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节约的作文三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作文可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你所见过的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节约的作文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节约的作文 篇1
古人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勤俭节约是中国人的一种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历史上,古今中外勤俭节约的故事不胜枚举,主席要求别人的自我首先会做到,他一生粗茶淡饭,睡硬板床,穿粗布衣,生活极为简朴,一件睡衣穿了20年,补了73次。经济困难时期,他自我主动减薪,降低生活标准,不吃水果、鱼、肉。上世纪60年代,他召开会议到中午还没结束,他留大家吃中午饭,桌上一大盆肉丸熬白菜、几小碟咸菜、主食吃烧饼,伟人在勤俭节约方面为人们作出了表率。那么,我们是不是也就应向主席一样勤俭节约呢!
节约要从身边做起,从自我做起。日常生活中时刻谨记勤俭、节约。如节约用水,节约用电,节约粮食,要将衣、食、住、行等方面制为节用之法。不奢侈,奢侈就是浪费。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多少年来,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各个时期,艰苦朴素、勤俭节约都作为一种被社会普遍认同的传统美德、提到倡导,持续和发扬。这也是我国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重要因素。
是啊!艰苦朴素的生活虽然离我们已经越来越远了,但我们仍应牢记:平日里节衣缩食,困难时才容易渡过难关;富足时将华奢侈,困难时将难以生存,所以说勤俭节约这一美德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
节约的作文 篇2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流传着千千万万位普通人勤俭节约的感人故事。
雷锋—一位家喻户晓的“节约模范”。部队党委曾授予他“节约标兵”的光荣称号。他每天总要做一些与平凡人与众不同的事∶或者扫水泥,或者补衣服等等。
他在生活中不放过任何一件有用的东西,哪怕是一件破手套、一个牙膏皮、一根废铁丝,他都要积攒起来去换钱。
他还说∶“积少可以成多,滴水可以成河。别看都是些破烂,搜集起来,对国家建设都有用处。”他是多么的伟大啊!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有谁能做到这一点呢?
徐特立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他注重品德修养,平生俭朴。在他当校长时,每天巡视时总把别人抛弃的粉笔头捡起来装在口袋里,留给自己上课用。
他还写了一首《粉笔诗》来教育学生∶半截粉笔犹爱惜,公家物件总宜珍。诸生不解余衷曲,反为余是算细人。
这两个鲜明的例子足以向我们证明勤俭节约的重要性。
节约,是对幸福的盘算,,也是一份社会义务的担当;节约,是一种远见、是一种态度;节约是一种智慧;节约是一种时尚!
勤俭,治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谨慎,保家之本;诗书,起家之本;忠孝,传家之本。这么多的“本”,为何把“勤俭”放在首位,就是因为它重要。
因为它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发扬,去继承,更需要我们的后辈来传承它。
我们要向雷锋叔叔和徐特立前辈学习,时时不忘节俭,从一点一滴做起,培养自己勤俭节约的优秀品质,把这高尚的美德发扬光大。让我们的天更蓝、地更绿。
让我们携手共同珍爱自己美好的家园吧!
节约的作文 篇3
20xx年07月31日星期日天气:晴
在我上一年级的时候,我非常不注意节约粮食。我每天吃饭都剩下许多白花花的米饭在桌子上,在碗里。
过不了几天,我剩下的米饭居然差不多有一碗那么多。妈妈看见我这样浪费粮食,决定在星期天带我去田野里走一走,看一看,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
到了星期天,我正要去拉车去田野时,妈妈说:“宝宝,车子坏了,我们只好走着去了。”一路上,猛烈的阳光像一团大火一样,让我感到非常的闷热,豆大的汗珠不断地从额头上渗出来。
田野一片绿色,就像是一块一块绿色的大毯子铺在那里。在这绿色的毯子上,有着许多人在忙碌地干着农活,有的在耙田,有的'在挑秧苗,有的……你瞧,那边一个三十多岁的农民伯伯正在抛秧,他从一块奇特的板子上拿出翠绿色的秧苗,撒到田中,让它们自己成长。他每抛撒一把秧苗,手臂上的汗珠都随着秧苗飞洒向田中。此外,还有一个农民婆婆在除草,婆婆轻轻地弯下腰,用那洁净的双手去接触那肮脏的杂草和污泥,虽然杂草除去了,却脏了自己洁净的双手。火似的太阳照射在每个农民的后背上,汗珠湿透了他们每一个人的衣服,每个农民从田里走出来,都是一身污泥一身臭汗。
忽然,我看到了我六十岁的外婆也在地里干活,她弯下腰大概只有五六分钟又站起来伸伸腰,并不断地用手捶打着自己地腰。满头的汗珠都来不及擦,正一滴一滴地落在田里。这时。我不禁想起了一首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回到家后,我想了又想,觉得自己以前这样浪费粮食真是太不应该了,我下决心要好好珍惜来之不易的每一粒粮食。
【【热门】节约的作文三篇】相关文章:
2.节约的作文「精」
3.节约的外公作文
4.环保节约的作文
5.关于节约的作文
7.节约的外婆作文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zuowen/jieyue/40566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