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国学作文汇总7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作文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学作文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国学作文 篇1
有一种深奥的学科叫国学,它包含了我们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现在我在研读《论语》,因为其他的国学知识有的对我来说太深奥了刚好适合小学高年级的就是《论语》了。《论语》,语录体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论语》主分为二十篇,其名字不过是开头的几个字而已。《论语》当中有的是人人皆知的经典语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其中我最喜欢这一句“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译文为:孔子说:“年轻人,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就要尊进兄长,行为谨慎,言语有信,博爱众人,亲近仁者。这些做到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去学习文化。”我觉得这句话,很适合我们这些小学生,孝敬父母,尊敬兄长,行为谨慎,言而有信,博爱,亲近仁者,有余力还要好好学习,这些就是我么因该做好的。
国学就是经典,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我们就因该学习,它遵循其中的教诲。
国学作文 篇2
几天前,我诵读了《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它给我的感觉是:诵读国学经典真好!
这本书让我增长了许多知识,又明白了许多道理。我被《诵读》里的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所陶醉、感染。
读完这本书,我从厚重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了精神食粮,从中感悟到中华民族团结奋进、和谐友善、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感悟到仁爱孝悌、勤俭朴实、互助互爱的传统美德。
我知道了经典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著作。经典是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是直探人性本源的东西。经典书籍提出了做人的道理,做人的要求,做人的方法,让您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诵读国学经典真好!经典既有宇宙深层的道理,又有人生的理想;既有政治的智慧,又有历史的教训,还有审美的情趣。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卓越辉煌;它是整个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血脉、是浸润华夏儿女心灵的智慧食粮。品悟中华文化,传承民族精神,需要咱们诵读中华文化中那些最优秀、最有价值的篇章!国学让咱们在继承中感悟,在创新中升华。
诵读国学经典真好!
国学经典,您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积淀结晶,是曾经鲜活生命迸发出来的智慧之光。优秀诗词歌赋还浓缩了汉语韵律、词章之美,寄寓着中华民族传统的价值追求和审美理想。我在诵读中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浸染;我在诵读中学到了丰富的知识,我在诵读中理解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美德。
诵读国学经典真好!通过诵读国学经典,我享受到了诵读的乐趣!
国学作文 篇3
我们从一年级开始就每天诵读《朝读经典》、《国学读本》等书籍,里面既有《三字经》、《弟子规》,也有《朱子治家格言》等。我觉得《弟子规》对规范我们小学生的行为举止、为人出事大有帮助。
我以前做事老是拖拖拉拉的,不到最后一刻都不想做,就算做也是马马虎虎做,遇到难题就想绕过,有不懂的问题也不去请教爸爸妈妈,这种情况经常发生,使我学习、生活中的效率变低。在读过了《弟子规》中的“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意”等经典语句,使我终于明白了自己的缺点所在,如果今后能抓紧时间、统筹安排,不懂的问题及时请教,相信我的学习效率一定会更上一层楼。
《弟子规》则以孝为主题,告诉我们应该懂得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兄弟、团结朋友。“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则是最基本的要求。在孝方面,现在想起自己的过去,虽然没有做过对爸爸妈妈不住的事,但对他们也没有尽过多少孝心,反而他们对我千依百顺、照顾到家,我想得到的东西,想方设法地满足我。爸爸妈妈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觉得是应该的,有时,爸爸妈妈过于关心自己,哆嗦了几句,反而顶嘴、责骂他们、讨厌他们,那是多不应该啊!
让我们一起走进国学、感受国学的风采、品位国学的魅力,培养孝亲尊师、温和谦逊的品德,以恭敬的心、谦卑的态度、彬彬有礼的行为来对待生活中的人和事,不断提升自己的品行修养。
国学作文 篇4
国庆小长假期间,我收看了山东少儿频道的《国学小名士》第五季总决赛,受益匪浅。
总决赛赛程分为三部分:接龙、抢答和作诗。我又见到了一个熟悉的面孔:宋卓航。在去年的比赛中,他获得了二等奖,因为他的`刻苦和优异,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年在总决赛赛场上,再次看到他,真为他高兴!
古诗接龙考察了两首长诗《春江花月夜》和《蜀道难》,这两首诗辞藻优美、意境深远,小选手们很快就顺利背诵完毕,足以体现他们的实力。
抢答环节不但是对知识量的考量,也是反应速度的较量。在这一环节中,宋卓航后来者居上,奋起直追,将比分赶超了对手。我也跟随节目进行试着答题,发现这一环节如果让我来答,也能答对呢!
最后的作诗,是看选手能否学以致用。评委出了三个字“山、志、远”,让两位选手在规定时间内现场作诗,最终还是宋卓航以对仗工整、词境优美而胜出,我也非常佩服!
小选手们的表现,让我又想起自己“每日一诗”的目标,也很惭愧没有坚持完成。每当收看这些益智类节目,我都暗暗下定决心,我也要像他们一样,多背古诗词、多练习写诗,有朝一日也站在这样的舞台上和同龄人较量一番。“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宏伟的目标,也要先从当下做起。定下目标容易,能把目标付诸实现才叫实力!
我要好好努力,借《国学小名士》最后一题,也用“山、志、远”作诗一首,用以自励:
学海无涯梦无边,
书山有路行为先。
壮志凌云存高远,
意气风发数少年!
国学作文 篇5
茶艺是我国在全世界最早拥有的一项学问。它,富有香气;它,富有文化;它,富有一个国家的精神文明,是国之文学。
在冬令营的几天中,我们跟着老师学到了许多关于茶的知识,让我们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性情,增长了知识,收获颇丰。
在第一节课,老师先讲了茶的基本知识:先是茶分六大种,有红茶、黄茶、绿茶、白茶、黑茶与乌龙茶。再是茶的吸味性很强,不能和有异味的东西放在一起,不然异味会代替茶香。然后是茶的四个礼:鞠躬礼,分九十度鞠躬、六十度鞠躬与三十度鞠躬;伸手礼,右手五指自然相并,手从胸部伸出,示意客人用茶;点头礼,如果客人正在说话,可以点头示意客人用茶;扣手礼,两指相并在桌子上扣一下,寓意对主人倒茶的感谢。最后是倒茶凤凰三点头,寓意三点:对来宾的尊重、冲出茶香、看到茶在杯中上下翻飞。最后,老师讲了绿茶泡法:在玻璃杯里,用八十五度水泡,使用中投法,绿茶一泡是精华。
第二节老师先讲了乌龙茶泡法:在紫砂壶里,用一百度水,乌龙一泡养茶壶,二泡喝茶,三泡四泡是精华。又讲了紫砂壶一生都只能泡一种茶,以养茶壶。最后倒清水也有清香。
茶,是我国独有的精神文化,是一种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啊,我爱茶!
国学作文 篇6
古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这句话是做人的根本,不管是天子,还是庶人,都可以此为人之本。而《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到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在我个人认为,这几句话浓缩了《大学·中庸》之精华,要不是这次国学大赛,我还了解不到这中华5000年文化的沉淀。
你若做到了,必定有大成就,但从古至今,能坚持一生的,寥寥无几。可见坚持之难。儒家认为喜怒哀乐未曾发时为中,如果发出来,不偏不倚谓之和。如果大家都到了“中和”的境界,自然与社会就会和谐,天下也就太平了。这些虽不是我说的,但即使知道,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就算你做到了,又有几人能做到,能做到的恐怕也只有那些白发苍苍的老人了。
这些话里虽然有些抄的,但我希望你们能从中获得知识,知道国学的博大精深。
国学作文 篇7
国学,是那醇美的香茗,令人回味无穷;国学,是那神圣的阶梯,引领人们攀登至高无上的宝座。《国学经典》里一句句简短深刻的诗句,使我受益匪浅。
记得有一次语文测试,妈妈叫我将以前学过的知识好好地复习复习,我不耐烦的答应了,可我拿着书本翻了几页,趁妈妈在客厅做家务,就开始玩那些小玩意,一会折纸,一会儿给布娃娃穿衣,根本没认真地复习。第二天,我拿着卷子就有好几个生字不会写,词语不会组。这时我想起了《国学经典》里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现在才明白,学过的知识要经常去温习和练习,温习学过的知识也是一件快乐的事。
“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这句话也使我深深体会到一个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有一次,我玩电脑,当时我向妈妈保证只玩半小时。可是,当我坐在电脑跟前玩着精彩刺激的游戏时,早就将时间与诺言抛到了九霄云外。“已经超时了。”妈妈提醒我。我随口答应道:“马上。”一动不动的在电脑跟前津津有味地玩着游戏。 “啪”的一声,妈妈将电脑电源关了,生气地说:“下次不能再玩了。你背的‘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在哪里去了。”这时我才明白一个人一旦许诺,就一定要做到信守承诺,这样不仅能够得到别人的信任与尊重,还能使自己内心获得快乐。
我还有一个不好的习惯,也是我最大的缺点,遇到问题不去动脑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使我明白了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经过大脑的思考。如果凡事不动脑筋,就成了一个“木头人”。所以,我在一天一天的学习过程中慢慢学会了善思,精思,学会了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国学经典》使我收获人生智慧,踏上绚丽多姿的人生之旅。
【精选国学作文汇总7篇】相关文章:
本文来源:https://www.010zaixian.com/zuowen/guoxue/4219213.htm