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走进民俗博物馆优秀作文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开展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语言形式的转化。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走进民俗博物馆优秀作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走进民俗博物馆优秀作文1
做完了周日的作业,妈妈要带我去洗澡。我心里惬意极了!
虽然从我家到澡堂大约需要二十分钟的路程,但我并不觉得远。一路上,我和妈妈开心得说说笑笑,欣赏着变化多端的风景,不知不觉就到了那里。
澡堂里的人不是很多,但异常闷热。我在淋浴里冲了一会儿,玩够了水,感觉累了,就蹲在地上。水不停地敲击着我的脊背,发出滴滴答答的声音,像一种背景音乐,又像一首催眠曲,我不禁想昏昏欲睡了。
突然,耳边传来一位老奶奶温和的声音:“小姑娘,帮我搓搓背吧!”
这突如其来的求助,立刻赶走了我的睡意,我不禁抬起头,映入我眼帘的是老奶奶那慈祥的面容,恳切的眼神。我仔细地打量着她,只见她坐在一个黄色的塑料凳上,弓着背,稀疏的花白的头发贴在头上,十分疲惫的样子。她眼巴巴地看着我,嘴角挂着和善的微笑。
我不禁想起了爸妈和老师的教导,要孝敬老人,帮助有困难的人。于是,我把老奶奶的澡巾戴在手上,使出了吃奶的劲,搓呀搓呀,老奶奶夸奖我搓得真舒服。周围的人都扭头看着我,还以为我是老奶奶的亲孙女呢。我抬头时,不小心碰到了妈妈的眼光,她用含笑的眼睛看着我,并向我竖起了大拇指。我搓得更起劲了,在我的努力下,老奶奶脊背的每一个地方都让我一点不落地搓净了。
我的睡意全无了,心中有一种美好的感觉在荡漾,在澡堂里,在回家的路上,我想,这就是助人的快乐。我们常说:帮助他人,快乐自己。今天我感受到了。
走进民俗博物馆优秀作文2
周六早晨,雨过天晴,清新的空气弥漫在大地,春的气息扑面而来,根据宝鸡日报小记者团的活动安排,我和妈妈来到了宝鸡民俗博物馆,很远就看到了老师和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已经在等候我们。经过分组,我们就开始了宝鸡民俗博物馆的参观之旅。
走进博物馆,我就看到墙壁上的雕刻和绘画,一股浓郁的宝鸡风情尽显眼前,顺着楼梯下去,眼前豁然开朗,里面有许多代表宝鸡农耕文化的物品,接着我看到一群人,站在那里一动不动,好像被施了魔法似得。通过了解我才知道,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是彩绘出来的,我们宝鸡人真了不起。我们继续参观“西府人生”部分的“人之初”、“婚嫁娶”、“福禄寿”三厅,参观到了“婚嫁娶”,一进去就看到了一台花轿和一个骑着马的新郎,一幅吉祥喜庆的`画面浮现在我的脑海,这一幕真实的表现出我们西府人对美好生活的态度和向往。
接着又来到了“宝鸡风尚”主题展厅,了解到了更多的宝鸡人文历史和“非遗”保护项目,皮影、马勺、泥塑、凤翔剪纸,这些都展示出了宝鸡人在生产生活中祈福、求美、寻乐的心愿和很高的文化艺术底蕴,表现出了我们宝鸡地域文化的源远流长。最后陕西民间艺术大赛金奖得主、工艺美术大师张选武老师给我们现场讲解了脸谱知识,手把手的教我们小记者画马勺脸谱,并进行了评比、表彰。
活动在欢声笑语中结束了,小记者们的脸上都洋溢着快乐的笑容,也收获到了很多关于宝鸡的历史文化传承,今天的活动真有意义,让我回味无穷。
走进民俗博物馆优秀作文3
周日早上,我参加了《宝鸡日报》小记者团的“走进宝鸡民俗博物馆”活动,既体验了西府传统文化,也参与“跟大师学画马勺脸谱”的活动。我收获着知识的同时也收获着快乐!
我们开始了民俗之旅。一进宝鸡民俗博物馆大门,我便被恢宏的吊灯、以及两旁以红色为主的墙饰所吸引。抬眼看,一首《吼声乱弹劲头来》让我感到西府文化的精髓:闲吼秦腔叫乱弹,低哼高吼成自然,抖擞精神唱一段,慷慨激昂震破天!我细细品味这一段描写秦腔的诗段。嗯,它不愧是西府文化的精华,体现着西府秦腔的粗犷和豪迈。民俗博物馆主要分为“西府人生”和“宝鸡风尚”两个区域,我们依次参加了两个区域后。最后,迎来了此次活动最激动人心的时刻——画脸谱!
我按捺不住心中激动,第一个走进画脸谱的房子。今天我们画的是包公脸谱,它的主色为黑色,衬托一些褐色和红色。我们一边认真聆听着张玄武老师讲有关脸谱知识,一边认真仔细地涂绘着手中的脸谱。我原来以为会很难,上手后才发现只要用心,什么事都可以做好。先勾线,填色…,一道道工序我认真的完成着。画完之后,我看着手中的脸谱,瑕疵当然会有,但是这是自己亲手完成的作品,自豪感油然而生。虽然最后没有评上最佳脸谱,但我不会感到气馁气,这一次没评上,下一次我一定要评上!
欢乐的民俗之旅结束了。这次活动不但让我了解了更多的民俗知识,也提高我的动手能力,同时也有了一张自己绘制的脸谱,真可谓是“一举三得”!
【【推荐】走进民俗博物馆优秀作文】相关文章:
2.走进民俗村的作文
3.走进民俗村作文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zuowen/minsu/36868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