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叔本华继承了父亲的遗产,使他的一生都过着富裕的生活。可是,虽然生活无忧,叔本华却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相关的名人故事,欢迎查阅,谢谢。
世界名人叔本华的故事
亚瑟·叔本华(1788年-1860年),德国哲学家。他继承了康德对于现象和物自体之间的区分。不同于他同代的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等取消物自体的做法,他坚持物自体,并认为它可以通过直观而被认识,将其确定为意志。他文笔流畅,思路清晰,后期的散文式论述对后来哲学着作的诗意化产生了较大影响。
一生富裕的叔本华是个悲观主义者吗?
由于叔本华继承了父亲的遗产,使他的一生都过着富裕的生活。可是,虽然生活无忧,叔本华却是一个悲观主义者。
叔本华早年在英国和法国接受教育,能够流利使用英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等多种欧洲语言和拉丁语等古代语言。1811年他在柏林对费希特和施莱艾尔马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以《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获得了博士学位。歌德对此文非常赞赏,同时发现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倾向,告诫说:如果你爱自己的价值,那就给世界更多的价值吧。
1814年-1819年间,叔本华在理智的孤独中完成了他的代表作品《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但发表后无人问津。叔本华这么说他的这本书:如果不是我配不上这个时代,那就是这个时代配不上我。但凭这部作品他却获得了柏林大学编外教授的`资格,在这里的一件着名的事情是他选择与自己认为是沽名钓誉的诡辩家的黑格尔同一时间授课。但黑格尔当时正处于他声名的顶峰,叔本华自然没能成功,很快他的班上就只剩下两三个人,最后一个也不剩了,只能凄凉地离开柏林大学。
1859年,《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出了第三版引起轰动,叔本华称“全欧洲都知道这本书”,在第三版序言中写道:当这本书第一版问世时,我才30岁,看到第三版时却不能早于72岁。我总算在彼德拉克的名句中找到了安慰:谁要是走了一整天,傍晚走到了,那也该满足了。叔本华在最后的十年终于得到了声望,但仍然过着孤独的日子。陪伴他的是一条叫“世界灵魂”的卷毛狗,有人说这个名字是用来讽刺黑格尔,也有人说不是。1860年叔本华因肺炎恶化去世。很多人都说,叔本华是因悲观而死。因为,他的一生都被悲观的情绪所笼罩。
还有一种说法是,他的悲观情绪很可能与他的父母有关。父亲海因里希·弗洛里斯·叔本华是非常成功的商人,后来却自杀了。他的母亲约翰娜·叔本华是当时颇有名气的作家,与歌德等文豪有交往。但他和母亲的关系一直不好,隔阂非常深,最后关系破裂。这些因素都有可能给他造成悲观的情绪。
叔本华认为很多表面上的道德行为,都是出于利己的目的而做出的,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原因是个人名誉和法律规范。出于个人名誉的道德行为其目的隐含着满足自己的意欲,希望自己获得他人的敬意从而产生心理上的满足。而迫于法律规范的道德行为则是为了规避法律惩罚,免于自己受到损失而做出的。这些行为在叔本华看来是没有真正道德意义的。出于这种目的的极端形式是:一切都是我的,别人什么都没有。基于这个原因的庸俗情况就是我们常看到的,那些为了生理需求上的诸如食欲、性欲以及舒适等等要求而发展出来的极端不道德行为。
第二种非道德的动机是恶毒,它的目的是希望别人痛苦。叔本华认为恶毒是无处不在的,但一般它的程度都是轻微的,普遍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漠视和反感。人类用礼貌和聪明来掩饰这一动机,所以背后的恶意中伤和谣言诽谤便相当常见。恶毒的两大根源是嫉妒和幸灾乐祸,嫉妒是于生具来无法摆脱的卑劣人性,因为嫉妒的东西本应是受到敬佩和感动的。而幸灾乐祸可以说是恶毒的普遍现身,叔本华认为没有比幸灾乐祸在道德上更一无是处的了。出于恶毒的极端形式是:尽其所能地伤害别人,一切残忍的行为都只是将幸灾乐祸付诸实施的行径。
但又有人说,其实,他并不是一个悲观的人。因为他的生活并非完全隐遁,并且有些自私。但在某些方面他可称为性情中人:谈过恋爱;也曾被称赞为一个诙谐且能侃侃而谈的人;他每天阅读伦敦的《泰晤士报》;脾气火暴,曾把一个女裁缝推下楼梯(因为受不了她的吵闹并且多次劝阻都没有效果,他为此还特意写过一篇论噪音)并造成她残疾,因此叔本华需要按季度付给她终生补偿。在此人过世时,叔本华写道:“老妇死,重负释。”他的生活受人诟病,与他的哲学相悖更让人鄙薄。
罗素在他编写的着名的西方哲学史中,这么说:假若我们根据叔本华的生活来判断,可知他的论调也是不真诚的。在叔本华的论女性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他对女性的态度,他认为女性“只是冀求恬静,平稳地度其一生。”“既愚蠢又浅显,一言以蔽之,她们的思想是介于成人和小孩之间”“不理性”互相仇视”“总事事陷入主观”。从这点上看,他不但不是个悲观的人,还是个有点自负的人。
【世界名人叔本华的故事】相关文章: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zuowen/mingrengushi/21977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