,这种作文题型的出台凝聚了多少人的智慧和思想啊!作文怎么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作文争议的声音越来越少。真理越辨越明,这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道理。
当然,抛开客观现实谈现实本身就是不现实,如何使高考作文更公正,更客观?这需要国家,乃至关心教育的有识之士共同努力,不断提高作文研究水平,开展作文批评研究,营造一个良好的批评环境,一方面促进作文形式的创新,另一方面引领学生从生活中学会发现美,感知美,表达美。用曹文轩先生的话说,“美比思想更重要”。这样,作文这种秉承着历史传统的优秀文化样式一定会散发出时代的光辉。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zuowen/shengcun/8216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