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寄语,就是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在适当的时间给予学生一定的或表扬、或鼓励、或批评、或希望等方面的表示班主任对学生教育的一种态度的语言文字。这种班级管理方式最大的好处是对于可以给予学生最充分最明确地表达老师对学生的教育意向。它往往比单纯的语言教育更有可持续性,因为老师写给学生的文字,学生都会很珍惜。下面我谈谈我在班主任工作中对于这要管理方式的应用情况。2006秋天我接了一个由高考落榜的学生组成的复习班,刚组班不长的时间,各科教师都认为该班学生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学习主动性都不如其它班级。学校领导的信任、各科教师的鼎力相助,还有我的激情,我没有理由后退,同时这群学生既然走进了补习班,就说明他们是要求进步的,只是前三年由于某些原因,而在今年的高考中失利。冷静思考过后,我决定将班主任寄语作为班级管理的有效手段,作为激发学生学习的有效动力。寄语的鼓励性,让他们在鼓励中充满希望;寄语的针对性,让他们在希望的道路上认识不足。让学生管理工作充满人性,让枯燥紧张的高三学习洒满阳光。
目标寄语:抚慰那颗受伤的心,将遗憾留给历史
走进补习班的同学都带有程度不同的伤痛,这种伤痛如果不能够及时得到抚慰,他们就不能够进入一种高三学习应有的状态,三百天的时间,他们耽搁不起呀!既然他们能够勇敢地走进补习班,就说明他们心中的那个梦想还没有破灭。凡是追梦的人心中就有一股不息的动力,就看我们如何去驱劝这股动力资源。我以此为契机,重新燃起他们心中的那份梦想:把心中理想的高校,作为马年高考的目标。
将同学们的目标了解了之后,我然后将其输入微机,并将每一位同学的目标后附上我的寄语,然后打印出来发给他们。在此之前我通过各种方式了解每个学生走进补习班的原因,查看他们高考的成绩,分析他们的优点和弱点,大致知道学生的基本情况。这样在写寄语时就特别有针对性,但是我坚持一个原则:抚慰那颗受伤的心作为这次寄语的基调,对于在应届时成绩很好而高考发挥失常的同学,更重要的是激起他们的斗志;对于基础较差但又信心不足的同学,重要的是燃起他们的希望。例如一个同学智力很好,但行动拖拉,导致高考发挥不好,我给他这样写道“精神饱满,行动迅速,高效率,快节奏,突破数学,狠抓综合,你就铸就属于自己的辉煌。”后来我看到他将这张纸条贴在最醒目的地方。我知道,他在时时提醒自己。在今年高考他如愿过了重点线。如对一位成绩很好,但有些自负的同学,我给了们这样一个寄语:“高层次同学的对话要较量的方面很多,勤奋是远远不够的,知识掌握的准确、熟练、深入、灵活,心境的静如止水,一如既往不懈地追求,适时调整心态,你的梦想真得不会太遥远。”如对一位学习不太努力,但总有一种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觉,我写给他这样的寄语:“调整好心态,摆正自己的位置,将优势科目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强化英语的学习,数学还有待更高、更好,火山经过长久的积累最终爆发出让世人惊叹的能量。”我不放弃任何一位同学,哪怕高考只考了300分,我也会给他们十分中肯而充满希望的寄语,如我给一位同学这样写道:“抓紧点滴时间,用脑去学习,全身心地投入,全方位地积累,始终朝目标奔跑,不让梦想再成为梦想。”“从最基础的知识学起,坚持不懈地积累,蚂蚁还能搬动骨头,何况我们人呢?”让他们觉得新班主任没有因为高考成绩的差距而对他们另眼相看,这些同学虽然成绩并不是很好,但在后来的班级生活中他们表现得比较积极。我的目的只有一个:燃烧年轻的心,让生命充满希望,有了希望,就有了一切。
新年寄语:温馨中带有思考,鼓励中不乏批评
我认为在多次给学生的寄语中,新年寄语是我颇费心机的一次,后来的表现也说明,那是一次十分成功的寄语:给了学生自尊,还给学生自信,激起学生自强。很多学生因为新年寄语,才多了一份成功的欲望。
学生们渡过补习生涯的大半时间,能否实现心中的梦想,他们和来年的高考还有多大的差距,他们还有哪些弱点,如何面对期盼中的父母等等都是他们考虑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于他们来说都是特别重要的。在这次寄语时我的基本原则是:尽力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尽力地帮助学生找出问题、尽力让家长满怀希望、尽力让学生过好中学阶段最后一个春节。写好一个学生的寄语真得不难,但是八十多个不同个人性格,不同学习特点,不同家庭情况,既要具有针对性,又要坚持自己的原则,真得不易。然而看到学生早晨不到五点到教室,晚上十点多才睡觉,我就告诉自己“世上无难事,用心去做吧!”。如对一位家庭出了不幸,深知学习重要但基础又不是很好的同学,我这样写道:“也许今年上天给你安排了太多的不幸,让你的还很稚嫩肩膀承担了太多的责任;也许这是你生命的转机,让你理解了更多道理。男子汉应该坚强,大丈夫不畏困难。数学和英语进步不小,综合却不见起色,年后还来得及。祝你爸爸早日康复,更祝愿你和你的家人度过一个欢乐的春节。”当这个学生知道高考过了本科线后,给我打电话说:“老师,谢谢你给我的那个纸条。”如对一个自制力不太强,基础还可以的学生我给了他这样的寄语:“当你那天进入我的视线,我的直觉告诉我 你是一个聪明的小伙子,事实也真的证明了这一点。你已经改变了自己许多许多,或许我对你的期望太高,如果你再能约束一下自己的行为,你真得会成为非常优秀的人,不只是在现在,更是在将来。祝愿你和你的家人春节愉快,也祝愿你马到成功。”学生的缺点不可能只有一个,但是影响其功课进步的缺点恐怕只有一个,有时他们也感觉到这一点,但是还不能认识其严重性,我们作教师的帮助他们指出来,就会增强他们克服缺点的决心。通过这次寄语,家长看到孩子的希望,学生了解了自己的不足。春节过后,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明显提高了。
春天寄语:希望中唤起忧患,实话还得实说
第一模拟考试以后,学生的学习心态都出现了些微妙的变化,进步者有些得意,得意中容易忘形;失利者只顾焦虑,焦虑中迷茫自己;感觉尚可者有些不在意,不在意中潜伏着危机。在这个时候,如果不能给他们以指导,很容易酿成更大的问题。于是,我又给了我的学生第三次大型寄语:春天的赠言。针对每个同学的不同情况,尽量分析他们的不足之处,让他们完善自己的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和情绪的调整方法。这一次寄语我的基本原则是:希望和忧患并存,实话还得实说。因为所有的不足和弱点都还有足够的时间去克服,让他们的高考呈现出最佳状态。
如有一位基础很好但是吊儿郎当,成绩大起大落,如果这样下去,高考极有可能是其成绩的低谷,我写给他这样的话:“如果曾经的失利给了你清醒,那是你的聪明和理智;不看到最后一次成功的印记,你就永远不是一个成功者。也许你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行为方式,但愿你拥有的一切能助你成功。在这个春天,处处充满希望,更想看到今年的秋季属于你的季节。”结果今年的秋季真得属于他的季节。如有位学生各门功课差不多,但是学习投入不够,在这个关键时刻还有懈怠的苗头,我给了他这样的寄语:“成功的铸就是日积月累的过程,任何一个时期对你追求目标的不忠,都会给造成不小的损失,这种损失有时表现在过程,有时表现在最终的结果。没有一门让你自己值得自豪和骄傲的科目,不能不说是你的一大弱点,没有一门让你扶不起的科目,又不能不是你的一大优势。该你寻找突破的时候了。” “有许多时日,一直想找你谈谈,可是一看你埋头学习,做教师的真得不忍心去打扰。不管你的成绩是如何起伏,但在我的心中,你一直是我们班最优秀的学生之一。如果某一次的失利能够让你清醒:我不能一直保持某种良好的状态,我还要加倍努力,那就证明你是一个聪明智慧的女孩。你完全可以去比吉林大学更优秀的象牙塔。”这是我给一位学生的春天寄语。“也许不用我再给你写点什么,你已经为自己最后的冲刺作好最充分的准备,而且你也一直就象春蚕那样辛勤地吐着智慧之丝。也许是老师的多虑,在最后的时日,你还是咬着牙作最有力的一跳。世界上最好走的路是下坡路。切记!切记!!”这样的话在许多学生的寄语中都提到,旨在起到警示作用。“风雨中家人为你撑起一把伞,跋涉中自己给自己加油,走过泥泞的岁月,再去打开属于自己日记,你会发现,人生原来这么美。在这个春季,老师十二万分地祝福你:江西财大何足惧,中央财大也。”这是一位思想负担较重的学生,急需的是战前安慰。这次寄语我用比较讲究的页面设计,庄重、大方、美观,一人一张。很快学生中那种浮躁、焦虑现象有所克服,整个氛围趋向正常。
百天寄语:紧张中加快脚步,忙碌中不能偷闲
距高考还有一百天的时候,也是高三复习的关键时候,为了不让学生有紧张的脚步有所放松,在忙碌的日子里还想偷闲的思想,我又给我的学生们每人一个百天寄语。这次寄语我的基本原则是:让学生有真正的紧张感觉,让每个人对准目标找差距。在这张寄语的设计时,简洁、重点突出。
在寄语页的最上方赫然写道:今天你又向成功迈进了一步,因为你在努力。言外之意是你不努力,就向失败迈进了一步。这个页面的主体是100—1这一百个数字,意即高考倒计时,每天我让学生划掉一个数字,让其心中有数。两边竖排写道:“比一比,看谁快马加鞭;看一看,看谁马到成功。”下面写道:“春天,我们播种着理想,秋天,我们收获着希望。”最后是,某某同学:向着你的目标:某某大学奋力冲刺。当我把这个寄语发给同学们以后,他们都贴在桌子上,大家每天所做的第一件事是划掉一个数字,表明距离高考又近了一天。
在这一年的和学生相处中,普遍性寄语我共计进行了四次。平时同学们给我的请假条,学生做的作业,以及帮助语文教师检查随笔上,学生的综合试卷上都是我寄语的最佳地方。教师寄语让学生意识到教师在注意他、关心他,这种被“重视”的感觉会让他们在学习中有信心、有动力。这些富有个性化、针对性的寄语,是班主任与学生一次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沟通,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老师在切实帮助我,我没有退缩的理由。培养他们在困难面前拥有坚强的毅力,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顽强拼搏的意识。只要他们有了这种精神和意识,他们就会在各自未来的领域赢得精彩。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zuowen/jiyu/12052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