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教学设计方案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实用】教学设计方案集合七篇

  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能高效地开展,常常需要提前制定一份优秀的方案,方案是有很强可操作性的书面计划。那么方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目标

  ①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17 看云识天气。

  ②理清文章的思路。

  ③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④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有关云的成语、诗词、文章片断等,解决课文中的生字。

○教学内容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作者在说明的过程中,选取了恰当的说明角度和说明顺序,因此显得层次清晰,条理分明。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①导入新课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得非常细致。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也在一直留心观察自然界,以图掌握规律,为人类服务。事实上,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现在,我们来看一组图片,你能说出它们与天气有怎样的关系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看云识天气》

  ②检查预习生字情况

整体感知

  ①出示学习目标。

  ②听读课文,思考:

  a.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b.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

  请你设计一种表格来完成,看谁设计的好,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17 看云识天气》。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上述题目。

  [明确]

  ①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②对于设计得好的同学要提出表扬。

重点研讨

  ①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吗?

  学生速读课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师生共同明确:

  文章先说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第1段概述,先用“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一句总说,然后描绘了万千姿态的云。第2段是3、4、5段的“纲”:“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后面三段就是遵循这个“纲”展开的。第3段照应“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第4、5段照应“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第6自然段开始写“云的光彩同天气的关系”,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在文章内部,作者也是按照一定的思路来介绍的。例第3段,把“薄云”又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并分别介绍了它们的特点及和天气的关系。

  ②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对云的描摹也细致形象。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有何好处?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例加以体会。你能否

  仿照课文中的例子造几个句子?

  a.学生在课文中画出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的句子。(侧重于比喻的修辞方法)

  对于修辞方法,学生了解即可,关键体会运用比喻等修辞方法的好处(学生朗读找到的运用修辞方法的语句,重点谈谈体会)。

  b.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特点,并仿照课文造句。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造句]

  ◆ 远处的霓红灯亮了,……

  ◆ 每月光照在地上,像……

小结

  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文章层次清晰,很有条理,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数。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两位减整十数或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利用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计数器 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填一填:

  7430 = 743 =

  2.口算:

  7660 = 8570= 9350 =

  398 = 676 = 495 =

  直接写结果,集体订正时指名说一说第一组题是怎样想?

二.练习。

  1.教材第54页想想做做5

  学生先自己选择三题计算,再板演交流。

  2.教材想想做做6。

  先让孩子通过观察是否能比出大小,再计算验证。

  3.教材想想做做4。

  利用教学光盘组织学生口算。

  4. 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想想做做第3、7、8题)

  先让孩子交流图意,再说说数量之间的关系(要让孩子说说,知道哪些信息,要求什么问题,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最后列算式解答。

四、拓展

  让孩子自己编一道用减法计算的问题。(注意引导和交流)

五、课堂小结(略)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学目的】

  感知全文,感悟生命。

  【教学重点】

  在朗读中感知全文大意。

  【教学难点】

  感悟生命的顽强、美好。

  【课时安排】

  3课时。

  【课型】

  综合新授课。

  【教学方法】

  讲读──讨论。

  【教具】

  有条件的可用多媒体课件在课前播放紫藤萝的视频剪辑。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积累,开拓视野

  教师提示,学生齐读背诵刘再复《奔驰的生命》中的精彩片断。(见课本第15页)

  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喜欢花吗?最喜欢什么花?为什么?人世间有百媚千红,同学们所爱也各有不同。那么,世上什么花最美呢?这样吧,有一个女作家叫宗璞,是一个爱花入迷的人。她用她的笔经营了一个美不胜收的花园。我们去那儿看看,找到问题的答案。

  三、播放课件,听录音带,感知全文

  布置思考:宗璞是特意到这儿来看花的吗?文中几次提到紫藤萝瀑布呢?要求学生勾画在课本上。

  1、设问:今天宗璞特意来看花吗?哪个句子看得出来?

  (我不由得停住脚步)

  和它相照应的是哪一句?

  (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全班齐读首尾两段。

  老师总结板书:

  不由得停(吸引) 不觉走(感悟)

  2、设问:一停一走之间,文中几次提到紫藤萝瀑布?

  讨论并明确:眼前流 心上流 流向心底

  老师小结:紫藤萝瀑布流经之处,就是作者走过的心路。

  四、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然后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1、用比较法找出紫藤萝与瀑布的相似之处。

  学生齐背《望庐山瀑布》之后,抽学生朗读第二段,同时投影图片1,余生对照图片从课文中找紫藤萝瀑布与庐山瀑布的相似之处。

  直下──垂下 三千尺──不见发端终极

  日照香炉──与阳光挑逗 银河──银光

  全班齐读第二段,要求读出紫藤萝瀑布的气势。

  2、设问过渡:紫藤萝瀑布与庐山瀑布最本质的不同是什么?

  抽学生明确:紫藤萝瀑布是花的瀑布,是有生命力的。

  抽学生朗读3、4、5段,让学生找出表现花瀑生命力的句子。

  抽学生明确:“我在开花”。

  设问:为什么紫藤开花了,又笑又嚷呢?要求学生展开想象,补写出“我在开花”的下一句话。

  老师归纳:这是发自内心的喜悦的笑,是无法掩藏的自豪。

  女生用欢笑的语气读第四段,男生用叫嚷的语气读第五段。

  3、布置学生齐读第6段,找出文中的比喻句。

  明确:把盛开的花比作张满的帆,忍俊不禁的笑容。

  设问:为什么要这样设喻呢?

  明确:表现了花儿旺盛的生命力。

  4、小结2~6段,并过渡:看了这流动的花瀑,欢笑的花穗,生长的花朵,作者被深深地感染了。她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明确:焦虑悲痛──喜悦宁静

  老师补充写作背景:

  原来,那不由得停下来的脚步是沉重无比的。因为宗璞惟一的弟弟正值盛年不幸身患绝症。这残酷的事实让她心如刀割。可是当她看了紫藤萝之后为什么觉得痛苦暂时不存在,只有宁静,只有喜悦呢?假设你是宗璞,读者向你提出这个问题,该怎样回答呢?

  明确:美好的生命力是征服一切的,它好比一副灵丹妙药,让你忘忧,为你消愁。

  5、学生阅读第8段,讨论:从前的紫藤为什么开得不好?要求学生再次展开想象,补充了紫藤萝花儿到底在察谁的颜,观谁的色,在试探什么。

  老师总结明确:连花都不准开放,人会受到什么摧残可想而知。真是一个黑白颠倒,人妖混淆的年代!

  那么紫藤萝为什么能活下来呢?它的重生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他顽强而美好的生命力。

  6、学生齐读9、10段,要求找出文中用得最多的词:流动。

  是什么在流动?

  ──美好顽强的生命力。

  它不断地流着,流成了什么?

  ──生命的长河。

  五、收束全文,完成迁移

  上课之初,老师曾问同学们,世上什么花最美。现在有答案了吗?

  ──生命之花最美。

  生命之花为什么最美?

  ──因顽强而美丽。

  宗璞为什么能听懂花的话呢?

  ──关注自然,思考人生。

  总结全文:英国诗人勃朗特曾经说过: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花的世界充满了做人的哲理。不光花如此,自然界的一草一木无不给人以启示。让我们用一生去读自然这本书,让我们终生做大自然的朋友。因为,只有关注自然,才能思考人生;只有思考人生,才会关注自然。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zuowen/lang/3598247.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