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苦难
鲁迅曾说:“真正的勇士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外国哲人里希特也曾有言曰:“苦难有如乌云,远望去但见墨黑一片;然而,身临其下时,你会发现它不过是灰色而已。”直面苦难,成就美丽的人生。
直面苦难,是枯松倒挂绝壁之后的伤痕累累,是驼走大漠留下的一串风铃的记忆,是虎啸深山、雁拍长空的豪迈。
湿湿的杏花春雨寂寞地洒在布满苍苔的青石板街上,一弯柔漾的秦淮河水润育了两岸的灯红酒绿、诗样繁荣。感动于你,迟子建。在你的文学事业刚刚起步之时,丈夫、父亲先后撒手而归,巨大的悲痛如潮水般袭来,是那么的不可抗拒。面对这浓重的苦难的乌云,你一时找不到人生的方向;可是,你却终能以坚强的意志身临其下,凭借自己直面苦难的勇气,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我知道那部《额尔古纳河的右岸》就是你直面苦难时最有力的见证。
正如你在《世界上所有的夜晚》中所言:“我在夜晚选择沉默,是为了迎接喷薄欲出的太阳!”直面苦难,让你绚丽了祖国文学的天空,让你成就了自己不一样的美丽人生。
昆明湖水静静地漾动,波心冷月凄冷无声,岸边的垂柳似乎在絮絮诉说着什么。敬佩于你们,中国驻海地维和警察。一阵地动山摇,剩下的是一片黑暗。强烈的地震给国人无尽的悲痛,为你们,为你们直面苦难的信念和执着。浓烟滚滚,不满硝烟的战场上有你们坚定的脚步;枪林弹雨,艰苦的维和任务让你们对祖国更加忠诚。是什么让你们甘愿为和平鸽橄榄枝,见雷帽献出生命?是什么让你们一次次踏上未知的险途?是直面苦难的勇气。八位英魂,浩然正气贯长虹,江河含悲,草木动容。你们直面苦难的信念将成为国人心中的英雄。
直面苦难的人生让人敬佩,然而有些人却被苦难之云吓倒,难以完成生命的站立。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面对苦难海子踏上复轨之途,此生不复;面对改朝换代,王国维不愿成为所谓的“文化移民”,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只遗一部《人间词话》,令人扼腕叹息,成为千古悲歌。
培根曾说:“最美的刺绣,是以文明的花朵映衬暗淡的背景。”直面苦难,不为苦难所吓倒,方能成就美丽人生,成就生命的传奇。
揭开苦难的面纱
苦难是人生的必修课,是不可避免的。有的人被这个庞然大物的表象吓得意志消沉,不敢轻试其锋;而有的人,能够正视它,敢于揭开它的面纱,而后以一个强者的姿态,战胜它,成就了人生的美丽。面对苦难的态度不同,就会铸就不同的人生。我们要敢于直面苦难,敢于揭开苦难的面纱,用信念、毅力战胜它。
当掌声响起,撑杆跳高女皇伊辛巴耶娃面对成功露出了芬芳的笑靥,可又有谁知道她曾经经历过多少苦难。身高的突增使她不得不告别体操,半路出家到了田径场;练习体操将近五年的她进入了对她来说完全陌生的.领域;她见过队友由于保护不好从数米高度摔下,危及生命,然而面对陌生、危险、前途渺茫等诸多困难,她迎难而上,从此一根杆、一个绝美的女子缔造了体育界的传奇。苦难对于她如同一块磨刀石,因为不断经历苦难的洗礼,才使她这枚宝剑更加锋利,在奥运场上,所向披靡,缔造了永远的传奇。
当记者问史铁生的职业是什么时,史铁生回答说:生病,写作只是他的业余爱好。的确如此,他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生病,面临双腿残疾的窘境,又患上严重的尿毒症,不得不依靠每周三次的血液透析维持生命,苦难总是与他如影随形,然而,史铁生却没有被苦难击垮,成就了他在文坛上不朽的传奇。苦难对他不过是块试金石,他没有在苦难中垮掉,反而在苦难中升华了自己的人生境界。他虽苦难缠身,却毅然拿起笔,以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把自己对生命的独特体验诉诸笔端,用双手写就最为健全而丰满的人生,因此获得了人们永远的尊敬与怀念。
为什么伊辛巴耶娃和史铁生能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创造令人赞叹的奇迹?因为他们都能勇敢的面对身边的种种苦难,以“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姿态,无畏的揭开了苦难的面纱,踏过了苦难的种种障碍,改写了原本暗淡的人生。
苦难并不可怕,可怕的只有自己消极面对的心态。苏轼是豁达的,在他眼中,乌台诗案虽突如其来,黄州赤壁于他却是诗情放歌的宝地;毛泽东是睿智的,在他眼中,乌蒙磅礴如走泥丸,万水千山于他也是等闲视之;钱学森是理智的,面对美国军方的种种阻挠,坚定的民族心念让他越过万水千山,辗转苏联回到祖国的怀抱。拥有了这种豪迈,什么样的苦难能打垮你?拥有了这种豪迈,何惧成功不来?
然而,不知有多少人被苦难磨钝了心灵,失去了前行的斗志。他们无限夸大苦难的严重性,有无限降低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他们望见了如乌云般漆黑的苦难,进而丧失了穿越的勇气。这样的人生,注定如死水般无波无澜,也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远望苦难墨黑一片,似乎坚不可摧,如果踟蹰不前,我们的梦想就会葬送在这墨黑之中。我们要做的,不是畏缩不前,而是奋起冲击,我们会发现,它不过如此。选择躲避不是上策。若人生只为求得两点一线的快捷,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敢于揭开苦难的面纱,坚毅而前行的人必能成功。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zuowen/kunan/28357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